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對於一個現代人,想看一場電影,走要走出家門,電影院30塊2個小時的視聽享受即可開始。對於古人有沒有類似的娛樂活動呢。答案是有的。皮影戲,一種以牛皮或驢皮製作的人物剪影通過白色幕布,藝人以當地流行的曲調,配合樂器講述故事的民間戲劇。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歷史傳說

皮影戲發源於孝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載,“孔子既歿,子夏居西河教授 為魏文侯師”"司馬遷所言西河就是今天的孝義市,戰國時稱平周,別稱西河。戰國初,卜子夏被邀請來到魏國孝義講學是事實,魏主聽教於側也和歷史相符。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對“樂”和“琴”有著極高的造詣。他為了吸引更多的人聽他傳授儒家學說,利用“影樂”的形式講學。有了皮影戲的雛形。當地人也十分喜歡這種寓教於樂的方法。向子夏學習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當地形成了影戲即孝義皮影戲。

影戲始於漢朝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漢書·外戚傳》的一段記述:“李夫人少而蚤(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意思就是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方士用紙剪成李夫人的樣子,附上顏色,手腳處裝上木杆,晚上請皇帝坐在帳中觀看,皇帝看後,龍顏大悅,就這種形式愛不釋手。這也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皮影戲的最早形態。

製作工序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一、皮影製作工序

皮影多用牛皮或驢皮製作, 且三四歲牛或驢的皮最好,厚薄適中,色澤一致,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因此製作的影件平展、透明,效果極佳。具體制作工序為:

1. 畫稿。

按設計稿分片繪出圖稿,圖稿設計要根據短線鏤空的原則。

2. 過稿。

先將牛皮打磨,打磨要注意上輕下重,在挑籤表演和靜置靠站時安穩、趁手。然後用鋼針將圖拷貝至牛皮上。

3. 雕鏤。

將皮稿放至棗木板上,左手拿刀頂在皮稿雕線上,刀尖要扎住棗木板不動,右手順著雕線推皮雕之。或者是將皮稿放在蠟板上,左手按住皮稿、蠟板,右手拿刀按稿線推刀雕之。雕時左手配合推板轉動,使刀口流暢。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4. 著色。先將雕好的影件用砂布打磨,很多藝人的顏料都是一些礦物質顏料或植物染料,所以在裡面要調配一定量的膠水,使影件有一定的光澤度。初幹後,用烙鐵尉平脫水,再壓起來,散熱後即可組裝。

5. 組裝。一件完整的皮影人物的身體各部位都是獨立的,所以要在合適的位置打眼,並拴在一起。

6.完成。

身段組合結構好後,將頭插人卡口,一件影人即完成。如演出用,裝配三根竹竿、通常兩手、肩部打眼,位置要使影人重心不偏,竹午裝細鐵絲,能使影人自由轉身即可。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代表作品

皮影戲的作品主要有傳統劇目像楊家將,白蛇傳,西廂記等,也有現代劇目如白毛女,林海雪原,東郭先生等等。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結語

2006年開始各地皮影戲陸續被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皮影戲又被選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皮影戲也從田間地頭,廟會集市走進了博物館,從業人員也在逐年減少。從以前的主要的娛樂方式動態的美變成了以欣賞為主靜態的美。

未來皮影又該如何發展?

多年後我們的子孫看皮影戲是不是隻能通過電腦屏幕。我們不得而知?


起源於2400年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卻漸漸被遺忘

評論區聊聊你對皮影的看法!

愛文玩,關注柴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