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最近有粉絲在後臺諮詢Cell小子刊iScience怎麼樣,值不值得投稿呢?生命科學前沿將開設期刊鑑賞欄目,分析熱點期刊走勢。

iScience 是Cell Press於2018年新開的綜合性開源期刊。該雜誌主要發表包括生命科學、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在內的基礎和應用研究。該雜誌將成為一個多學科交叉和開放獲取的同行評閱期刊。

iScience於2018年3月首刊,2019年12月份入選SCIE。不到2年的時間即入選SCIE證明了該期刊的運作能力。

iScience號稱對標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野心不小。得益於Cell巨大的影響力,編委會成員也是超級大牛。國內的頂尖神經科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薄慕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主任、中科院化學部院士楊學明擔任其戰略編委會成員。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儘管志向高遠,但iScience真的能達到Nature Communications這個水平嗎?作為開源期刊,iScience真的可以做到名利雙收,還是和scientific report、plos one一樣淪為下一個灌水賺錢機器。下面我們詳細的分析下期刊的發文量和影響因子走勢。

iScience2018總髮文量為226篇,去除4篇CORRECTION和3篇EDITORIAL後,有效發文量為219篇。226篇文章在2019年總共被引用了1038次。

一般來說比較有勢力的出版社,計算影響因子時,它的引用量是計算所有文章的引用。但最終得到的均篇引用(即影響因子)是不計算News、Editorial等文章數量的,也就是說有勢力的出版社可以人為的提高其影響因子。這也是為什麼CNS系列期刊影響因子高的原因。實際上,他們真正科研論文的影響因子是要遠遠低於所公佈的影響因子。

當然最終非學術文章算不算分子和分母,還要看出版社和科睿唯安談判的結果。歷史上也有一些期刊和科睿唯安交涉後,科睿唯安修正了其影響因子,得到大幅度增長。不過像iscience這種期刊EDITORIAL佔比非常小,所以一般來說對影響因子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言歸正傳,也就是說2020年6月所公佈的iScience影響因子約為4.74。作為第一個影響因子這個數值已經高於scientific report,應該來說是比較成功的。

然而2019年iScience發文量迅速增加一倍來到了520篇,去除非科研文章依然有508篇。綜合2018和2019年的科研型文章共計727篇,這些文章在2020年前三個月被引用了556次。也就是2020年即時影響因子為0.765。當然2020年還沒有結束,一直到2021年3月左右,web of science數據庫才會完整的收錄全2020年所有引用。

但我們可以橫向比較一些影響因子比較穩定期刊的即時影響因子,判斷期刊的後續走勢。

作為比較的PLoS Pathogens2020年即時IF為0.973。PLoS Pathogens2019年6月公佈的影響因子為6.463,2020年6月預計公佈的影響因子6.52。

Journal of Virology2020年即時IF為0.6753。2019年6月公佈的影響因子為4.324,2020年6月預計公佈的影響因子為4.438。

綜合我們可以預估2021年公佈的iScience影響因子應在5到6之間。

然而開源期刊一般都是出版社賺錢的主力,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plos one一本期刊賺的錢就佔據整個plos出版社90%以上。可以說plos one的發文量就影響了整個出版社的利潤。

Cell子刊iScience到底怎麼樣

不出意外iScience2018年發文量226篇,2019年迅速增加到520篇。2020年,截止到4月8日,web of science顯示已經收錄了236篇,預計全年發文量將再創新高。

不斷翻倍的發文量預示著iScience還是逃脫不了賺錢的使命。根據發文量的增加和預測的影響因子,我們預計iScience影響因子未來將長期保持在5到8分之間,成為scientific report到Nature Communications中間的期刊。然而這2個期刊之間的空擋區間極大,未來如何走,還要看iScience下一步走勢。


大家還有什麼想了解的期刊走勢,可以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