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和中宜聊天是個十分享受的過程。

你會被她慢條斯理又井井有條的談吐風格所吸引,正經但又不失幽默的表達方式所逗笑;也會驚詫於她對不同文化的感知力與包容度,強大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同樣會感動於她探索興趣追尋夢想時的勇敢與堅定。

中宜的特質應該可以「追溯」到她在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高中時光。

當時,她並不像傳統高中生那樣每天面對做不完的題目、考不完的試、來自於老師家長的壓力。

相反,老師並不以考試為導向去授課,而是非常全面的講述知識(尤其是歷史、地理)。課程設置較自由,課前會有小演講,課上還會有小組討論等。

這給了她很多時間去學習清晰地表達自己,自由地拓展知識,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儘管當時很多同學選擇到英美留學, 但她偏偏對這個以「社會秩序」、「工匠精神」聞名的「鄰居」——日本,產生了好奇心;在深入瞭解並打破了一些文化偏見後,中宜選擇了位於京都久負盛名的立命館大學,專業是國際關係。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們

「我可能是個比較喜歡探索,比較有好奇心的人吧,很想去設身處地地接觸一個新的文化,新的環境,新的社會,接觸不一樣的人,體驗一下這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也為中宜關心社會議題、感興趣商業發展、關注可持續發展埋下了伏筆。

社會秩序感帶給她慢條斯理的處事風格

在日本讀書的時候,「社會秩序感」是給中宜的第一個印象。

日本的公共交通,比如巴士,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一定會按規定時間到達;提到最近很火的垃圾分類,在日本,一個礦泉水瓶的瓶蓋、瓶身、包裝紙則要分別丟在三個垃圾桶裡;無論在學校還是工作中,晚輩對長輩的稱呼都是有規定的,在日語語法上也要使用敬語等等。

除此之外,2018 年的大阪地震使她對「社會秩序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對一個從小生長在杭州的姑娘來說,地震是極其稀少的。

「當時我正在睡覺是被搖醒的,那時候心裡是很慌的。但身邊朋友和居民他們的那種淡定和井然有序是遠遠超乎想象的」。

身邊的人都非常淡定從容,也自然讓她安定下來,和大家有秩序地在便利店門口排隊買食物和紙巾,給家裡報平安。

也許,中宜井井有條又慢條斯理的性格也是受此影響吧。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與富士山

人文關懷帶給她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這種井井有條的秩序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時,我也非常感動於他們對於環境與自然深深的熱愛與敬畏感。」

可能因為自然災害較多、國土面積較小,日本民眾對於自然的敬畏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是非常強烈的。這並非是政府國家自上而下的要求,而是發自普通民眾,是自下而上的認同與共鳴,中宜感嘆道。

「每個街區都有普通民眾發起的「自治會」,這個「自治會」非常有力量,很自治又很溫暖的感覺。這種從下到上、發自人民肺腑地關懷社會、居民、以及環境、日本文化等等,要比從上到下更有力量。」

在周圍環境的耳濡目染下,中宜更加關注人文關懷,例如社會與環境問題,關愛老弱婦孺、如何保護文化古蹟等等社會議題。

熱愛運動和戶外生活的她,還經常跑到日本的田間去「種地」。在那些交通非常不便,卻看得到純純的生態農業的地方,和不同國家、年齡的人通過耕種聯繫在一起。

「整個耕作過程非常有機,非常環保。你可以發現,農業不再僅僅是農業,而是可以成為連接人與人的一種手段,這種感覺真的是非常棒。」

也是「種地」的經歷,讓她發現自己非常喜歡與大自然在一起,喜歡人與自然,人與人直接而天然的連接。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在奈良裡山

工匠精神帶給她對極致的追求以及對商業的興趣

在大學期間,中宜參加了一個幫助外國人瞭解日本文化的社團,她藉此接觸了很多日本的傳統企業。在參觀「抹茶工廠」、「扇子工廠」等過程中,她感知到日本企業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當時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觀宇治地區的「抹茶工廠」。對方給我們整個介紹了一下抹茶的歷史、製作流程,帶我們看如何因為發酵不同、製作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味道,分享他們的企業故事啊等等,你真的會很感動於那種工匠精神。」

中宜還提到,抹茶企業會與所在的社區有很多文化互動,提到京都的抹茶,不僅僅是企業,也是整個京都的驕傲。他們不僅僅做抹茶的生意,賣抹茶的產品,他們更希望把自己做抹茶的精神、對抹茶的熱愛、對事業的自豪感傳遞給世界。

這也讓中宜很有感觸,因為茶葉在中國也非常有名,但很少會看到像日本那樣發自民間、發自企業的舉措,向世界分享地方文化、企業經營故事,同時又產生巨大影響力。可能是從這開始,一份對於商業的期待、一個渴望的改變,埋在了她的心裡。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在京都參訪企業

與可持續發展的淵源

在來到 MSC 之前,中宜就在課堂上無數次聽到過「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這樣的話題,教授們無數次提出可持續發展對於社會、對整個世界的重要性,課程本身也在引導她去思考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此外,學術成績優異的她還在美國交換的時候,受邀參加了紐約模擬聯合國總部的 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共同探討的 SDG,共話可持續發展。這些經歷也奠定了她對「可持續發展」、「SDGs」的持續探索。

學術以外,每個暑假,她都在利用實踐項目去付諸實施著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她曾參加一個由中國知名 NGO 組織的青年社會領袖訓練營。在雲南駐地半個多月,她學習了各種可持續發展旅遊的調研方式,併產出調研報告。

第一次參與實地調研讓她明白,實地調研對於當地的理解是遠遠超過坐在家裡作 research 的,且對於一個項目來說至關重要。

在這之後,她又參加了一個由全國知名的環境 NGO 組織的,促進杭州中小學生對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的理解並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活動。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在參與項目的實地調研

兩個項目下來,中宜感慨道,「儘管學校裡的知識很全面,但還是希望把可持續發展落到實處,真正為需要幫助或需要改善的問題貢獻自己的力量。」

有著對可持續發展的熱愛,同時又對社會議題和商業發展有濃厚興趣的她與 MSC 的相遇,似乎真的是偶然中的必然,抑或是必然中的偶然。

相識,是記憶猶新的「驚喜又興奮」

大四的暑假,有一天她日常地刷朋友圈,卻不同尋常地看到了一個朋友發了 MSC 的推文。

「當時那篇推文所講的項目非常吸引我,我又一連看了好幾篇,心裡驚喜又興奮,居然在中國,在我的家鄉,就有這樣一家諮詢公司和我一樣,在關心中國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問題;也跟我有著類似的價值觀,所以就決定有機會一定要來實習。」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開始了兩個月的實習。和團隊解決問題、共同成長的過程,讓她發現 MSC 做的事情是自己真心想為之且能為之付出更多努力的。於是,已經決定 Gap 一年的她,毅然留下來轉為正式員工,在 MSC 繼續打磨與成長。

相知,是從始至終的「挑戰與成長」

儘管可持續發展諮詢師對中宜來說是個全新的職位與挑戰,但探索新鮮事物、堅持自己的興趣、迎接挑戰,不正是她一直所追求的嗎?

「我個人比較喜歡探索新領域,嘗試新身份;也很願意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動。我的個性或愛好都對工作有很大幫助,比如,很多項目需要去做實地調研,也就是需要與當地的居民、政府等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這些工作內容讓我很能發揮所長。」

當然困難也肯定會遇到的,她坦言道,剛做項目的時候,有時候會有理解上跟不上節奏,或是思考問題不全面等等問題。但每次一個項目結束,再做新的項目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無論是初入職場的適應、全新領域的探索、還是工作上的挑戰,這些對於一般人可能較難適應的課題,在中宜面前似乎都那麼「飄飄然」,化成淡然又清晰的一字一句表達了出來。

有時候很難想象,在你面前的還是一個大學畢業未到一年,即將讀研深造的 95 後女孩。

MSC 的團隊協作是中宜特別想要分享的一點,這也給了她很大的成長空間。

「在大學裡也有 teamwork 的機會,我以為那就是 teamwork 的樣子。但我發現在工作中,特別是在 MSC,對效率、溝通、交流、解決問題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是負責人楊名不斷強調與啟發我們的。大家會格外看重 teamwork,也特別注意自己和團隊之間的動態平衡。」

此外,在不斷做項目的過程中,中宜對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與團隊在海島

中宜第一個全程參與的項目是關於海島環境提升的項目,那一次中宜跟著團隊到當地調研,走訪漁民家裡,訪問當地政府,溝通海島各方人士,策劃如何提升海島環境的方案。

「從項目接手開始,我們經歷無數次討論、打磨、推演才敲定了初步方案,後期還要和客戶討論落地細節,又是無數次的討論、打磨與推演。這個過程我發現,很多策劃時提的方案,在實際執行中會有很多欠缺考慮的地方。」

在一遍遍過項目的過程中,她發現,雖然邏輯漏洞是在項目中反映出來的,但究其原因,其實是思維框架上的不足。因此在做項目時,不僅是經驗的積累,更是思維方式的提升,思維框架的完善。

儘管,調研過程中是很「磨人」的,但當方案策劃出來後,並得到客戶以及多方的認可與褒獎時,當被稱讚提案幫助客戶解決了需求並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時,那種滿滿的成就感與看到自己進步的欣喜,是令中宜記憶猶新的。

在經歷了幾個項目之後,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對於中宜來說不再是普通的概念;一次次客戶滿意的交付,一個個能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力的項目也不再是靈光閃現的創意,而是可以基於客戶需求、縝密的邏輯分析推導出來的。

中宜說,之前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僅僅只是停留在課程概念上的。

「我記得第一次是在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 這門課上。當時,老師講到一些能造成潛在環境問題的企業是可以採取措施去改善環境的,而這種項目可以稱為可持續發展項目。」

來了 MSC 之後,她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實際情況下的實施會面臨更多阻礙,它不再是課本里一個美美的概念,而是需要你作為可持續發展諮詢師反覆思考、摸索、並結合客戶實際需求,設計的一個方案或戰略。

相互認同,是感同身受的「理解與共情」

團隊也是中宜很期待去聊的部分,於是,跟我「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她與團隊的故事。

「我們的團隊真的是一群超級超級 nice 的人,儘管大家的背景各不相同,但又都能很坦誠地講述己見,大家的包容性也很強,總能有很相似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有很多能達成共識的地方。」

作為可持續發展諮詢師聊天也是要講條理的!她決定分工作與生活兩塊來描述。於是,我們先聊到了工作方面,又聊到了生活方面。

「工作方面,令我很有收穫的是每週五下午的週會。儘管大家負責的項目不同,但都會在週會上分享項目進度、感受或困難,大家都很願意互相幫忙、分享經驗,來幫助團隊更好地完成項目,幫助每個人更好地成長。」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與團隊在沙巴團建

生活中,中宜分享了一件頗有感觸的事。有一次,她在某商場看到一個活動找了雲南當地婦女展示本土刺繡技藝。但現場,繡娘們的工作條件很差,有人甚至坐在地上、在燈光昏暗的條件下去工作。

感到不舒服的她立刻拍了照片,傳到了微信群裡,很多小夥伴馬上表達了共鳴和看法,還有一位氣憤地說第二天要去找活動主辦方去。

「那個時候就是還蠻感動的,感動於我們的感同身受,感動於我們的彼此理解。」

朱中宜 | 如果明確了目標,那剩下的就只有「一往無前」了

中宜今年九月會到英國KCL

(King’s College London) 繼續讀研深造,學習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

當問到對未來的打算時,中宜淡然一笑,「沒有很多規劃,讀研,然後依舊是追隨我自己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並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