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委員長、總裁、總統,到底哪個是蔣介石的真正稱謂?

看一部民國題材作品水平如何,有個側面就是從其職官稱謂入手。蓋因民國龐雜多變,往往隔幾年就變得他媽都認不出了。比如民國劇中常出現的蔣介石,最多同時身兼過上百個各種頭銜,其中重要者依年代依次如下——

校長→總司令→委員長→總裁→總統

蔣校長=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校長(1924-1947)

這個職務,是蔣介石發跡的根本,也是其貫穿其一生的權力基礎——以革命軍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為其私人門生,從而構建起了遍佈黨、政、軍高層官僚的私人關係網絡,成為了保證地位不可動搖的根本。要知道在1924年國民黨成立之初的“一大”上,蔣介石還只是普通黨員,而比他小6歲的毛潤之當時都已經被選為國民黨候補委員了。

黃埔軍校的建立,源於孫中山因為歷次革命的軍事失敗,決意搞自己的“建軍大業”。他於1924年5月任命蔣介石擔任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校長,負責籌備訓練聽命國民黨自己指揮的革命軍隊。原本孫中山屬意國民黨元老程潛擔任校長,蔣介石僅為副校長,後來幾經爭取才撈到了這個在日後證明極為重要的要害位置。

蔣介石雖然在此後一生都被黃埔生尊稱為“校長”,其實

他真正主抓的不過是從1924年3-10月入學的黃埔一~三期生而已,然而他卻佔據黃埔軍校校長之名長達24年——原因正如上面所說,欲以黃埔培訓的精英,盡為其私人門生。蔣介石默許嫡系將領在他面前大喊“校長”,正是這種以私人恩誼凌駕於政黨綱領、國家制度之上的手段。

校長、委員長、總裁、總統,到底哪個是蔣介石的真正稱謂?

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時期

蔣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1925-1929)=陸海空三軍總司令(1929-1931)

1925年,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其總司令部取代了原有的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職能,成為了最高軍事統帥機關。原因就是,當時掌握在國民黨自己手上的唯一武力,就是蔣介石掌控的黃埔軍校教導團。其後國民革命軍雖編成多個軍,最嫡系的還是脫胎於黃埔軍校教導團的第一軍(軍長蔣介石)。

1929年,蔣介石同志覺得老是被稱為“蔣總司令”不好,這不是說我們是個獨裁軍閥嗎?於是他迅速推動立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然後由身為主席的自己擔任三軍總司令(美滋滋)。雖然從一個“總司令”轉為另一個“總司令”,但這是從“獨裁軍閥”轉變為“立法賦予國家元首的統帥權”(這是我蔣中正的一小步,卻是中華民國的一大步!……)。然而有趣的是,當他在1931年卸任國民政府主席後,又迅速推動立法,規定“國民政府主席不必兼任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然後徹底廢除了“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這個職位(我蔣中正當不了的,你們其他人誰也別想當!)。

關於這個“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還有一個悲慘的傳說——那就是蔣總司令任命的每一位代總司令、副總司令,後來都起兵反蔣了。1929年11月唐生智被任命為“代總司令”,之後不到半個月就起兵反蔣;同年10月任命閻錫山為“副總司令”,隔了半年,閻老西乾脆自稱總司令,起兵反蔣;1930年又任命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後面的事,相信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了。

校長、委員長、總裁、總統,到底哪個是蔣介石的真正稱謂?

張副總司令和蔣總司令在一起


蔣委員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2-1946)

蔣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1932-1947)

1926年北伐前,為改變軍事指揮機構重疊問題,國民黨舉行會議,規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國民政府軍政最高機關”,重要的在後面——“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當然就是蔣介石啦。

“蔣委員長”之名,要到抗日戰爭期間才成為蔣介石的主要頭銜。因為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2年,軍事委員會再次改組,設委員長一職(當然又是由蔣介石繼續擔任)。軍事委員會不但取代了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部的軍事職能,還日漸侵奪了黨務、行政、財政等各方面的職能,成為了國家的戰時最高決策機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職,也取代了國民政府主席,成為了事實上的國家元首。不但如此,蔣介石還特別授予自己“特級上將”軍銜,而這個軍銜自始至終只有他一人獲得過。

蔣介石另一個牛逼的委員長職位,是(國防委員會=國防最高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的委員長。國防委員會本為“訓政時期”最高領導機關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的下屬機關,1939年之前其委員長、主席皆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任(蔣介石:是我),1939年之後其委員長由國民黨總裁兼任(蔣介石:又是我)。另外,1937年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將職權移交國防最高會議,從此開始該委員會的委員長職位(蔣介石:還是我)逐漸成為凌駕於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五院和軍事委員會之上的最高權力核心。

校長、委員長、總裁、總統,到底哪個是蔣介石的真正稱謂?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特授“特級上將”軍銜


蔣總裁=國民黨總裁(1938-1975)

國民黨最高領導人先後有“總理”、“總裁”、“主席”三種稱謂。其中“總理”專屬於孫中山,“總裁”則專屬於蔣介石。這兩位不但在世時長期霸佔這一職位,等到去世之後,職位名稱也如同球衣退役一般,被永久保留了。

蔣介石自1938年起擔任國民黨總裁,直到1975年死去為止,獨掌國民黨黨權共37年——這也是蔣介石一生擔任時間最長的職務。之所以要設立“總裁”一職,因為自孫中山死後,國民黨名義上的最高權力仍是由中央常務委員會“集體領導制”的,雖然蔣介石也曾幾度出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但總覺名不正言不順。因此,於1938年藉口“抗戰之特殊需要”設立總裁一職,並且代行國民黨黨章中規定的總理職權,從此集黨內大權於一身。


“此時設立總裁,至少可表示本黨不妥協之決心,與敵以精神上之打擊。”

“對總裁責任應當仁不辭,以救國與對外之道已無他法。此為最後一著,實與抗戰增加實力不少,而且確定黨國重心,無異於敵精神與其策略上一大打擊也。”

——《蔣介石日記》


你們看——(空一格)蔣公一出任國民黨總裁,敵人精神上就遭到“一大打擊”了,不知道的還以為日本法西斯在1938年就被蔣總裁的精神攻擊打倒了呢。

蔣總統=中華民國總統(1948-1975)

臺灣省有個笑話說蔣介石上了天堂,遇到孫中山,有了這麼一段對話。


孫中山問:“我死後中華民國有沒有行憲啊?”

蔣介石答:“有啊!有行憲,有行憲啦!”

孫中山問:“那第一任總統是誰?”

蔣介石答:“是我。”

孫中山說:“反正才做一任,還好。那第二任呢?”

蔣介石答:“于右任(餘又任)”

孫中山說:“不錯不錯,書法家當總統,文學治國。那第三任又是誰呢?”

蔣介石答:“吳三連(吾三連)”

孫中山說:“輿論界有人出任總統,也好。那下一任又是誰?”

蔣介石答:“趙元任(照原任)”

孫中山說:“很好,語言學家當總統。那第五任呢?”

蔣介石答:“趙麗蓮(照例連)”

孫中山說:“太好了,連教育家也做總統了,那國家可真是越來越進步了。那第六任呢?”

蔣介石已經有點詞窮了,於是隨便嗚拉的說:“伍子胥(吾子續)


這個笑話說的是蔣介石自1948年連任五任總統,並且內舉不避親地傳位於大公子蔣經國的軼事。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頭銜經歷過幾個階段,除了孫中山、袁世凱先後擔任的“臨時大總統”、“大總統”、“非常大總統”……就是北洋軍閥輪流坐莊的北洋政府“大總統”,以及廣州、南京的“國民政府主席”。

蔣介石雖然擔任過1928-1931年的國民政府主席,但因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惡劣影響,在國民黨內各方壓力下被迫宣佈“下野”,讓位於國民黨元老林森。此後林森雖然擔任了14年的國民政府主席,甚至在任期間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對日宣戰。如上所述,這一期間事實上的國家元首,還是蔣介石擔任的各種委員長職位。因為,蔣介石擔任主席時,根據立法規定“主席兼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而等到林森擔任主席時,又根據立法規定“主席不得兼任其他官職”。(林森:——摔!)

校長、委員長、總裁、總統,到底哪個是蔣介石的真正稱謂?

林森作為主席簽署的《國民政府宣戰對日本佈告》

1943年,蔣介石繼任國民政府主席,然後很好運地趕上了以國家元首身份簽署《開羅宣言》(之前《對日宣戰佈告》和《聯合國家宣言》他都沒趕上)。到了1948年,連蔣介石都覺得這個主席、那個委員長的各種名義的、實際的國家元首頭銜太過麻煩,於是宣佈“行憲”,由國民大會“民主選舉國家總統”——然後這就回到了上面提到的著名的臺灣笑話環節。

校長、委員長、總裁、總統,到底哪個是蔣介石的真正稱謂?

蔣介石就任“總統”


總結一下——

當他是蔣總司令時,他就是最高軍事長官;

當他是蔣委員長時,他還是最高軍事長官;

當他是蔣主席時,他就是國家元首;

當他是蔣總統時,他還是國家元首;

當他是蔣委員長時,他就是事實上的國家元首;

當他是蔣委員長時,他還兼蔣委員長;

當他是蔣委員長時,他還是蔣主席;

當他是蔣總司令時,他還是蔣主席;

當他是蔣總裁時,他還是蔣委員長;

當他是蔣主席時,他還是蔣總司令;

當別人是主席時,別人誰都別想當總司令;

當他是蔣總裁時,別人誰都別想當總裁;

當他是蔣總裁時,他就一直是蔣總裁;

當他是蔣總統時,他就一直是蔣總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