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鶴山沙坪有一家菜館嘉多福一直經營古勞魚生。

老闆是在古勞水鄉的新仁和村出生長大讀書,5歲就跟著大人吃魚生了,水鄉的民間飲食尤其是撈生飲食文化從小耳濡目染,對水鄉始終懷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恩情懷。20年前創業的同時就複製並創新了水鄉的民間飲食,並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古勞魚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當下珠三角城鄉魚生飲食比比皆是,何以拿古勞魚生說事,其中又蘊含著什麼深層次的意義呢?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新仁和一帶是古勞水鄉的核心地帶,這裡魚塘密佈,河涌縱橫,人們以“耕塘”養殖四大家魚為生,從清明前後落“魚花”(魚苗)到天天割魚草餵魚,每天起早貪黑地幹5個多月,一直到中秋才有所收成。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可見“耕塘”養魚是費工費時的水鄉農活,但舊時代的水鄉百姓是沒什麼選擇的。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時至中秋,魚兒肥美,適合上市了,但將魚從魚塘裡撈上來單憑一家農戶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通常需要10多個壯漢張開一張大漁網,從魚塘的兩邊下水,並且要保證漁網的底邊抵貼塘底,漁網兩端的壯漢一起用力勻速拖拉漁網,也就是將水中的魚逐漸收攏到魚塘的對面,再由眾人合力撈上塘基。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拉網捕魚的過程水鄉俗稱“刮魚”,是力氣活。因為魚的鮮活性,只有人手足夠才較快速的撈上來並賣個好價錢。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經過半年的辛勤勞作豐收在望了,水鄉人肯定要好好犒賞一下自己的,於是,預先選定幾條肥美生猛的鯇魚在清水裡“制水”放養幾天,待到八月十四“撈魚生”。為何八月十四“撈魚生”?一則臨近中秋,有魚有肉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二來一起“撈魚生”寓意來年養魚順利豐產,更加生猛,越撈越生。其實“撈魚生”更多的是水鄉百姓鄰里和諧,守望相助,相愛感恩的一種樸素情懷。

我國的古代典籍早已記載古人愛吃魚生,古人吃魚生是追求鮮。古勞水鄉魚生也是吃魚的最高境界,也是追求鮮美。吃法也獨特,是用一個大盤子依次放進魚片,澆花生油拌勻,再加其他佐料,然後一起“撈”。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話說回來,“制水魚”是粵菜淡水魚類食材的獨特處理方式,是將活魚在流動的清水池內放養一段時間,不喂飼料,直至魚的鱗片略顯金黃,目的讓魚體內的雜質排乾淨。

嘉多福一貫秉承古勞水鄉的傳統做法,客人點餐後才著手宰魚放血,進入做魚生的程序,目的讓切出來的魚片保持特有的乾爽粘性和金屬光澤,不至於讓魚片久置空氣下造成蛋白質氧化變白,肉質酶化綿軟就會影響口感。

嘉多福“制水魚”可謂獨門秘方,不但在魚池底部放置活性炭過濾水體,而且還在清水裡添加適量食鹽,通過特設鹽度計保持水質鹽分的合理含量,達到肉質的最佳效果。正是認真精緻的態度,使古勞魚生這種獨特的水鄉撈生飲食文化在嘉多福得以傳承。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其實,平時很多新老顧客都是看中這張古勞魚生的名片而光顧的,只是八月十四會掀起一個吃古勞魚生的小高潮……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古勞水鄉中秋習俗,八月十四撈魚生,越撈越生

順便借用百度科普一下,魚生並非粵人所創——

魚膾,現在稱生魚片又稱魚生,古稱膾或鱠,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起源於中國,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先秦時代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魚生,他的《名都篇》裡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


嘉多福古勞水鄉魚生製作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