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荷社稷之重。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今蘇州市人),陸遜本名議,世代為江東大族。祖父做過城門校尉,父親做過九江都尉。要說來,孫策時代,陸遜就是個後生小子了,當時袁術的勢力盟友陶謙、孫堅、公孫瓚分別被袁紹勢力的曹操、劉表加袁紹給打敗,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便跑來淮南當土財主,沒事還派個人來廬江嚎一嗓子——催糧,而這個催糧官是孫策。陸家好歹世代為官,食漢祿忠漢家事兒,天子還在呢,賦稅錢糧哪還是交給你的,還來撒野,自然不依。秀才遇到兵,那自然是打。陸家根深蒂固,靠著多年根基與口碑,再加上民心可用,士卒爭先恐後守城,一介書生硬剛了小霸王多年。


但孫策就是猛,打了兩年,還是把廬江給打下了。


廬江當時的太守就是陸遜他叔,他叔就是江東陸氏的族長。孫策圍城後,,導致宗族損傷近半,他叔陸康氣到吐血,陸康含著最後一口氣,打算把陸氏遷往江東(陸家算是重返故鄉吳郡)。大家注意,當時世家大族是不輕易遷移的,每個地方都有很濃重的鄉土情結,新來的沒法融,舊的很排外,這次南遷也是迫於孫策的勇猛。


戰亂中接過族長之位的陸遜,當時才十三歲。當晚便帶領一大幫子人要遠去江東吳郡重新開始,要知道當時戰亂,江賊橫肆,能活著走到吳郡的人沒幾個,可想其中艱辛。但是拖家帶口的小陸遜做到了。


本以為遷到江東就沒事了,後來袁術有心稱帝,眾叛親離,孫策也拿塊破石頭——玉璽換了點兵,南下了,來的不是別地兒,就是陸家遷過來的地方。陸氏好不容易落腳,身為族長的陸遜剛緩過神,發現劉繇被打跑了,打遍江東無敵手的太史慈投誠了,窮兇極惡擁賊萬餘的嚴白虎也跑了……後來蕩平江東,但當地人排斥外來統治,孫策也不例外,這期間孫策為了立威,為了鞏固政權,殺了不少人,包括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殺了東漢不少名士,時時驚動吳國太,搞的吳國太養成了唸佛吃齋的習慣……


吳郡高氏出過漢靈帝激賞的大文豪高彪,其子高岱也是仁義之士,因為鄙視孫策,被殺掉;會稽周氏的周昕、周昂、周顒三兄弟多次跟孫氏作對,雖然周昕是名士領袖陳蕃的弟子,自己也是當世大儒,深受百姓愛戴,依然被孫策殺害;會稽盛氏是東漢名族,名士盛憲(當時吳郡太守)因病辭官後,一直在江東靜養,因為名高,也沒能逃過孫權的毒手。


就是投靠了孫家,也不是很安全。會稽魏氏的魏騰做事違逆了孫策的意思,差點被殺,又是吳夫人以跳井威脅孫策,才撿了一條命;吳郡沈氏(即兩晉南北朝的吳興沈氏)的沈友書法、文辭、武藝俱佳,號稱筆、舌、刀三絕,而且也給孫家做事了,只是做事堅持原則,照殺不誤。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小霸王,霸王,一個“霸”字可曾理解?歷史上稱霸的人幾乎都不得好死。果然孫策的天命到了,被許貢的幾個門客所殺害。


孫策死時,恍然大悟,警言勸道:要禮賢下士,不可再走我那不服就殺的路子。後一句話史書沒記。此時舊怨已去,新路在彼。他抓住了。孫權接任時,是投靠的最好機會。


孫策囑託道:“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


孫權的統治方針是政權的本土化,要想方設法讓當地大族支持自己,因此他需要陸家。孫權需要藉助外來江東的勢力穩住他在江東的新政權,正在害怕中度日的陸遜,看見孫氏力量的強大影響力,也需要重振家族,恢復榮光。二者一拍即合。


雖然孫陸兩家終於和解,陸遜也終於入仕,但是一入侯門深似海。


陸遜21歲出仕孫吳,35歲接替過世的淩統成為孫權賬下右部督,孫權還把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這表示陸遜此時已經成為孫權的親信將領。史書記載這時期的孫權經常找陸遜諮詢世務,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孫權對陸遜才能的驚異,同時也是其對陸遜的一種試探和考察。以陸遜的才能,35歲才得到提拔重用,本身就是孫權對其有防範的體現。看過結局,不得不嘆息,他是個被權力犧牲掉的人。


因為他不太懂孫權這個人。


孫權、孫權,一個“權”字可理解?


陸遜第一任是被派到南邊一邊邊角打雜——敲打山越。能人就是不一樣,在哪裡都會發光,對被打壓的狠的江東世族而言,連這種雜活都是為數不多的機會。陸遜不但沒有把打山越當成雜活敷衍,反而要把這件雜活做成了奇蹟。


他向孫權進言不要只是被動防禦,可以主動進攻山越,把抓獲的山越人帶出深山,強壯的當兵打仗,瘦弱的耕田交稅,這樣東吳就可以越打越強。

這個政策,不但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不間斷的平蠻戰爭,甚至加快了江南開發的進程,影響後世無數平蠻政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謀劃之一,南方士族的精英陸遜也可以稱得上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的人物了。


陸遜四十歲後才入的主戰場——荊楚、夷陵戰場。


他接替呂蒙的荊州防務後,先是裝孫子,麻痺正在進攻襄陽的關羽,關羽認為陸遜沒什麼本事,將後方兵力大量抽調到前線,造成荊州空虛,這是呂蒙奇襲荊州得以取勝的重要原因。

接著,在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同時,陸遜又率軍一路打穿荊州,堵住三峽,切斷了關羽退回益州的要道,前後招降蜀軍數萬人,功勞不在呂蒙之下,當時其地位就已經躍升到呂蒙之上。戰後呂蒙病死,陸遜成為東吳僅有的帥才,鎮守上游的荊州要地。

第二年(公元221年),已經稱帝的劉備為報關羽之仇以及奪回荊州,率傾國之兵數萬人東征,陸遜被任命為東吳第四任大都督,也是江東人的第一位大都督,率兵五萬迎戰劉備。


這場戰爭影響了兩個政權的國運,一是蜀國的北伐策略能否成功,成功就能影響天下大勢,失敗則只能偏居一隅;二是東吳孫氏的二分天下策略能否順利,順利則劉氏“實際上”失去神器,孫曹問鼎中原,失敗則劉氏順天應命,孫氏從此天下除名,是為國賊。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此戰蜀吳雙方兵力大致相當,但劉備派馬良等人深入發動荊州的蠻族,得到一批生力軍,另外蜀軍的陸戰一向勝過吳軍,所以陸遜依然是以弱敵強。

陸遜力排眾議,只管守住要道,並不跟銳氣正盛的蜀軍交戰。即便蜀軍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氏宗室孫桓,或者示弱誘吳軍出戰,陸遜都不為所動,絕不上套。


幾個月之後,蜀軍師老兵疲,而且為了避暑,紮營在山林附近,這就給陸遜提供了火攻的機會。

陸遜火燒連營四十餘座,劉備幾近全軍覆沒,逃到馬鞍山收攏殘兵,又被陸遜攻破,蜀軍土崩瓦解,損失數萬,劉備多年來南征北戰積累的精兵大部分報銷,自己也慚恨交迸,逝於白帝城。


蜀漢一時一蹶不振,再也沒法威脅東吳。

孫權藉助這次大勝稱吳王,設年號。江東本地人的能量大放異彩,在東吳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不久孫權捨棄外地人張昭,而用吳郡顧氏的顧雍(本地世族)為丞相,用陸遜為大將軍,江東本地人掌握了東吳的政權與軍權。


陸遜另一場大戰役是打魏國。


江東人鄱陽太守周魴(後來的義興周氏)詐降曹魏,誘曹魏東線主帥曹休南下接應。孫權以吳郡陸氏的陸遜為大將,同是江東人的吳郡朱氏的朱桓、錢塘全氏的全琮為左右督,迎戰曹休,為了讓江東人賣力,孫權為陸遜牽馬,給陸遜以極高的禮遇。

陸遜令吳軍佔據石亭附近的有利地形,等候曹休。曹休雖然知道中計,但恥於兵出無功,而且自恃兵多將廣,決定好歹也要跟吳軍打一仗。他進入石亭的狹窄地段後,也分派了一些人手埋伏在要地,準備接應。


但這一切都被熟悉地理的吳軍看在眼裡,吳軍先行拔除了曹休的伏兵,決戰中又利用地利優勢,大破曹休,魏軍倉皇撤退,損失上萬,策應曹休的賈逵、司馬懿兩路魏軍也各自退回。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經此一戰,陸遜在擊敗蜀軍之後,又擊敗魏軍,成為威震三國的名將,孫權也藉助這一戰的東風,於次年(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吳國正式建國。


但後來,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此時身為帝王,為皇朝基業千秋萬代而考慮。要知道,江東本來最大的問題是世族力量過於強大,孫權雖積威已久,然從父兄接位的合法性是江東整個朝野都不願提起的事兒。孫權猛然想起,陸遜除了是江東世家第一大族外,還是孫策的女婿,以後若重扶孫策一脈,或者自立,顛覆孫氏政權,以報當年恩怨,也不是不可能的。


據陶元珍先生的《三國吳兵考》稱:陸遜私兵四萬,諸葛恪四萬,全琮三萬,賀齊兩萬餘人,張承一萬五千,淩統萬餘人,孫瑜萬餘人,魯肅萬人……本身陸遜名傾何止江東,無論西蜀還是江北,兩場戰役成了天下名將,世族名門的名望也有,孫策之婿的正統也有,逆天改命的能力也有……陸遜當時擔任東吳丞相,並且掌握荊州兵權,東吳的軍力配備歷來荊州是大頭,所以實際上等於掌握了東吳的政權和軍權。六十多歲的孫權,這位操控權勢四十餘載的權術者腦袋依然靈光,一拍大腿,坐實了陸遜叛亂的可能性。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荷社稷之重。


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為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顧雍為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既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黜降魯王之諫,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粲。孫權更“累遣中使責讓遜”,使遜“憤恚致卒”。逼死了陸遜。一代名將,就此抱憾而終。


……被孫權派人日夜毀罵,最後以六十餘歲的高齡氣恨而死。至於孫權事後有沒有後悔,今人猜測頗多,筆者就不跟風了。筆者更願意相信權術者和陰謀論者是沒有感情的,尤其是知道了孫權連自己的親兒子孫霸都賜死,而死因與孫權削弱世家權力的謀劃有關。



自今日起,公眾號裡給筆者回復“三國”二字,即可進入領取三國嘉靖原本,該文由錢建文整理。特此告知。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史稱陸遜:懷文武之才 | 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