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界的传奇人物:如何用40年时间让20万变成几百个亿

1979年,天安门前的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外宾服务部”,出售一些近现代画家的画,以换取宝贵的外汇支持国家建设,也改善博物馆的经费不足。当时博物馆出售的书画作品一共9000多幅,有齐白石的,张大千的,还有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等画家的作品。到了1981年,外宾服务部经营不下去了,因为卖得不好,而且国家单位卖东西也不好看,于是准备把这些作品打包拍卖。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名叫许化迟的人前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活动。许化迟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许麟庐是齐白石的徒弟,也是荣宝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经理。得知这一消息的许化迟东拼西凑拿出20多万买下了全部的作品。现在的20多万不算很多,可在当时这可算是一笔巨款了。我们来看看1981年的农副产品国家牌价:大米是0.142元一斤,食用油0.80元一斤,猪肉1.01元一斤,再看看1981年上半年北京的菜价:菠菜每斤7分钱,茄子每斤3角钱,菜花每斤2角6分。

当时默默无闻的这些人如今都是闻名中外的画家了,但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书画家都很清贫,生活也不容易,他们靠卖画为生,一幅画值不了多少钱,还经常卖不出去。在当时吴作人的润格是一平尺5元钱,李可染8元,刘炳森6毛、8毛钱。刘炳森的画二十元一幅,吴作人的画也只卖二三十元一幅,就连齐白石的画,也卖不上好价钱。1951黄宾虹的画,一块钱一张,还没人要——因为不认识;1978年,许化迟花100多元钱买了张齐白石的画,父亲说买贵了,现在呢?

当时的书画艺术品不值钱,很大程度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更别说拿出钱闲钱来收藏书画。如今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解决了温饱,也有了闲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这些画的价值不断被发掘,开始大大提升。如今这9000多幅画作到底值多少钱,恐怕无法估算,因为其中一些大师的画作升值速度太快了,几乎隔几年就翻一倍,齐白石的画至少都几百万一尺了。这些作品如果全部出售的话,说富可敌国有点夸张,千亿级别的富豪应该不成问题。当初的20多万增值上万倍了。


书画收藏界的传奇人物:如何用40年时间让20万变成几百个亿

齐白石《山水十十条屏》


当然,我们不一定有当年许化迟20万买9000张名家书画的际遇,就算有那样的机会我们也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但这也不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拥有十五年行业经验的浦君艺术,带您直接从作者手中取画,来收藏一些自己喜欢并且买得起的真品名家书画,就算这些收藏无法让你一夜暴富,放在家里提高一下生活品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