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三眼這篇寫的東西,10個人估計會有9個不屑一顧,但這才是真東西!


因為這個東西,學校不會教給你,父母不會,社會更不會!


這個東西很簡單,但被眾人所忽視,很少人能夠擁有!


這就是一個人活著的靈魂——人的系統結構!


多數人是沒有結構的,也可以通俗意義上講,沒有靈魂!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


決定人生成就的因素很多,但你所見到的都是“打碎”了的因素!


從客觀方面說:時代、機遇、社會階段、環境、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等,統屬於被動接受因素;


從主觀方面說,性格、天賦、價值取向、職業、心態心胸等,統屬於主動選擇因素;


但鑽研這些因素並不能為實現人生成就提供什麼“幫助”!因為以上都是“結果”,不是真正的內因,或者叫起源,時代是個結果、環境是個結果、性格是個結果、職業是個結果….


三眼一直說,看問題要找尋事物的最本源,才能“牽一髮而動全身”,什麼是以上諸多事物的本源?什麼是人生成就的本源?


——是結構!


人之所以為人,人的智慧之所以稱之為智慧,是因為有“結構”!

看任何問題都要從系統哲學的角度來看!

站在個體角度出發觀察世界,無論是外在的和內在的,還是你所能達到的人生成就的高度,都取決於一個東西,那就是結構。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抽象的結構】


結構到底是個什麼?我們先抽象的來說!


沒有結構的人,也就是多數人,一生其實都在“畫圈”;


表現在生活、工作以及內裡思維上,大多數人一直在“畫圈”,也就是在一個狹小混亂的認知裡打轉,所至結果必然是在生活工作等具體行為上打轉,而在心態上的結果就是“徘徊”。

所以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身體在畫圈,心理在徘徊,最後成為一堆黃土。


有系統結構的人,很稀少,一生都在不斷“蛻變”;


“蛻變”是什麼?就是一個人發生“質變”!


不斷蛻變就是不斷在質變,這就是成長,這也是人活著的意義與樂趣。


事物“質”的變化是由“結構”的變化而引起的!


任何質變都需要量變,但如果沒有“結構”,“量”的累積再多也無用,大多數人就是沒有“結構”而去努力積累“量”,註定是徒勞的“畫圈”。


石墨是怎麼變成鑽石的?

因為其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而至!

如果沒有結構的變化,給其無限時間去累積量,也不會變成鑽石。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具象的結構】


所以人成長與發展是一個不斷追求質變的過程,遵循著結構質變規律。


——將自己建立在什麼樣的結構上,將決定其所能達到的的高度與成就。


那麼“結構”具體怎麼建?怎麼在人生中運用?


1、建結構!

也就是通過結構化的思維去拆解萬物,就像一個解剖師一樣,這個過程就是做“解構”;


2、填結構

也就是在拆解了萬物的結構後,按照“自己所想要”的方式,去填充每個結構,這個過程就是做“重構”。


3、如果你既能“結構”某樣事物,又可以“重構”它,那麼你就是在運用“結構”了。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建結構】


“結構”的建法,或者叫拆解之法,有很多,有沒有一學百通的“萬金油”?


有!


三眼以下所講的拆解法,基本上所能見到的事物皆可以由此拆解,只要學會了,哦對,不能叫學會,而是叫掌握,因為“結構”這種東西你知道了,放在腦子裡即可,而不斷填充它才需要去學習諸多信息與技巧。


只要把以下結構放在腦子裡去觀察世界,那麼世界就會呈現不同的樣子!




1、辯證


辯證思維是人看待萬事萬物的基本思維,這麼質樸簡單又實用的思維,缺很少有人擁有!


什麼是辯證思維?

就是雙向思維!所有的具體“結構”都是由此演化而來!這是“結構”本源!


哲學是人思想的起點,人們對哲學敬畏和不解,是因為大多數搞哲學的把哲學給搞複雜了,哲學“以用為本”,只要你想用它,它就會很簡單!


人的感知主要靠眼睛,眼睛都是向前看的,所以人的思維一般都是正向化的,很少有人在腦後長有“第三隻眼”!


比如想要變得富有,就一直在思考富有,比如想要變得強大,就一直思考強大,而很少有人去思考窮富共生,是不能割裂的,強弱相生,是要對比才能顯現的。


這個世界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的,陰與陽!


強弱、窮富、虛實、高低、美醜、前後、快慢等等,你會發現任何一門語言除了一些名詞外,絕大多數詞彙都可以找到反義詞,語言就是人類看待世間萬物的思維並將其符號化。也可以說,自從有了“反向觀察”能力,人的智慧就生髮出來。


諸子百家群經之首《易經》六十四卦都是陰爻與陽爻演化而來,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是這個道理。

這些東西說起來貌似很高端很神秘,其實很簡單質樸,是人把它想複雜了。


有人經常私信問如何學國學,學傳統哲學。我在這裡統一回答:


哲學沒有傳統不傳統之分,無論東西方哲學,還是儒釋道法諸子百家,其哲學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各家門派針對當時所處的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的人文習慣,演化落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

比如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其中很多圍繞當時社會生活層面的東西,已經過時用不上了,我們只需要學會其根本即可,也就是辯證觀!還有就是一些比較普遍的規律,比如乾卦中針對一個人或事物發展軌跡做出的卦象。而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週期觀等與易經中的卦象闡述是一樣的,不用死學生搬硬套,那隻能證明還沒明白根本,什麼東西更好理解和與他人溝通,就學什麼即可。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辯證如何應用,說幾個喜聞樂見的東西感受下。

比如想成功,怎麼辦?去研究失敗;

比如想讓一個女孩愛你,怎麼辦?去研究她為什麼不愛你。

比如如何區分敵人與朋友?這二者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因為敵友是不斷轉化的;


一直盯著一個方向,就會造成思維朝著一個方向,那麼你所看到的皆為幻影;

幻影是什麼?就是固執,在佛家叫“我執”!

佛道相通,道就是腦後長出“第三隻眼”;佛就是放下“我執”。一個意思。




2、時空


大家都知道有時空的存在,我們也存在於時空裡,但是很少很少有人通過時空去思考和拆解萬物,三眼總說,人們對經常見到的、已習慣的事物不會存有懷疑,更不會正視和利用。


空間上:微觀、中觀、宏觀;


時間上:歷史、現在、未來;


是不是很簡單?


多數人的思維既狹隘又不長記性,因為缺乏時空觀,腦子裡裝下這個結構,世界立馬變樣子!


比如看一棟房子,微觀上看見的可能是建築質量等,中觀上看見的可能是地段、人流、交通、配套等,宏觀上看見的可能是這筆資產在國內所有資產中所處的位置;


從歷史觀察,它可能是用來居住的;從現在觀察,它可能是用來做金融交易的;從未來觀察,它可能是所有者的信用與融資的基礎保證。


還有沒有更多思考餘地?非常之多,如果在時空觀上想的更全面,那麼你對這棟房子將“瞭如指掌”!


但首先,要先有時空觀的思維結構,也就是“怎麼觀”,之後你才會去“具體觀”,當有了結構之後,所有你的“具體觀”都可歸到結構上來,觀察越多,結構越充實,才可瞭如指掌!


之前你所觀察的和所讀到、聽到的諸多信息,為何都沒有用武之地?為何看完了就只是看個熱鬧,過後就忘?就是因為你沒有“結構”存放。


小時候媽媽常說:學習不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是這個意思!

下一次在獲取信息,將信息慢慢的歸類,歸到時空的“格子”裡,最後再去看整體,你將對所研究的事物有一個新的認知。




3、利益


利益觀就是所處環境的利益體之間的辯證關係。


利益是什麼?用道家的話說就是“不可言”,就是說不出為什麼!


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會有利益,這是生命活著的動力,也可以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的本源驅動力。


如果沒有利益存在,那麼這個世界將一片死寂。


很少人能看懂利益,是因為你的認知是錯的:


首先,要用第一點所講的“辯證”去看利益,那麼利益就是個哲學詞,不是一個名詞,不是指代某樣具體事物。


有得利必然有失利,任何事物交涉在一起,必然充斥著得利與失利,而我們所要觀察的就是諸多事物揉在一起不斷地得利與失利的動態關係。


其次,多數人認知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人都是以自身為出發點去思考,只看自己不看其他利益體。這就叫“一葉障目”;正確思維是要跳出來忘掉自己,觀察一個盤子上利益體關係。


以上二點,第一點是思維,第二點是心理。


那麼怎樣去觀察利益動態關係?怎樣劃分利益體?每個利益體是不是都很複雜?


其實很簡單,無論大小“團體”劃分的方法都一樣:


坐莊的;

經營的;

散戶。


其實也不必執拗於這三個詞,三眼也是無法表述,只能藉助“賭局”的詞彙來表達,當你明白了利益關係其中的動態辯證,你會有你自己的詞彙來描述。比如:


自然生態:大自然就是所謂坐莊的,風雨雷電四季交融就是經營的,而諸多動植物就是散戶;


國家利益體:政府就是坐莊的、企業(通指市場,不光是具體的企業,還包括學術界傳媒界金融界等諸多影響市場的因素)就是搞經營的,百姓就是散戶;


一個公司利益體:董事會、經理人、員工。


一個旅遊團利益體:帶隊的、協管的、散人。

以此類推!


所以諸位讀到此處應該明白了,利益動態關係用一般詞彙無法準確描述,任何“團體”都會遵循統一的利益動態關係,只是每個團體的描述不同。


這就是老子說的“名可名,不常名”——名字很難去表述,只能用大家都能認知到的詞彙來代替。


只要去辯證的觀察利益動態關係,即可明白:


正向思維:坐莊的是必然出現的,比如人類散戶的發展必然製造出坐莊的政府,有了政府必然會有協同運營的利益體。


反向思維:有了坐莊的,比如大自然,就一定會有風雨雷電,而後就會有諸多動植物生長出來。


如何觀察利益關係的動態?


一是觀察三大利益體之間的關係;

比如政府的利益在哪?怎麼通過企業與百姓獲取的?

企業的利益在哪?怎麼通過政府與百姓獲取的?

百姓的利益在哪?怎麼與政府和企業“纏鬥”的?

利益體之間的利益怎麼流動的?

等等!


二是觀察每個利益體內部的利益關係;比如:

政府內的叫部門,部門之間的利益共通與矛盾在哪?

企業內的叫行業,各行業之間利益互通與矛盾在哪?

百姓內的叫階層,階層之間的利益共通和矛盾在哪?

等等!


這裡一定要注意的,就是人性使人思維奔著一個路線前進,而諸位可以看到以上所講的是一個“反覆折騰”的思維,正反向去觀察,上中下去觀察,前中後去觀察,把各個利益體拿捏在手裡反覆“玩弄”,自然可以玩明白。


什麼叫玩明白?


就是無論站在哪個利益體的角度,都可以把全局思考出來!




4、體用術


如果以上三種拆解方式都明白了,那麼你在鑽研某一門類,或者某一學科的時候,自然會明白什麼叫做“體用術”:


“體”就是一個門類的最底層邏輯;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但抽象的東西才是內核,因為人思想本身就是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體”就是老子講的那個“不可名”的東西,是必然存在的基礎邏輯。


“用”就是某一學科從“體”向下落地演化而來的普遍規律和原則把握;


“術”就是根據具體情況的一些具體方案,靈活施策。


比如:


縱橫家,也就是搞外交關係,專業技術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看誰能忽悠誰!


這個學科的底層邏輯在於“捭闔”,也就是天地間的一開一合,又像是人的一呼一吸,通過一開一合來達到目的,是不是很抽象?但很關鍵!


向下落地到“用”,也就是規律層,會有很多講話的規律。

比如“陰言者依卑小,陽言者依崇高”。意思是一個人陰暗狹窄,那麼應和他需要“卑小”的話語,一個人如果陽光明亮,那麼應和他需要“崇高”的話語,這是最基本的一個談話規律。


在延展到“術”,也就是具體情況的層面。

假設對方的“陰言”或“陽言”是在說假話呢?在在故意表演呢?在設法套取你的真實想法呢?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了,這就是術。


“術”再變化也離不開“用”的那幾個規律,只不過是重新排列組合而已;

“用”的規律再多,也都是圍繞“體”來推演。


所以什麼能表明一個人真的學會了一門學科?

那就是建立了完整的“體用術”系統!也就是抽象到具象一個完整的過程。


大多數人都是在“術”上打轉,好不容易到了“用”的層面,雖然瞭解了一些規律和原則,但是沒有“體”的指導,這些“用”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根本就用不上。這就好比武術套路再明白,上了戰場也是王八拳,因為不懂心法。




5、使用舉例:官產學媒


這這個拆解方法就是很具體的了,通過前面的方法鑽研國家與社會,自然可以得出下面要說的。


在社會發展的驅動上,以“系統結構”去看,分四個群體:官產學媒。


官就是當官的群體,核心是權力,通過權力來搞分配,位置就是生產力;


產就是經營產業的群體,核心是資源要素以及把資源要素整合在一起運作的模式,通過分配鏈來獲取利益分配,創新就是生產力,創新分為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就算是政治成分很大比重的壟斷型國央企也需要創新)。


學就是搞學術的群體,核心是知識應用,無論哪個圈子都需要“寄生”一堆專家學者,意見就是生產力,通過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來實現價值。


媒就是引導輿論的群體,管控大組織,不光要管控利益,更要管控人心,核心是話語權,信用(可信度)就是生產力。


前面的拆解法都可以往這個結構上使用,比如:


在時空觀上觀察官產學媒!

這幾個群體怎麼來的?過去什麼樣?現在什麼樣?將來會變什麼樣?微觀上他們都在幹什麼?中觀上怎麼個分佈?宏觀上怎麼互通的?


在利益觀上觀察官產學媒!

這些群體誰是坐莊的?誰是經營的?怎麼坐莊與經營的?

而在每個群體內部坐莊的、經營的和散戶又都是誰?

每一個群體他們的知識素養是什麼樣的?什麼是他們分別的“體用術”?


任何一門學科,不是單向的,而都是多向的。


比如炒股票的主要兩種方法,一種是看基礎面的學派,一種是看K線圖的學派,如果你很“我執”的去研究這兩種學派,是研究不明白的,必須放下“我執”跳出來用“結構”去拆解,並在最本源的“辯證”上去思考,自然可以看明白:


基礎面學派是研究“官產”,通過官產“硬”的諸多指標去判斷一隻股票的好壞,他們認為股票的浮動是基於“硬”指標的變化;

K線圖學派是研究“學媒”,通過學媒“軟”的意識形態(多空)對資金影響,而形成的一條條變化的K線,通過研究K線變化反觀“意識形態”(多空),而去聞資金的流動和盤面中人的心理,他們認為股票浮動是基於“軟”指標的變化。


這兩種方法對嗎?對,但也不對!


對是因為確實都抓到了一個“工具”去拆解,在“工具”的使用上沒毛病;

不對是因為他們都忽略了一點:研究“硬”指標的忽略了政治對指標數據的人為左右;研究“軟”指標的忽略了政治對意識形態的左右。

如果這兩派都能跳出來在更大的範圍上思考,就不會相信他們的“工具”了!

更大範圍研究的是什麼?就是政治如何“左右”!這才是最大的最受用的最內核的工具。


所以諸位讀到這裡應該能明白,通過前四種拆解方法,即可“解構並重構”出第五種官產學媒,再繼續結構重構呢?那將會出現更多的結構。


只要抓住核心結構,其餘具體的“應用性結構”,自然可拆解並且重構。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碎片與整合】


人本來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後天的學習教化,多數人腦子中的東西都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都是碎片。

碎片越多就越混亂,從小時候上學一直到社會,從報紙書本閱讀信息一直到互聯網信息爆炸,每個人其實所能看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而大多數人“畫圈”,少數人“建結構”,就是因為起點不一樣。

這個起點其實得來很簡單,就是腦子裡有結構即可,腦後長個“第三隻眼”即可,放下“我執”即可,非常之簡單。


真理在少數人手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多數人的意見一定是錯的,如果多數人都對,這個世界就要崩潰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偷偷摸摸”的學習真東西,做少數派。


在人生心態修為上,不是攀比榮耀富貴,而是攀比誰的結構更豐滿!

如果你發現你周圍的親朋同事都比你更富有“結構”,那麼你將失去安全感,如果更富有“結構”的是你自己,你將變得無比自信。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人的成就】


三眼最後說說人生的成就。


這個話題咱們不形而上,因為形而上大家最後都會變黃土,講那個一點意義都沒有。


實際層面,人的成就就是一個人內在結構與外在結構的平衡。


你擁有什麼樣的內在結構,就會怎麼樣去拆解諸多外在事物,而必然會經過“解構”到“重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就是你的人生成就。


人的內在與外在是平衡關係。


很多人抱怨自身有才,但是金子總不能發光,這是最愚蠢的想法,如果你不能發光,你的內在一定有問題,因為內外是平衡的,你不發光一定是“我執”在作怪!


什麼決定了人生成就?人的強大在於什麼?答案是結構!寫給有緣者



【人的能力】


能力是什麼?就是你“解構”和“重構”世界的方法!


做一件事,絕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點子”,很少有人會用“解構”思考和去做。


這個時代靠“點子”謀生幾乎是不可能了,因為你所能想到的“點子”,可能已經被想過幾萬次。放在幾十年前,你因為有了一個“點子”就看起來比別人多了個小“結構”,而因為那時候“結構”稀有,你會在那個時代展現出非凡的能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演化,而人在進化,進化的方向就是從“點子”到“結構”。

未來的競爭很激烈,因為信息更趨向於對稱化,價值更趨向於飽和化,而科技的躍升讓競爭更加快速。


沒有結構,必備淘汰!


未來逼迫每個人都需要建立“結構”,擁有綜合的結構自然會得到以下能力:




觀察力:


俗話說的能把東西看透。


當看到一個事物,


由此及彼——別人看到的只是這個事物,而你看到的是類似的多個事物;


由表及裡——別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你通過表象去推究內裡;


見微知著——別人看到的只是細小的不被察覺的,而你可以以小見大。


學習能力:


有“結構”的人學習將更加快速,人與人的差距也將更快速拉開。


學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枯燥的,為何?因為沒有“系統”就是死記硬背!

學習是個很簡單的事,當人擁有“系統結構”,那麼你所觀察到的、閱讀到的諸多事物,自然會有個地方“存放”,無須去死記硬背,因為有了“系統”你就知道為何要學習某信息,並應該把某信息歸於何處,用的時候拿出來即可。


表達能力:


不會觀察就不會表達,因為你連所見到的事物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去表達?

這就是很多人面對問題不知所措,更不會解決,就算開個會這麼小的事務,也不知道說點什麼,這都是沒有“結構”,只要有結構,你會發現你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多。

社會生活的基礎能力是溝通,如果溝通有障礙,如何發展?


做事能力:


不會“解構”焉能“重構”?


做事情有兩種,大多數人都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已,因為他們正在做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只是有人告訴他應該這麼做而已,

這就是“畫圈”——你不會“解構”當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啊!


另外一種少數人,無論做任何事情,用前面我所講的幾種拆解方法去應對,都會將你所面對的事物拆解乾淨,只是時間問題!


當你拆解完成,如何“重構”自然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