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鹤山沙坪有一家菜馆嘉多福一直经营古劳鱼生。

老板是在古劳水乡的新仁和村出生长大读书,5岁就跟着大人吃鱼生了,水乡的民间饮食尤其是捞生饮食文化从小耳濡目染,对水乡始终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恩情怀。20年前创业的同时就复制并创新了水乡的民间饮食,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古劳鱼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当下珠三角城乡鱼生饮食比比皆是,何以拿古劳鱼生说事,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深层次的意义呢?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新仁和一带是古劳水乡的核心地带,这里鱼塘密布,河涌纵横,人们以“耕塘”养殖四大家鱼为生,从清明前后落“鱼花”(鱼苗)到天天割鱼草喂鱼,每天起早贪黑地干5个多月,一直到中秋才有所收成。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可见“耕塘”养鱼是费工费时的水乡农活,但旧时代的水乡百姓是没什么选择的。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时至中秋,鱼儿肥美,适合上市了,但将鱼从鱼塘里捞上来单凭一家农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常需要10多个壮汉张开一张大渔网,从鱼塘的两边下水,并且要保证渔网的底边抵贴塘底,渔网两端的壮汉一起用力匀速拖拉渔网,也就是将水中的鱼逐渐收拢到鱼塘的对面,再由众人合力捞上塘基。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拉网捕鱼的过程水乡俗称“刮鱼”,是力气活。因为鱼的鲜活性,只有人手足够才较快速的捞上来并卖个好价钱。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经过半年的辛勤劳作丰收在望了,水乡人肯定要好好犒赏一下自己的,于是,预先选定几条肥美生猛的鲩鱼在清水里“制水”放养几天,待到八月十四“捞鱼生”。为何八月十四“捞鱼生”?一则临近中秋,有鱼有肉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来一起“捞鱼生”寓意来年养鱼顺利丰产,更加生猛,越捞越生。其实“捞鱼生”更多的是水乡百姓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相爱感恩的一种朴素情怀。

我国的古代典籍早已记载古人爱吃鱼生,古人吃鱼生是追求鲜。古劳水乡鱼生也是吃鱼的最高境界,也是追求鲜美。吃法也独特,是用一个大盘子依次放进鱼片,浇花生油拌匀,再加其他佐料,然后一起“捞”。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话说回来,“制水鱼”是粤菜淡水鱼类食材的独特处理方式,是将活鱼在流动的清水池内放养一段时间,不喂饲料,直至鱼的鳞片略显金黄,目的让鱼体内的杂质排干净。

嘉多福一贯秉承古劳水乡的传统做法,客人点餐后才着手宰鱼放血,进入做鱼生的程序,目的让切出来的鱼片保持特有的干爽粘性和金属光泽,不至于让鱼片久置空气下造成蛋白质氧化变白,肉质酶化绵软就会影响口感。

嘉多福“制水鱼”可谓独门秘方,不但在鱼池底部放置活性炭过滤水体,而且还在清水里添加适量食盐,通过特设盐度计保持水质盐分的合理含量,达到肉质的最佳效果。正是认真精致的态度,使古劳鱼生这种独特的水乡捞生饮食文化在嘉多福得以传承。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其实,平时很多新老顾客都是看中这张古劳鱼生的名片而光顾的,只是八月十四会掀起一个吃古劳鱼生的小高潮……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古劳水乡中秋习俗,八月十四捞鱼生,越捞越生

顺便借用百度科普一下,鱼生并非粤人所创——

鱼脍,现在称生鱼片又称鱼生,古称脍或鲙,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食用的食物总称。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先秦时代脍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细的生肉,有的肉在蒸煮烹饪以后就丧失了原味,不够鲜嫩,鲜鱼就是其中一种。

三国魏的曹植也喜欢吃鱼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把鱼生蘸著小虾酱吃。


嘉多福古劳水乡鱼生制作视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