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取消复试”的非官方言论

如何看待“取消复试”的非官方言论


近期,网络上对于是否取消复试的讨论很激烈,长时间占据微博热搜榜。由于疫情还未绝对稳定,境外输入病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也一直在延期,很多考生已经步入考前焦虑期。因而任何有关复试的话题都能过引起不小的热度,甚至类似非官方发布的言论。在考研关键期各种小道消息频传,对专心备考的20届同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激发消极备战的情绪。

如何看待“取消复试”的非官方言论


如何看待“取消复试”的非官方言论

我们接下来就这一话题谈一下复试是否会取消,以及如何对待此类非官方言论:

如何看待“取消复试”的非官方言论

复试是否有取消可能

目前,很多考生对这一说法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同样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而这些言论缺乏官方准确的说法,很容易对现阶段备考焦虑期的同学们产生错误的误导。越到临考越需要对相关言论推测有辩识力,事实上无论政策如何的变化,都要兼顾公平性和客观性。

2003年非典时期,同样全球抗疫,同样经济下行、研究生招生考试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环境下研招考试依然井然有序的实行,当时网络上、社会上取消复试的呼声很高,可是这种打破原有机制的改革并不能轻易施行,因为研招这样的大型考试,社会认可度很高,对后期的示范作用很强。取消复试无疑是很大胆的选择,社会舆论压力很大,对于管理类联考的考生,仅凭初试无法考察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成绩边缘的考生也会失去复试翻盘的机会。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及其影响,对于管综同学,复试是考察专业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管理类联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虽然与专业素质有关联,但不能够全面的考察考生们对于具体专业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毕竟专业硕士偏重专业技能的应用,仅依照管综、英语确定入学资格相对草率。

取消复试可以减轻院校录取的压力,疫情期间也能够保证研招工作,更便捷高效的进行。对于调剂的考生,可以减少院校确定前备考的焦虑性和时间紧等问题;对于跨专业考生,如果初试学科足够优秀,就可以弥补专业课的不足。但或许对于大多数考生和招生院校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同时公平性有待考量。

取消复试弊端凸显:

首先是擦线同学很可能因此失去提升名次的机会,差额复试的形式无疑为处于录取线边缘的考生提供依靠复试成绩优势被录取的机会,也能够弥补初试的遗憾。取消复试对于边缘线考生会有不公平。

其次,很多院校综合成绩计算,复试占比超过50%,可见其对专业课成绩的重视,也体现出该所院校选拔人才的要求,取消复试对于其选拔合适人才是一个阻力,也与专业能力选拔的考核初衷相悖了。

再次,不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业素质、学习能力都是考验。也利于导师判断学生的能力,因而面对面的审核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采取初试+复试的形式经过了数十年实践证明其真理性,一年一次的考试机会也不能仅凭一次不全面的测试下定论。

最后,复试并非统考,考题体现了每个学校对人才需求的偏重性,单方面取消复试,以统考成绩作为各院校招生的门槛,显然不够客观。研究生招考与大学招生不同,研究生需要培养专业拔尖人才,对其专业基础有一定的要求,而且不同的学校标准不同,不可一语概之。大学招生采取统考,是考核同学的学习能力,以及是否能够胜任大学专业的学习,重在选择,从零培养。专硕更注重深造和专业技能,也有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统一考试不能满足院校需求的多样性。

公平性方面:

在备考初期并未告知广大考生取消复试的可能,各院校研究生院公布的官方招生简章中也说明了综合成绩算法。因而很多考生是全面备考的,在复习初试内容的同时早早开始准备复试科目,尤其是复试占比达到70%的部分院校,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初试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这部分考生是缺乏公平的。另外,取消复试对于英语或数学有优势的同学有一定偏向性,管综数学占有较大比重,英语也是MBA,MPACC的一大科目,分数占有较大比例,而且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不在少数,原专业相关度较低的考生与本专业具有相同的竞争条件,甚至会有优势,对于占大多数的本专业考生不是很公平。而且如果导致跨专业考生招收数量增加,可能会对后期同学的报考提供不够客观的引导。毕竟跨考生大多在专业课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错误预判自身能力的伤害比较大。

综上所述,考研一直在不断完善其公平性和客观性,单纯的取消复试不可取,弊端也很多,教育部草率决定的概率极小。而网络面试的趋势愈加明显,很多高校也已经做好应对网络面试的准备,因而现阶段全面复习是主要任务。

如何看待“取消复试”的非官方言论

如何看待此类言论


以上非官方言论的盛行,正是因为考研占线拉长,各院校研究生院并未公布明确的考试政策,因而考生们对于未知的复试形式存在焦虑。实则备考中做到对知识的熟记掌握,对面试笔试技巧,就可以不变应万变,毕竟无论怎样变化,复试对专业知识的考察宗旨不会改变。对于类似预测可以了解,但不要因此打乱复习节奏。

同学们要多关注官方发布内容,例如研招网,教育部,各院校研究生网站,和针对各院校公布信息的合理预测信息。对于非官方信息要保持批判性看待,不要盲目相信或因为一些猜测和言论打扰到自身的复习计划,影响复试效果。可以抱着“看看即可,抓紧复习”的心态。

希望大家从容的面对最后的考验,金榜题名!


更多管理类联考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考研管综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