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穿普拉達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是十年前一部很熱的電影。是根據勞倫·魏斯伯格根據自己的經歷寫的一部同名暢銷小說拍攝而成的電影。小說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6個月,27個國家出版,電影上映兩週就突破一億美元的票房。

影片由梅麗爾·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與艾蜜莉·布朗特參與演出。

該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剛從學校畢業想當記者的女孩子安迪,因尋找工作不順利,機緣巧合進了一家頂級時裝雜誌Runway給總編當助手。

總編米蘭達是個工作狂和極端完美主義者,對待所有的人都是不近人情、尖酸刻薄。

安迪在她的嚴苛要求下,從一個穿著隨意,笨手笨腳的職場新人,到成為時尚,幹練、高效的職場達人。

影片最後,安迪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毅然離開了雜誌社,並找到初心,最終尋回了自己失落的幸福。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通過這部電影,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生活和工作的關係,啟發我們更深入的思考: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更值得過?

一、詩和遠方為何會變成眼前的苟且

我們為何會改變初心?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會被環境塑造,被壓力改變。

每個人一開始,都會有夢想,但通往夢想的路常常是曲折的,有時候我們需要迂迴前進。於是我們常常不得不採用權宜之計,採用過渡性策略,但是卻常常和夢想漸行漸遠,誤入歧途。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無時無刻不在受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不管我們最初的想法如何,一旦進入一個環境,環境會產生強大的壓力,我們就會被環境推著往前走,不知不覺被改變。

劇中的安迪,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記者,因為找工作不順利,機緣巧合進入一家時尚雜誌社做助理。

剛開始她並不想改變自己的風格, 比如不願意穿高跟鞋,甚至有些嘲笑那些時尚女孩。

但很快,在上司和同事的的壓力下,安迪漸漸改變了自己。

從剛開始不願意穿高跟鞋,到後來穿著時尚;工作也從暈頭轉向,笨手笨腳到幹練利落。

安迪為了這份工作徹底改變了自己,直到最終發現,自己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和認同,這是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地方 。”

人是群體性動物,我們總希望融入環境,獲得認可和歸屬感。

尋求他人認可,是人類的普遍的心理需求,也是人類行為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動力。

如果不能滿足別人的期待,被他人否定或者批評,我們就會感受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調整自己的行為,滿足他人的期待,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

最終結果是,我們的行為總會被環境重新塑造 。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稱作”皮革馬利翁效應“,核心原理是,他人的期待和外界權威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認知。自我的認知會產生相應的行為,而行為又會影響他人對你的看法,如此循環,最終期望變成了現實。

因此,不管我們初心如何,我們一旦進入一個圈子,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會對我們傳遞出他們的期望和看法。為了獲得認同,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本來選擇做某些事,可能只是我們權宜之計,但時間久了,這些行為會反向塑造我們,我們也慢慢習慣了,暫時的過渡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和常態。

比如著名的溫水煮青蛙理論,我們隨波逐流,忘記了初心;我們身陷其中,漸漸不能自拔,我們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變得不快樂,最終成為迷途的羔羊。

於是,我們逐漸被環境改變,變成自己原本不喜歡的樣子。

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 我們需要付出很多,我們努力加班,放棄休息和陪伴家人 ,我們承受了太多壓力。

影片中安迪的上司米蘭達有著近乎變態的工作要求。安迪為了滿足她的要求,幾乎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她生活裡全是工作,沒有時間和朋友聚會,沒有時間陪伴專程來看她的父親,沒有時間陪男友過生日 。最終安迪和男友兩個人的的感情出現裂痕,決定分開一段時間。

男朋友告訴她 ,他覺得安迪根本不在乎他, 他認為安迪真正的在乎的只有她的上司米蘭達,工作才是安迪生活的中心。

為了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親密關係、甚至健康。

我們忘了最初追求這些東西背後的目的,是為了幸福。

我們走的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

於是工具變成了目的,主導了我們的生活。

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把這種工具和目的的顛倒,稱為人的異化。

弗洛姆指出,在這些觀念深入人心後,我們也把自己當成了一種工具,不斷迎合他人的需求,最終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尼采提出“上帝死了”,而弗洛姆則說“人死了”,是的,在追逐各種目標,不斷迎合他人、適應環境的過程,我們逐漸迷失了自己。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三、如何迷途知返 ,追求正確而有意義的生活

只有跟隨我們的內心,按照自己真實的意願來創造自己的生活,我們才會真正感覺到幸福。

影片中的安迪,最後決定找回初心。她放棄了不喜歡的工作,找到男友,真誠道歉,兩人重歸於好;同時,她決定追求自己最初的夢想——做一名記者。影片最後,安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久違的笑容。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迷途知返 ,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呢?

我覺得,可以採用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 建立自我內部評價體系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的多數煩惱來,來自於想滿足他人的期待。


因此,要想追求幸福生活,獲得自由,必須要先從別人的期待和眼光中走出來。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評價有兩種系統——外部評價體系和內部評價體系。

外部評價體系,就是主要依靠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對別人的評價特別在乎,會認同甚至內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依賴外部評價的人, 在做事情時,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看法, 容易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 他們做事情的動力,常常是為了博取別人的認可、金錢等,也就是“外部動機”。

內部評價體系,就是主要依靠自己內心的看法來評價自己,對別人的評價不是特別在乎和依賴。

使用內部評價體系的人,在做事情時,特別尊重自己的感覺;他們做事情的動力, 來源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內部動機”。

每個人都兼具外部和內部兩種評價體系,關鍵是你認為哪種更重要,哪種體系是自我評價的核心主導。 使用內部評價系統,才能走出他人期待的羈絆,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能激發出自己的真正動力。

影片最後的安迪,無疑是採用了內部評價機制,她依靠自己內心感覺,做出了對自己來說最正確的選擇。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依靠的是內在評價所帶來的動力,巴菲特、喬布斯、馬雲都是如此。

巴菲特說他生命中最寶貴的教誨,就是父親一再對他說:“尊重自己的感覺,你的感覺越是別具一格,別人越對你說三道四,你更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覺”。

巴菲特認為,人不要太去關心別人都是怎麼想的,關鍵是你自己的內在動力,或者說是一張“內心的評分卡”。

他說:“為人處事的關鍵就在於你是有一個內心的衡量標準,還是依賴於外在標準。如果你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別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自己真實的樣子,那麼你將深受外在標準的困擾。”

當我們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建立自己內部的評價體系,不再依賴他人的評價,所做的一切不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我們就獲得了自由。

我們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動力, 才能真正的幸福。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第二步、 找到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劇中的米蘭達喜歡自己時尚上層的生活和地位,為了自己的地位勾心鬥角,不擇手段,而安迪卻不想自己變成那樣的人,她更喜歡穿著隨意的真實自我。

每個人的人生底層邏輯和基礎,是潛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

價值觀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價值觀的底層是我們的深層情感,甚至不受理智的影響,就像你喜歡一個人,或者討厭一件事,即使理智上想說服自己,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態度。

價值觀決定了我們決策、選擇以及真實感受 。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和誰結婚、去哪個城市等等大問題,往往是靠直覺決定, 而直覺來自於我們的底層價值觀。

可以說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方向,忠於自己就是要忠於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沒有統一的答案,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應,是非常個人的選擇。

羅素說:“關於‘價值’問題完全是在知識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說,當我們斷言這個或那個具有‘價值’時,我們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達一個即使我們的感情各不相同卻仍然是可靠的事實。”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現實中許多成功且有價值的人生,都和金錢、權利、名聲無關。

著名的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他們都是一生專注於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在幾平米的地方揮灑自己的人生,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並因此贏得了別人的尊敬。

這些大師們的門店都很小,只有幾個座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們的門店擴大,或者多開幾家連鎖店,對他們來說財富遠沒有那麼重要,他們甚至刻意遠離金錢的誘惑,認為一旦有了對錢財的貪婪,他們的事業就會受到影響,內心的感受也不再純粹。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對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構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圍繞著別人的感覺而構建。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內在的感覺, 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建立真自我,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羅傑斯的 “ 成為你自己 ” ,溫尼·科特的 “ 讓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 ” ,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論等等, 本質上都有同一個意思,就是發揮出根本的內在力量。

所謂成長,就是把這個真我活出來 。

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孤版,但大多數人卻活成了盜版。

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追求屬於自己真正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使命, 用心去尋找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不枉此生。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第三步 、保持個人生活的平衡

生活並非單一面向,除了工作和成就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生命中比財富寶貴的東西很多:健康、朋友、家庭、愛好等等。

一個人由身體、情緒、大腦、精神組成,每一部分都有他的需求,忽視哪個部分,我們的生活都會出問題。

缺乏營養和休息會導致身體疾病,缺乏關係和愛會導致精神情緒出問題,缺乏知識和注意力會讓我們愚鈍,缺乏意義會帶來生命的空虛和幻滅感。

我們構建的生活包括很多領域,工作、家庭、朋友、娛樂等等,同樣不能顧此失彼。

現實中,很多人為了事業的發展,而錯過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家人的陪伴、孩子的成長、自己的愛好,很多人甚至為了工作犧牲了健康,最終得不償失。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可口可樂 CEO 曾經談到生活與工作的關係:

生命像是一場不停丟擲五個球於空中的遊戲。這五個球分別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而且你必須很努力地擲著這五個球,不讓它們落地。

只有工作是一個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掉落它,它還是會彈回來。

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這四個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他們可能會少了一角,留下無法挽回的印記、刻痕,損壞,或甚至碎落一地,他們將永遠不會跟以前一樣。

你必須瞭解這個道理,並且致力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

財富和成就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站在整體人生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現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花費精力去照顧,這些東西同樣重要,不可偏廢。

阿蘭德·伯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現代社會價值體系中核心的問題,是我們嚴重的歪曲了生活中什麼事是最重要的,把物質積累的過程抬高到了人生最高的成就水平,然而在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全面的生活中價值評估體系中,物質積累充其量只是決定我們生活方向的眾多因素之一而已。”

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人生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結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蘊含著多種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一種有意義的人生都值得過。

改變需要勇氣,也需要方法,最後回顧一下本文提及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自我內部評價體系,讓你獲得動力。

第二步、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讓你找到人生方向。

第三步、保持個人生活的平衡,讓你獲得健康的動態發展。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按照自己的最高意願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喬布斯說:“記住 ,你將死去,生命有限,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重複別人的生活上。 ”

奧斯卡·王爾德說:“做你自己吧,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我們需要面對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真實的感覺,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有活出真自我,才能不負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