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传说----不怕丢官的夏御史

掌故传说----不怕丢官的夏御史


掌故传说----不怕丢官的夏御史

利辛县张村铺人夏之臣,是明朝万历癸末年(1583)进士。明万历十二年(1584),任河间县知县,上任后访察民情,修堤建桥,筑路浚沟,县民十分爱戴,后以政绩卓著,升为监察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黄、淮泛滥,下游的四陵(今江苏靖江市)水患十分严重。由于清口(即泗口)腰铺高堰阻水,淮河不得畅流入海,水害日甚,河臣急得无法。有个姓张的治水大臣,建议辟开堵水的高堰,神宗朱翊大怒不允,因朱元章的三代祖坟都在清口下游的旧龙嘴,一旦决开清口腰铺堤堰,旧龙嘴就要被洪水冲淤,必破皇家风水。因此自洪武以来,历经十余朝二百多年,治水大臣为了讨好皇上,不是导泻,而是在旧龙嘴上游打坝筑堰,年复一年,越筑越高,耗费银两无数,旧龙嘴仍然浸在水里。明知打堰筑堤无济于事,但谁也不敢提出扒堰放水。夏之臣受命视察灾情,深知其弊,又深知其险,若直言相谏,必然获罪;若沉默不语,有失监察御史之责;若随声附和,又不愿违背良心,坑害黎民百姓。思虑再三,决定丢官为民请命,便上书直陈利害,指出历代河臣媚上欺下,害国害民,徒信风水之说的弊端。言词激越,慷慨激昂。奏疏送到工部,都为夏之臣担惊受怕,又为夏之臣直言上书所钦敬。复奏皇上,神宗看到夏之臣冒死直谏,准奏施行,从而免除了治淮水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