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女王用《无人生还》告诉你:走诚实的生活道路才问心无愧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

九个小士兵,秉烛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个只剩八。

八个小士兵,旅行到德文;流连不离去,八个只剩七。

七个小士兵,举斧砍柴火;失手砍掉头,七个只剩六。

六个小士兵,捅了马蜂窝;蜂来无处躲,六个只剩五。

五个小士兵,同去做律师;皇庭判了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小士兵,结伴去海边;青鱼吞下腹,四个只剩三。

三个小士兵,动物园里耍;狗熊一巴掌,三个只剩俩。

两个小士兵,日头下面栖;毒日把命夺,两个只剩一。

一个小士兵,落单孤零零;悬梁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十个小士兵》

侦探小说女王用《无人生还》告诉你:走诚实的生活道路才问心无愧

-01- 爱伦·坡说,好的作品就该一口气读完。

上述童谣出自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或许,你对阿加莎·克里斯蒂非常陌生,但你一定知道《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两部电影。

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的好莱坞影星英格丽·褒曼,于1975年凭借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斩获第47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这两部电影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

阿加莎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她著作之丰仅次于巨匠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

1971年英国女王授予阿加莎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

马克·吐温说:“

经典,就是人人称赞但谁也不读的书。”

阿加莎·克里斯蒂打破了马克·吐温的预言。

她的作品不仅畅销,而且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戏剧、漫画和游戏。

《无人生还》出版于1939年,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1943年被改编成话剧上演,后来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直到如今,依然被无限翻拍。

《无人生还》讲述的是,十个相互陌生、身份各异的人受邀去了一座孤岛上的一幢豪宅。每位客人的房间里都有一幅《十个小士兵》童谣做成的装饰画,而这首古老的童谣最终成了十个人的死亡魔咒。十个人如童谣预言,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最后无人生还。

爱伦·坡曾说,好的作品就该一口气读完。

《无人生还》应该是唯一一部,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尽管它语言简洁平实,却让人欲罢不能。书的开头洋溢着英国式的轻松幽默,读到最后,你却会不自觉生出一种如置身其中的恐惧感。

如果你天性胆小,那么,请不要在晚上阅读此书。

侦探小说女王用《无人生还》告诉你:走诚实的生活道路才问心无愧

-02- 经由阅读《无人生还》,我懂得了两点人生道理。

《无人生还》不仅呈现了精彩的故事,高超的写作手法,更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好的作品就该如此:在娱乐大众之时给予读者精神上启发和顿悟。

(一)阿德勒说,私人意义根本没有意义,只有能共享的意义才能叫做意义。

小说事件的策划者是一个刚刚退休的法官,名字叫瓦格雷夫,一个披着正义外衣,具有双重性格的审判者兼刽子手。

瓦格雷夫将自己比喻为艺术家,将他的阴谋称为艺术品。

他说“艺术家永远不会只满足于创造艺术。他渴望自己的艺术得到世人的青睐。”

于是,瓦格雷夫精心挑选了九个人,设计了一场精妙的杀人案,并将载着案情来龙去脉的纸条塞进了漂流瓶,企图让苏格兰场为他的杰作喝彩。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杀人犯会说:手里拿着毒药瓶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强大感。我们其他人就很不理解:有一瓶毒药怎么就给他们增加这么大的价值了?

瓦格雷夫以为,对那些游离于法律边缘,有罪却未被判刑的人们执行刑罚,是一种正义之举。

阿德勒却说,“意义”这个词,如果只对一个人有意义,实际上就没有意义。私人意义根本没有意义,只有能共享的意义才能叫意义。

所以,瓦格雷夫以为的正义和审判,毫无意义。最多,只能证明他是个杀人犯,性格扭曲。

由此,我想起上个月的一则新闻——韩国女星崔雪莉在家中自杀。

听到消息之初,我非常震惊。在我的印象里,雪莉一直是那个《致美丽的你》中害羞腼腆的“假小子”具在熙,美美的纯纯的,笑靥如花。

有人说,是网络暴力导致雪莉抑郁;有人则引用日剧《三年A班》柊老师的话为雪莉讨公道:“

你的眼睛、手和嘴巴长在你身上,不是用来伤害别人的,自认为的正义感,可能会夺走别人的生命”。

网络上随意骂人的键盘侠和法官瓦格雷夫一样,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出于正义,实则只是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一种隐身于背后,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的“私人意义”。

阿德勒说:“所有人都渴望意义,但很多人会误入歧途,因为他们不明白,一个人所有的意义必然在于他们对其他生命所奉献的意义。

侦探小说女王用《无人生还》告诉你:走诚实的生活道路才问心无愧

(二)人的内心充满恐惧还是希望,全凭良心的判断。

柏拉图认为,惩罚紧紧跟在罪恶的后面;赫西俄德纠正了柏拉图的观点,他说惩罚是与罪恶同时开始的。

当人种下罪恶时,惩罚就已经开始了。

蒙田在其随笔中写道:谁在等待惩罚,就在受惩罚;谁在受惩罚,就在等待惩罚。犹如胡蜂刺了人,自己受害更深,因为它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刺和力量。

根据自然界矛盾对立的规律,人在作恶时即便感到无上的满足,但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内心某处却会产生相反的回应。蒙田称之为“良心”。

良心让你产生许多痛苦和联想,不论你是睡着还是清醒。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因为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他人,在夜深人静之时,辗转难眠,被悔恨所纠缠,甚至好不容易入梦,却在梦中被那个你伤害过的人骂得体无完肤?

伊壁鸠鲁说:“坏人无处藏身,因为他们躲在哪儿都不会安宁,良心会暴露他们。”

瓦格雷夫以为自己掌管着另外九个人的生杀大权,却不曾想到:这些人大多死于自己的良心。

埃米莉·布伦特小姐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残忍绝情,但却一直捧着圣经,并在梦中看见比阿特丽斯祈求的身影;

维拉·克莱索恩冷静专业,却将一条海藻当做西里尔的手,误以为被索命而吓得昏了过去;

阿姆斯特朗医生拒绝承认手术事故,却频频被梦惊吓;

老麦克阿瑟将军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喃喃自语:审判之日来临……

是谁在审判他们,是谁让他们恐慌无助?毫无疑问,只能是他们自己。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

人的内心充满恐惧还是希望,全凭良心的判断。”

另一位古罗马诗人朱维纳利斯也说:“没有一名罪人在自我判决中得到赦免。”

人,总是活在自己的感受之中,所有的痛苦和联想,都源于自身。

瓦格雷夫并不是他以为的主宰,而只是提供了一处场地,营造了一种压迫氛围,让原本就暗自发力的良心进一步发酵,经由潜意识进入意识,从而被人感知的一支催化剂。

瓦格雷夫的作用只是催化剂,而最终极的审判,却是那九个人良心的审判。

侦探小说女王用《无人生还》告诉你:走诚实的生活道路才问心无愧

-03-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初读《无人生还》,我以为第一个死去的人最幸福。

因为他不用经受人性的腐蚀,灵魂的黑化,不用沉浸在随时被害的极度恐惧之中。如果问,世上最折磨人的刑罚是什么,那一定是对人精神的摧残,即使什么都不做,只是让恐惧伸出头去,人们自然而然折磨到不止不休。

因为,人性本善,也就是蒙田所说的“良心”。

良心是罪恶的天敌,哪里有罪恶,哪里就有良心。

良心让人生出许多情绪,悔恨、恐惧、绝望。而人又总是活在自己的感受之中,因此,只要恐惧来临,便会一直持续,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好比“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无药可医,从黑夜到白天,再从天明到暗夜,一直睁着眼,直至生命枯竭。

为了健康着想,我想,我们还是不要犯下罪恶的好。

古人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罪与恶,不仅指触犯刑罚的昭然若揭的大奸大恶,更是指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隐秘的黑暗。

试想,一个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折磨一只受伤的小鸟,只当做孩子小不懂事一笑了之;

一位父亲以男孩须有“虎气”为由,鼓励其与同学打架,一定争个输赢才能回家;

一对父母看见孩子对同伴刁滑欺骗,不仅不及时制止反而称赞其机灵;

爷爷奶奶对孙子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不仅不以为意,更是振振有词地说,“丢垃圾根本不是事儿”……

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社会还会不会和谐美好?

我认识一位阿姨,她儿子小时候好小偷小摸。

今天偷姐姐的钱,明天偷爷爷奶奶的钱,长大些开始偷同学的钱,阿姨总是实行“雷声大雨点小”的教育,嘴上喊打喊杀实际连儿子手指头都舍不得碰一下。

结果,他儿子在13岁时因抢夺未遂将一个16岁的少年打得脾脏破裂,被抓进少管所关了三年。

恶,无论大小都是恶。就好比,偷窃的东西无论是金币还是别针,它都是偷窃。

那些看似不足为惧的小事,人们总是乐观地以为它们发展不了罪恶,顶多只是些小毛病,然而,蒙田却说“以年幼无知或鸡毛蒜皮小事为由而原谅,是后患无穷的教育方法”。

小习惯任其发芽,茁壮成长,成了恶习就难以铲除。所以,我们须从习惯做起,从孩子的教育做起,从身边的人事物做起,一点一点杜绝罪恶的发生,将良善传播出去。

自身和善,内心趋于和谐,家人朋友更加亲密,心事彼此分享,困难共同度过,如此才能成为坦荡的人,良善的人,生命有意义的人。

高尔基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你可能认为我说得过于轻巧,实际难以实现,是一种纸上谈兵,一种流于形式的“鸡汤文”。不错,我知道很难,但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只要有心,哪怕每天只有一个小小的收获也是好的。

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一个良善的行为也足以成就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爱护每一株小草做起吧!

*作者简介:秀逗茉莉 迷茫时读书,糊涂时跑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