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與惡棍”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真實動人的小人物們

一個小夥和一個姑娘相遇了,然後相愛了。

他們深愛著彼此,於是結了婚,成了夫妻。

小夥子喜歡文字,姑娘喜歡草地、花朵和綠樹。

他們都是詩人,愉快地生活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

一天,女詩人對男詩人說:“這個家將要有另一個詩人了。”

可是,這個詩人沒有出現。因為姑娘死了,小詩人也隨她去了,死在了姑娘的肚子裡。

姑娘的丈夫非常悲痛。

……

從此以後,男詩人總是走很遠的路、看很多的風景、遇見很多人、做很多事。他做任何一件事都像是平生第一次,帶著教徒參加教堂儀式般的虔誠。

世界,因他而成了令人興奮的所在。

“天才與惡棍”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真實動人的小人物們

-01- 人活在自己的感受裡,活在不斷變換的視角里,從而呈現不一樣的風景和人情。

上面的故事摘自,被人稱為“一半天才,一半惡棍”的作家,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簡寫V·S·奈保爾)的小說《米格爾街》。

V·S·奈保爾之所以給人“天才與惡棍”並存的感覺,源於他的成就和放蕩不羈的性格。

1932年8月17日,奈保爾出生於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家族門第雖高但卻非常窮。195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赴牛津大學留學。

原本令人驕傲的成績並未給奈保爾帶來預期的收穫,他窮困潦倒受歧視,不得以才以寫作為生。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米格爾街》,並一舉成名。《米格爾街》出版於1957年,1962年獲毛姆文學獎。

奈保爾一生出版了30多部作品,獲得布克、毛姆、里斯、史密斯、科恩等文學獎。1990年,他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封為爵士。2001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稱他為“當世作家之首”,與石黑一雄、拉什迪並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奈保爾的成就令人驚歎,他的言論和生活作風同樣令人驚歎。

他曾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禮上首先感謝妓女;他無所顧忌地發表種族歧視言論;他有一個交往20多年的情婦;他在婚姻中,肆無忌憚地出軌……因此,很多人對於他的品行用“人渣”或“惡棍”來形容。

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感受裡,活在不斷變換的視角里,從而呈現不一樣的風景和人情。

認為奈保爾是天才的,喜之若狂;認為他是人渣的,棄之如敝履。好比保羅·瑟魯,曾經作為文壇晚輩對奈保爾無限崇拜,後來卻與他割席絕交。

站在不同的角度,抱著不同的心情,即便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人、同一件事,也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感受。

《米格爾街》,作者就運用了不同的視角,一個是生活在米格爾街的孩子,一個是長大成人的青年,同樣是描述米格爾街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日復一日的生活,但帶給人的感受卻截然不同。

在童年奈保爾的眼裡,米格爾街的人們可愛、善良、有趣;對剛剛成年的奈保爾而言,米格爾街的人們冷漠、麻木、愚昧;在異國他鄉窮困潦倒備受歧視的25歲的奈保爾看來,米格爾街的人們既珍貴又無知愚昧,但他們卻是生活本身。

《米格爾街》也可以說是,奈保爾的童年回憶錄。

奈保爾曾說,“我只是一個觀察者,我最有價值的一切都在我的書裡。

他像個引路人,把讀者帶到米格爾街每家每戶的門口便悄然離去,門內發生的究竟是悲苦還是喜樂,只待讀者自己去發掘、去感受、去思考。

“天才與惡棍”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真實動人的小人物們

-02- 生活如此殘酷,他們卻懷揣夢想,興高采烈地活著。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在一首詩裡寫道:“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米格爾街的人們,雖然貧窮、落後,但他們沒有抱怨命運不公,沒有要求被特殊對待,而是永遠在努力,應對不斷髮生的困難和生存問題。即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那麼正確,但他們一直在努力,勇敢地融入生活之中絕不逃避。

有人說,米格爾街上的人愚昧,20世紀還保留著封建“男尊女卑”的思想,淪為殖民地被統治的底層人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甚至自甘墮落。

從政治意義上來說,他們確實趕不上發達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物質富足。但,拋開政治背景,單單從一介平民的日常生活來講,我認為他們不比發達國家差。

無論物質是否豐裕、思想是否文明,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來說,最關鍵的是

面對生活的熱情和投入程度

米格爾街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情不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人差。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米格爾街上也有你、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影子。米格爾街人的生活只與我們隔著一個平行時空而已。他們每天發生的事,也發生在我們身邊。

例如:

一個出生在窮苦家庭,母親早亡,父親有嚴重暴力傾向的孩子伊萊亞斯。他不甘平庸,每日每夜地學習,只為了能當上一名醫生,從此出人頭地。

他一直學一直考,無奈天意弄人,考試的不斷失利扭曲了他對人、事的看法,同時也讓他認清了一個事實:接受現實。

於是,他服從命運的安排成了一名清潔馬車伕,並從此安身立命。

一個吊兒郎當的男人波普,整日無所事事,心中卻藏著一個美麗的夢想——建造家,造一個沒有名字、獨一無二的東西。

無奈,生活需要即時的柴米油鹽,而非遙遙無期的夢想。

在波普追逐夢想的時候,老婆跟人跑了,留下他孤零零一個人。失去後才知道珍惜。妻子的離開,讓波普明白了她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的“白日夢”抵不過綠頂、紅牆的房子和整齊的傢俱——他曾經嗤之以鼻的“有名字的東西”。

最後,他屈服於現實,建造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家”,並因此入了獄。

本文開篇故事中的男詩人,名叫B·華茲華斯。

他說,他的生命裡不只他一人,還有女詩人和小詩人。他在為他們活。他要將生活,活成詩——一首不同尋常的詩,一首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一首唱到全人類心裡去的詩。

生活是什麼?

生活就是,你早上匆匆出門,以為是個大好晴天。結果,大雨傾盆。於是,你一邊躲雨一邊咒罵。當你堅信今天是個倒黴日子時,天空突然放晴,豔陽高照。

生活,既不像我們想象地美好,也不會如我們以為地糟糕,關鍵是,如何看待它。

馬爾克斯在《活著為了講述》裡說:“我年輕過,落魄過,幸福過,我對生活一往情深。”

有時,人的夢想終究敵不過現實。但難能可貴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氣和精神。

阿多尼斯說:“舌頭由於說話太多而生鏽,眼睛由於夢想太少而生鏽。

為了不生鏽,我們應該懷揣著夢想,興高采烈地活著,即使生活如此殘酷。

“天才與惡棍”作家奈保爾的《米格爾街》:真實動人的小人物們

-03- 小人物,如鹽一樣平凡,也如鹽一樣珍貴,因為他們真實。

你看過卓別林的電影《城市之光》嗎?一個小人物的故事。

卓別林飾演一個流浪漢,身無分文卻竭力幫助賣花女重見光明。

為了幫盲女,他工作、參加拳擊賽,結果功敗垂成。

後來,流浪漢偶然間搭救了一位富翁,二人幾近波折,盡棄前嫌。富翁給了流浪漢一千元資助盲女。

正當流浪漢興高采烈時,卻遭遇強盜,富翁受傷,流浪漢捨命保住了一千元錢。他將錢全部給了盲女,自己卻被警方誤會,入了獄。

出獄後,比以往更加破敗的流浪漢,再次邂逅已經復明的賣花女。當賣花女欲行善道時,方驚覺流浪漢竟是自己的恩人。

《城市之光》和《米格爾街》很像,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不同在於,《米格爾街》裡的人物更加龐雜,性格更加多樣,面對的困難也更加具體。它囊括了:百無聊賴的流浪漢鮑嘉、木匠波普、馬車伕伊萊亞斯、瘋子曼曼、酒鬼喬治、膽小鬼比弗、詩人B·華茲華斯、鞭炮師摩根、教育家泰特斯·霍伊特、理髮師博勒、機械天才巴庫、時髦青年埃多斯、可憐的母親勞拉、窮孩子博伊和埃羅爾……

米格爾街上的人們,物質生活極度貧乏,身份複雜而模糊,但這條街卻沒有人在捱餓。他們時常吵架謾罵,在需要時卻又彼此關心、相互幫助。即使沒有特別意義,每天也要相互問一句,“有什麼事嗎,鮑嘉?”“有什麼事嗎,哈特?”

看人不能只看表面,同樣地,生活也不是僅僅由知識、物質和文明程度,簡單拼湊而來的。

生活是拋開身份、地位等一切華麗偽裝之後的最真實的存在,在生活面前人人平等。

因為,生活如生命一樣,誠實而鮮活。

我記得,《一千零一夜》裡有一個《糖和鹽》的故事。

國王認為,糖珍貴,鹽低賤。於是,他把小女兒趕出了王宮,因為,小公主說:“我像愛鹽一樣愛您。”

後來,小公主嫁給了鄰國王子。

新婚之日,國王受邀前來。宴席上,國王吃到的所有的菜都是甜的。國王食不下咽,這才想起小女兒,不禁後悔落淚。

人類都有追求幸福、美好,愛與被愛的理想和目標,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溫暖而柔軟的所在,無論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如鹽一樣珍貴。

豆瓣上有句話很經典,說:“誰的故事都值得搬上大屏幕,包括你我。最後感動人們的,往往不是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而是貼近生活的真實感。

正如,作者對哈特的評價:“我從沒見過像哈特這樣享受生活的人。他做的事情既不新鮮也不偉大,事實上,他每天幾乎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但是對每一件事都樂此不疲。他還不時地把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弄出點花樣來。”

生活之所以生動,就是因為有你、我、哈特這樣的小人物,每天做著同樣的事而樂此不疲。我們如鹽一樣平凡,內心蘊藏著真善美的寶藏,也如鹽一樣珍貴。我們是現代都市的“城市之光”。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都是私人的、獨特的,因為我們賦予生命的意義是那麼的不同。這種意義有時根本說不出來,或者,我們尚未感知。“

它就像一首詩,詩人雖精雕細琢於文字,但詩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於文字的層面。最深刻的那部分,只能在字裡行間讀取。

迷茫時讀書,糊塗時跑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