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找好位置坐下,開始學習啦!有聽不懂的地方請舉手告訴老師。”每晚,在景寧畲族自治縣雁溪鄉雁溪村黨群服務中心,“七點半臨時課堂”如約開課。
一個小房間、幾張錯開的桌子、12名學生、2檯筆記本電腦、2位老師,構成了一個“臨時學校”。而其中的兩名老師,來自鄉、村的黨員志願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景寧各中小學校紛紛推遲了開學。為確保學生停課不停學,該縣開設了網絡課堂,但這也著實讓部分家中網絡信號不佳和電子設備落後的偏遠山區留守家庭學生犯了難。
“我們用的都是老人機,上不了網。臨時去買了智能手機,但也用不太來。”雁溪村一年級學生何浩然的爺爺介紹,家中網絡信號差,上網課時不時會斷線,嚴重影響孫子正常學習,“我們沒文化,課後作業也沒法輔導,只能乾著急。”
何爺爺的煩惱,也成了景寧130多個偏遠山村留守家庭的“關切題”。在景寧這個“空心化”尤為嚴重的山城,像何浩然這樣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代管的留守小孩有300餘人,網絡課堂對於他們來說,似乎也沒那麼“管用”。
今年2月,景寧在推出系列暖心幫學舉措基礎上,將基層黨建有效嵌入復工復學當中,按照“一鄉一團”“一鄉多團”的形式,組織發動鄉、村兩級黨員幹部,成立“助學幫幫團”,通過統一招募、按需分配、因技幫教的方式,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特長,為留守學生補課補學。
上門送學、一對一輔導、“七點半臨時課堂”……各地黨員幹部積極響應,因地制宜,豐富多樣的幫教形式不斷湧現。
“同學們排好隊,今天我們來學習怎麼打籃球。”徐文偉是雁溪鄉的一名年輕幹部,平時酷愛打籃球的他,主動報名擔任該鄉臨時學校的一名體育老師,“工作時間要下村排查,業餘時間要參與輔導,雖然累點,但孩子們都學得很認真,我們教得也得勁。”
“有了哥哥姐姐們的幫助,老師說我的作業完成得很好,還表揚了我!”參加“七點半臨時課堂”的何浩然又重新找回了學習的熱情。
截至目前,該縣21個鄉鎮成立了21個“助學幫幫團”,共為42名農村留守學生送去了智能設備,為190名學生優惠升級了流量包,為300餘名農村留守兒童送學幫教600多次,確保了每一名山區留守學生真正享受停課不停學。
記者 藍吳鵬 通訊員 潘瑋
閱讀更多 麗水日報新媒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