疫情之下有枯荣:是时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疫情之下有枯荣:是时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发布:易德猎头(yidelietou)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体国人戴着口罩度过了一个从未如此刻骨铭心的春节。

春节初期,一些宅家避疫的网友,还在抖音上用各种耍宝表演调侃“宅生活”苦中作乐,然而渐渐地,网友就有些乐不起来了:

假期收尾了,疫情确诊数字节节走高,单位的复工通知一延再延;周围“严防死守”的封闭隔离力度却在不断升级;复工过程中各种实际的困难摆在了眼前,各种经济发展上的次生灾害也开始频频显现,餐饮、旅游、影视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出现了现金收入“寸草不生”,支出又大幅“失血”的困境。

根据资料显示,36.52%的受访企业表示疫情期间经营正常,三成采取员工轮休、轮岗的方式以减少

劳劢力成本。此外,被迫歇业停工不遣散员工的措施分别占比 26.48%和 13.03%。


疫情之下有枯荣:是时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春寒料峭的风雪中,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开始跌倒和坠崖,裁员、轮岗、降薪的新闻不绝于耳,这让一批原本在2019年就在“猫冬”的职场人,愈发感觉自己像穿着单衣又掉进了冰窟窿。

一些行业出现剧烈的震荡,固然有企业自身时运造化使然,但也反映了一个企业具备“抗击打能力”的强弱。那么,作为职场中人,无论是否身处裁员降薪的旋涡之中,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

你的职业防火墙,是固若金汤还是一触即溃,你有没有足够的“职场反脆弱力”?

一、何谓“职场反脆弱力”

“反脆弱”这个词,源自美国著名风险管理理论学者塔勒布的全球热门著作《反脆弱》。在这本书里,塔勒布提到:事物“脆弱”的对立面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刚强”,而是在遭遇击打之后,逆势反弹获益的能力,就像一个乒乓球,你击打它,它反倒能跳得更高。

也正是这位塔勒布,提出了家喻户晓的“黑天鹅”理论而声名鹊起,因此被人们称为“黑天鹅”之父。黑天鹅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了一切。就像我们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不折不扣的“黑天鹅事件”。

尽管“黑天鹅”出现,危机从来都是有两面性,即便大雪封山,也照样会有一些嫩绿的小草从冰层下钻出来。根据资料公布的数据显示,一部分在抗疫救灾过程中表现卓越的行业和职业在逆势上扬:

疫情之下,房地产、专业服务和医药生物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制造业回暖明显,技工、机械设计等制造类岗位招聘需求环比提高5成以上,生物医药人才薪资待遇环比提高7.12%,就连多年一直低迷的媒体行业,也因为人们对疫情的关注,登上了热门行业的指数排行前三。

有人说:这些数据只能反映这些行业企业“命好”,也不能说明他们就很能“反脆弱”。不乏其中有这样的成分,但是,前几天的一条新闻却能展现出什么叫“反脆弱力”:

疫情爆发后,上海一家知名酒吧,最初经历了门可罗雀的生意惨淡,然而老板忽然大开脑洞,借助自己酒吧的场地,在抖音平台上进行了一场DJ打碟直播,4个小时在线人数最多时达到7.1万人,打赏总收入达到72万元。

大灾席卷之下,有人在丧失思考能力,哭天抢地等人来救,而另一些人却能在风暴中抓住机会见缝插针、机智地获益进而逆势起飞。这种能力,是每一个职场人都迫切需要构建和储备起来的能力。

二、先要有职场“忧患意识”

对于遭遇裁员降薪的职场中人,其实并没有谁有未雨绸缪的准备。很多人在节前可能还在计划着旅行、健身,憧憬着逛街购物、朋友聚餐,还有人背着沉重的房贷、车贷,透支式地提前消费...这些都是没有“忧患意识”的表现。

古语说的好,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绵阳市的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和一百多名老师及时疏散无一伤亡。


而能够挽救这么多生命的根源,是这所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先生从2005年就开始每学期积极组织全校的紧急疏散练习。虽然这个疏散练习并不是为大地震而准备的,却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这就是忧患意识的价值。

作为职场中人,也要在思想里先埋下一根“安全绳”:只有清楚自己有一天会面临失业的,才不会真在失业的时候手足无措;只有对失业发生之后能拿出“救生艇”,才不至于没有收入还要还贷,在大风大浪里落水受溺。

三、增强“反脆弱力”的关键

其实,除了覆盖全社会的宏观重大疫情的影响外,在每个企业的个体局部,也是会经常发生风险的。业务布局变更、高层领导转换、外部行业的变化、合作伙伴的变化,都会导致自己的职位发生变动,职场的“反脆弱”其实并不是一个小概率话题。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在职场上实现“反脆弱”呢?笔者建议有“三个反”。

第一,收入布局上要“反单点”。

对于职场人而言,把工资薪金收入当成自己的唯一收入来源,已经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个人营收模式。一旦失业风险发生,只出不进,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品质都会出现急剧下降,再就业也会慌不择路变成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学习”成为 55.39%的职场人最看重的职业需求,还有 41.52% 的受访者希望在特殊时期通过网络兼职的方式增加收入。


疫情之下有枯荣:是时候增加你的“反脆弱力”了

所以,除了主业之外,职场人不妨做一些和主业互补的“斜杠”副业,既可以补贴家用,也作为一条收入上的“逃生绳”。

做副业的方式可谓不胜枚举,有的人在单位是高管,到了周末就变身小区里的西点师,给左邻右舍品尝美味还能接单挣点零花钱;有的人职业是电台播音员,到了节假日就是颇受欢迎的金牌婚庆司仪;也有的在做微商代购、上下班做个滴滴司机...

在不影响主业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总有一款副业能给你带来涓涓细流但不至于渴死的收入,让你能够进退自如。要有意识地去培育这种副业收入,有和没有,大不一样。

第二,职业能力上要“反单一”。

“我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这条让公众记忆犹新的新闻语录,彻底地暴露了职业技能单一对一些人职业生涯带来的无形伤害。

很多公司对35岁以上的中年人不友好,很大的程度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停止了学习,停止了跟进,技能已经陈旧过时,思维模式上已经无法具有年轻人的活力。

那么,怎么才能“反单一”呢?笔者建议,首先要打破自己的“分内之事”的本位意识,平时要在先在自己所在的公司、部门里主动发现机会,主动尝试、主动地塑造多元化的自己。

原先做产品的,不妨去主动要求去销售部门“实习”几天;原先做研发的,也可以主动去体验一下产品运营要面对什么压力、需要哪些技能。今天在这个部门做这个业务,明天有机会可以去那个部门做那个业务,一专多能,长板够长、短板也不短,什么时候都不会走投无路。

其次,在本单位的外部,也要关注社会的变化、行业的变化,及时收集情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避免活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

在预感到裁员风暴的时候,便可以未雨绸缪,优化完善简历,积极投入市场,在网站上提前参与视频面试。在疫情当头、政府号召减少聚集的时期,既能够避免接触感染,节省很多跑路奔波的时间,还能充分了解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真正卖点、真正市值。

第三,创造力上要“反空白”。

回到“反脆弱”的定义上,“反脆弱”指的不止是“抗击打”,更多的是指击打之后反倒能跳的更高。这种能力,其实是一种创造力,是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能够在死棋之外找到活棋的能力。

马云在一次受访中就坦言:“工业时代是知识的竞争,而信息化时代则是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知识已经不再是力量,创造力,创新力,独立思考才是力量。”

而这种创造力,靠临时拍脑袋是难以说有就有的,要在平时就注重培养自己解难题的能力,即便是屡次失败也要屡败屡战。在一个又一个的堡垒攻克掉之后,创造力就自然锻炼出来。而这种勇挑重担的态度恰恰不是“傻”,而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的智慧。大风大浪过后,那些善于绕道的“聪明人”,往往是随流水落花而去的沉舟病树。

有的人可能会感慨:为什么我们这些人活得那么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父辈那样,一个单位工作干一辈子直到退休,不用为失业的风险而焦虑?

是的,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过往的确让人向往,但也必须看到,那样缓慢步调的社会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也不能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时代交给我们的课题,就是要终身奋斗、终身学习、终身前进、终身和危机作战。我们行进的路途上,也不会一帆风顺,必须要直面这样那样的问题,化解各种各样的风险危机,这既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使命,但就是不能认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