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前言

疫情期间宅在家,对于我这样两天不出去就浑身难受的人来说非常难熬,哈哈哈。那就在家整理整理以前的照片,写写游记,过过干瘾就当是“云旅游”了。期待这次疫情赶快过去,我们可以走出家门走进这美丽的大自然!

文章内所说的所有景点都并非是疫情期间去的,如果大家要去的话,务必一定要提前给景区打电话确认是否已经开放,以免白跑一次;

正文开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翻看自己的公众号,突然发现,作为自己家乡的魔都上海,居然仅仅只有一篇游记,还是崇明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汗颜啊!我对不起家乡……

好吧,带着补功课的强烈愿望,今年清明节回了一次老家,顺带把这个功课补上吧。

其实,我没觉得上海有啥好玩的,可能是我生在那长在那的原因吧,小时候,我家就在南京路华联商厦后面(现在已经恢复民国时期的名字:永安百货),南京路、淮海路、外滩、人民广场、城隍庙,都在附近,都看腻了。后来在北京打出租车,司机是北京本地人,告诉我说,没去过长城,故宫也就小时候学校组织活动去过一次。看来,身边的风景被忽略是共性啊!哈哈哈!

于是,想到了那句话:旅游的本质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去别人活腻了的地方。精辟!

那么,上海游从哪开始呢?思之良久,得了,咱也俗一回,就从市内最经典的几个地方开始吧!

Follow me!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南京路,中华第一商业街,绝对不是浪得虚名的,从清朝末年起,一直到现在,历经三个朝代,都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街,没有之一。解放初期有一部黑白的老电影《南京路上好八连》,讲的就是上海南京路;

这张照片上的房子,是从清末一直到现在的,那阳台,那落地窗,那钟楼,极具代表性;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南京路街景,民国时,号称“十里洋场”,可见当时的繁华程度;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对了,这个突然蹿红的网红景点必须说说,离我家不远,宁波路上的石潭弄,从小就看到它,没觉得有啥稀奇,这就是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必然出现的产物。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上海的道路不像北京都是正南正北的,上海的道路基本都是斜的,所以我们不说东南西北,只说前后左右,正因为如此,在有些地方,不规则的土地也被尽量利用起来。这个大楼就是这么来的。你们可想象得到,我小时候,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平米还“弱”,一个小小的10平米小房子,住三代5口人!难以想象吧?那几乎把每一寸空间都利用到了,夫妻要亲热一下,还得趁孩子上学,老人出去遛弯的时候见缝插针,哈哈哈!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刀锋!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好了,回到南京路,世纪广场,郁金香盛开!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这些建筑都一百多年了,历经沧桑,见证了上海的繁华,至今还在使用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说心里话,我自己都感觉南京路现在档次越来越低了,啥乱七八糟低端的品牌都入驻啊!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这座大楼必须要说的,因为它见证了很多历史;

我记得这个大楼原来叫华侨大厦,为什么说它见证了一个历史,因为中国第一家传呼台国脉台就是在此成立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你还记得这个广告吗:“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哈哈哈!

还有,在外汇券时代,这里也是各种黄牛(上海话里,黄牛叫“打桩模子”)的聚集地;

再后来,这里也是大陆第一个免税品商店所在地,买国外产品,第一选择就是它;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沈大成,140年老店了,推荐给大家,这里的糕点,在上海可是赫赫有名的,排队是常态。最好吃的我觉得就是青团、金团(很像北京的驴打滚)还有条头糕,好吃!

来来来,看看这个排队的盛况!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永安百货,原来叫华联商厦,永安百货其实是它最本来的名字。民国的时候,它就叫永安百货,建国后,收归国有,改名叫华联商厦,90年代后,中国加入WTO,我们要进入国际市场,那么我们就要承认人家的产权,所以,又请回原来的老板,改回原来的名字“永安百货”,所以说,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想玩都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人家不带你玩,嘿嘿嘿!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这也是百年老店了,上海时装商店,前身是上海先施公司,中国百货业的鼻祖;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如今的永安百货,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光,不知道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还能坚持多久……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第一食品商店,我的最爱!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你见过的没见过的,你吃过的没吃过的,你听过的没听过的,它!全!都!有!

就问你服不服!

当然对我而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以前坐火车回家的时候,都会从北京带几个印有北京某某商场的塑料袋,然后去这里买点北京的点心装回去就说是北京带来的,哈哈哈!不过现在每次回去都是自驾,也不在乎多一点东西少一点东西了,嘿嘿嘿!

但愿我爸妈没看见这段……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再来张街景,摩肩接踵,一年四季永远都是;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南京路上老字号也越来越少了,茂昌眼镜、王开照相、星火日夜等等,但愿别有一天全都消失了……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上海第一百货,民国就有了,原大新公司,是上海四大公司之一(大新公司、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你知道它曾经有多少辉煌么?据说在90年代,它一年的营业额,就已经等于每个中国人送它一元钱了;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浙江中路九江路口,永安百货后门,放这张照片没别的意思,只因为,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的,哈哈哈!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又一个没落的百货公司,我还清楚的记得它曾经的口号:“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来来来,吃货朋友们,再给大家推荐一个重磅好吃的,鲜肉月饼!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那是一绝!到上海了,必须要吃的啊!也不贵,4元一个而已,可是,真的好吃!我从小吃到大的,听我本地人推荐的不会错!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就它!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鲜肉月饼属于苏式月饼,科普一下,月饼一般有2类,苏式和广式,区别主要是月饼皮的不同,苏式的皮是一层层的,酥脆,一般只在江浙沪有,广式的是类似蛋糕的那种,我们常见的基本都是广式;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这一大块肉馅!香!不行了,这游记没法写了,口水哗哗的,我去买高铁票……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和平饭店,虽说现在已经没什么了不起了,我们普通人也消费得起,但,在民国,甚至在我小时候,这个地方,那可是高不可攀的,是绝对的高端场所。我记得我大概7、8岁的时候,穿着木屐,大裤衩,背心,站在和平饭店的大玻璃窗外,看着里面灯红酒绿,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也要在这里面吃饭!

现在,吃得起了,但也没什么感觉了;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不看右边的那个中国银行抬头,像不像在伦敦?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夜景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霓虹灯下的永安百货;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霓虹灯下的南京路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和白天是不一样的风景,如果你去南京路,建议一定要逛逛夜晚的南京路;

热泪盈眶!魔都南京路这家鲜肉月饼,离家14年后再吃还是这个味!

霓虹灯下的南京路,繁华,迷人;


来段视频看看

最后,我想站在一个上海本地人的角度,聊聊心中的上海吧(文字较长,无感的可以忽略哦!):

一、先说城市变迁:

上海,在明朝的时候,还是一个小渔村,隶属于松江府,所以说,先有松江府再有大上海,一点也没错。大家记得《武林外传》里没有说上海说的是松江府吧?就是这个原因,到了清朝中期,才开始有了上海道,再后来随着租界的成立,上海扭身成了远东第一大都市,这才有了大上海,而原来的松江府,却成了上海市下的一个县(这里科普一下,上海话里,“县”念“yu”第三声,音同“于”)。上海在清朝时期隶属于江苏省,但上海也是唯一一个从民国一直到现在都是直辖市的城市,民国时期叫“上海特别市”

二、地理:

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属于冲积平原,很大一部分面积都是近几百年来长江冲刷出来的。在虹口区有一座建于明朝的“下海庙”,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建这个庙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是海边,所以叫“下海庙”,而现在,海岸线早就退到快100公里以外的芦潮港了。上海的土壤很浅,我记得我小时候,打井,往下挖不了5米,就能挖出地下水来,感觉打井很轻松,直到后来,看到大西北有的地方打井要到20多米深才有水,才体会到打井喝水的不易。也正因为如此,在上海建设地铁和建高楼,难度很高,一不小心就会被水淹了。还有就是崇明岛,长江的造岛速度很快啊!仅仅才几十年,眼看着就要跟江苏启东连成一片了;

三、人口:

上海人口中,有95%都是在近代迁移过去的,其中以江苏、浙江、山东、安徽为最多,真正本地人不足5%,而我家,也是在清末,我太爷爷从现在的朝鲜平壤逃避战乱进入中国山东还没喘口气,又遇到闯关东,然后再一路逃难到了上海终于定居下来了,也正因为大家都是外地迁移过来的,五方杂处,所以,上海没有多么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也为后来的西化(也有叫海派文化的,我更愿意叫西化)打下了基础。我一直认为,深圳,就是完全按照上海的路子重新走了一遍;

四、语言:

这个很有意思。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阿拉”,其实“阿拉”这个词并不是上海话里原有的。现在的上海话不是真正的上海话,真正的上海话仅存在于上海浦东本地年长的村民中,已经频临失传,我记得有个纪录片,就说的是有学者为上海本地话做了技术保存,以免失传。现在的上海话更多的是宁波话发展过来的,也是因为上海开埠初期,以宁波人为最多,才慢慢的取代了上海本地话。说几个有趣的,上海话里有不少词是英语单词发展过来的,但天长日久也不知道是哪个单词了,比如形容绅士派头的“老克勒”、门锁“斯别林”、洋鸡蛋“白蜡克”等等,还有一些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比如打车“拉叉头”、假货“大兴”、语音不标准“洋泾浜”,反正挺有意思,不是上海本地人,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不过,现在00后,甚至90后,很多已经无法流畅的用上海话交流了,上海话也已经面临失传,实在非常非常可惜,一个地方语言就是一个文化代表,消失了也就意味着这个文化就断了。我支持推广普通话,但也希望能好好保护地方方言;

五、经济:

在那个十年特殊时期之前,上海是亚洲绝对的第一,香港澳门韩国日本新加坡,也都是在十年特殊时期内追赶上的。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一个儿时记忆,长辈去上海出差,带回来各种好吃的,大白兔奶糖、麦乳精、各种漂亮的衣服鞋子等等,不亚于现在去日本韩国的代购。解放后,上海又以一城之力支援全国的建设,插队落户、支援内地、支援边疆,全国各地都有上海建设者的身影,而上海家庭,年轻人几乎十室九空,我爸妈就都是支内职工,在江西钢厂奉献了全部青春岁月。我希望有人以后再说到上海人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能想到那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上海建设者们,我知道有很多人返城后过得穷困潦倒,因为他们错过了上海腾飞的时代,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推荐大家一部电视剧《孽债》,一定要看沪语版的,我是看一次哭一次;

六、饮食:

上海菜用四个字形容就行:浓油赤酱。端上来,满眼的油亮亮。其实很不健康,现在完全这么做的,也只有上海本地的几家本帮菜老菜馆了,上海菜整体口味,基本都开始偏于清淡了。说上海菜甜,这个不假,几乎什么菜都放糖,包括包子肉馅、面条甚至--汤。其实,按理说,上海气候潮湿,应该跟四川一样偏辣才对啊!为什么会偏甜,我也想不明白缘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上海喜荤。每年春节,北京大妈们超市排队一车一车的买大白菜,上海大妈们超市排队一车一车的买猪肉,而且上海的早餐,基本也离不开肉,生煎、锅贴、小笼包,都是肉馅的,还有各种肉点心,比如肉粽、鲜肉月饼、鲜肉汤圆等等。给大家一些本地人心中的推荐,上海菜最正宗的,当属保罗餐厅,在静安区富民路,百度一下就有,生意非常火爆,必须提前定位。生煎锅贴点心,我推荐江西路上的大壶春,它是唯一的半发生煎,然后就是小杨生煎和丰裕生煎,面条的话,推荐沧浪亭,其他还有鲜得来排骨年糕、乔家栅点心等。不建议的,就是别去吃城隍庙及南京路上的点心,基本都不是上海的味道。顺便说一句,南京路基本都是外地人逛,我们本地人去的是淮海路;

七、娱乐:

都说南方的娱乐走不到全国,上海也是如此。上海本地的当属滑稽戏,印象最深的就是《七十二家房客》,超爱。还有连续放了很多年,都不知道有几百集的《老娘舅》,知名大咖有毛猛达、李九松、嫩娘、程国庆、钱程等等,那在上海是家喻户晓,只可惜,都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很多梗,翻译成普通话就没有意思了。这里必须要提一下周某波,初期说的那些脱口秀,由于是上海话版,又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那段打桩模子,看一遍乐一遍),所以一炮而红,后来走上了斜路,也被上海观众抛弃,只能出走浙江,所以,他代表不了上海。上海虽小,但名人可不少,比如你们都热爱的姚明、刘翔、王励勤等,还有我的偶像,余纯顺。他们都是上海人;

八、性格特点:

其实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某些程度来说,比较像日本人,不麻烦他人,独善其身,自主独立,可能是最适合大多数上海人的标签了。想了想,说这几方面吧。其一,上海人聚会,除非有人提前申明请客,否则都是默认的AA制(包括相亲、恋爱),我们认为这样交往很轻松,互不相欠也没人情负担,但不少北方人会觉得没有人情味,这也没有对错,观念不同吧;其二,上海人家的孩子只要工作有收入了就要给家里交费用,无论多少,都要承担一部分,很多其他省份的人不理解,觉得没有人情味,但我觉得这是好事,起码从小就教育你要独立自主而不是只会啃老;其三,注重隐私,除非必要,否则不会去打听别人的隐私,包括家住哪,收入多少等等,我真实的例子,那年去泰国旅游,旅游团里一半北方人,一半上海人,结果还在浦东机场没出发呢,那些北方人都已经熟悉得连对方家里七大姑八大姨都了解清楚了,而直到旅行结束回到上海,那一半上海人也仅仅是小王、小宋而已,连全名都不知道,这,就是文化差异;对了,差点忘了说最重要的一点,上海男人堪称全国独一份,因为既要出去挣钱,又要回家做饭,嗯,没错,我也很会做饭,过年做一桌子菜没问题,另外锅贴生煎小笼包,烧麦煎饼鸡蛋糕,都会。我家就都是我爸做饭,我妈也就会炒个蛋炒饭,有一次我爸出去旅游,给我妈做好了一堆菜,一盒一盒的放冰箱,叮嘱我妈哪天吃哪盒,叹为观止。我们从小就是被这么教育的,在上海本地人家庭里,男人挣钱养家还要做家务,女人只负责貌美如花,这就是现实不是传说。说那么多,那么缺点呢,其实我觉得优点也是缺点,整体社会缺乏人情味这是板上钉钉的,比较冷漠,比较会算计,这个我也承认。但我不认为是问题,如果你在这个环境下,你也会如此。

九、其他:

都说上海人排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想说,真没这回事。这只能是两种不同文化下的情感冲突,你来到了一个跟你从小生长完全不同的环境,你必然有陌生感,必然会做一些与当前环境不符合的事,别人指出,你就会以为对方排外,等你自己融入这个环境了,你会发现,其实如果换做你,你也会。可惜很多人只是去上海旅游,并没有融入过这个社会,带回去的,必然就是“排外”了。当然还有语言环境,人在一个陌生语言环境下会有不安全感,为什么没人说北京排外?因为北京话和普通话基本都一样,你没有陌生感。

还有气候,四季分明,每年6月是梅雨季节,会下一个月的雨,潮湿,北方人过去会不适应,冬天没有暖气,家里比外面还冷……

对了,再说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吧,我能想起来的几个,端午节,我们会把煮熟的鸡蛋用网兜串起来挂脖子上,挂的越多越牛叉,我记得小时候,最多有人挂过六个的,那是走路都是六亲不认步伐。还有,春节,送蛋糕,就是生日蛋糕那种,不明白是为什么,还有重阳节吃三角糕,糕上还要插三角旗,这在其他地方都没见过的。

好啦!啰啰嗦嗦那么多,我就希望大家不要被某些妖魔化上海人的影视剧误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跟全国人民一样,都在为自己的美好明天而努力着,而且,我们可能比你更累,因为有着比你家乡更高的房价、物价和飞奔的生活节奏……

全部手打,仅为个人看法及见解,如有不妥,先行道歉,还请见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