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未可得——唐德宗李適

唐德宗李適(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

李適初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年),李適即位。

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後任用倖臣盧杞等,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建中二年(781年)發動削藩戰爭,開啟四鎮之亂,兩年後"涇原兵變"爆發,李適相繼出逃奉天、梁州,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平亂。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導致淮西勢力增強,但總體局勢較為安定。李適在位時期,對內先導古文運動;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適於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諡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天寶元年四月十九日(742年5月27日),李適出生於長安大內宮中。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母為睿真沈皇后。 同年十二月,拜特進,封奉節郡王。

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十一月,李適十四歲時,爆發了安史之亂。次年長安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天下陷於大動亂之中。李適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平定叛亂

登基為帝

雄心未可得——唐德宗李適

李適側身像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李適即位,時年三十八歲,即唐德宗。李適在居喪時,一切行為都遵照立法規定。他曾經召韓王李迥進餐,只吃馬齒羹,不放鹽和乳酪。

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群臣為李適上尊號"聖神文武皇帝"。

建中四年(783年),爆發"涇原兵變",李適出逃奉天,後依靠李晟等平亂。此後,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

李適在位時,根據宰相李泌的建議,北和回紇、南和南詔、西結大食、天竺,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因病崩逝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諸王、親戚都前來宮中向李適祝賀,唯獨太子李誦因病無法前來,李適因而流淚哀嘆,從此患病,並一天比一天加重,大約在二十多天中,內宮與外廷斷了消息,都不知道李適與太子平安與否。 同月二十三日,李適於會寧殿駕崩,享年六十四歲。

永貞元年(805年)九月一日,群臣為李適上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十月十四日,葬於崇陵。

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收罷兵權

李適即位後,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罷其所領副元帥等職,讓他的部將李懷光、常謙光、渾瑊等分領節度使。 同時,李適召"恃地險兵強,恣為淫侈"的西川節度使崔寧入朝,將其留居京師。

清明節儉

李適即位之初,就在任命崔佑甫為相的兩天後,詔告天下,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又隔一天,李適又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許進貢一次以供享宗廟,其餘的進貢一律停止。幾天後,他連續頒佈詔書,宣佈廢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宮中進貢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進貢珍禽異獸,甚至規定銀器不得加金飾。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他又下令將文單國(今老撾)所獻的三十二頭舞象,放養到荊山之陽;對那些專門供應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更是統統一放了之。同時,還裁撤了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需要保留者均歸屬到太常寺。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他詔令放出宮女百餘人。在他生日時,拒絕各地的進獻,並將藩鎮李正己、田悅所獻的三萬匹縑全歸度支,以代租賦。 李適的改作,的確顯示出新君登臨大寶以後的新氣象。

疏斥宦官

雄心未可得——唐德宗李適

李適李適即位後,總的情況是"疏斥宦官"而親近朝廷官員的。李適的父親代宗,因為是由宦官擁立,所以對宦官很是優寵,特別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開索賄、大肆搜刮。李適為皇太子時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即位伊始,就下決心加以整治。在剛剛即位的當年閏五月,李適派宦官往淮西給節度使李希烈頒賜旌節。此人回京後,李適得知,李希烈不僅送了他七百匹縑、二百斤黃茗,還送了他駿馬和奴婢。李適大怒,將其杖責六十以後又處以流刑。此事傳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還沒有回來的,都悄悄地把禮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收到禮品的就再不敢亂來了。 不僅如此,在即位的當月,他還將暗懷異圖的宦官劉忠翼賜死。

  • 後期

在"奉天之難"後,李適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對藩鎮多事姑息,使其勢力日漸增強。

猜忌大臣

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顯示了對高級官員的不完全信任。[1] 使李適在位時期的朝政,即使偶爾能夠呈現令人鼓舞的新氣象,也都不過是曇花一現而無法保持下去。人事的紛爭使李適徒有宏圖壯志,而不能實現救國興邦。

姑息藩鎮

李適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後,特別是由於引發了"奉天之難",他對藩鎮由強硬的武力轉為姑息。據說,李適在離開京城時,曾打算逃亡成都,說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後對自己能否重回京師感到絕望,對能否消滅叛亂的藩鎮和長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的勸阻,他也許會真的遠逃四川了 。李適一旦遭受挫折立即銳氣大傷的狀況,從他對待藩鎮的態度上可見一斑。李適對待藩鎮態度的轉變,使登基以來解決藩鎮問題的大好形勢和良好機遇,也轉瞬即逝。藩鎮割據專橫,遂成積重難返。

任用宦官

在遭遇"涇師之變"出逃避難的過程中,李適逐漸改變了對宦官的態度。原因是他信賴的禁軍將領在叛軍進城時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衛宮室,而他倉促逃亡時身邊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東宮時的內侍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及其所率的百餘名宦官。宦官的忠心可依與朝廷武將的難以依靠給李適以深深的刺激。慢慢地,李適開始將統領禁軍的事宜交付竇文場和霍仙鳴等人,說明他已經開始改變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態度。興元元年(784年),李適重返京師剛三個月,就將神策軍分為左右兩廂,同時以竇文場和霍仙鳴(開始為另外一個宦官王希遷)為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開啟了宦官分典禁軍的先河。神策軍自李適重返長安以後,駐紮在京師四周和宮苑之內,成為比羽林軍、龍武軍更加重要的中央禁軍和精銳機動武裝部隊。貞元二年(786年),李適將神策軍左右廂擴建為左、右神策軍,竇文場等宦官仍然擔任監軍,稱為"監勾當左、右神策軍",反映出對宦官的信賴和寵重。到貞元十二年(796年),李適又設立了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分別由竇文場和霍仙鳴擔任,這一職務直接由皇帝授任,成為地位高於神策軍大將軍之上的實際統帥。從此,神策軍的統率權掌握在宦官手中。 在貞元十一年(795年),李適還將宦官任各地藩鎮監軍的辦法固定下來,專門為擔任監軍使的宦官置印 ,不僅提高了監軍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李適對宦官態度的轉變,使宦官由刑餘之人而口含天憲,成為李適以後政治中樞當中重要的力量。李適以後的唐朝皇帝當中,像他的兒子順宗、孫子憲宗以及後來的敬宗、文宗等都是死於宦官之手。史學家往往把宦官專權稱為唐晚期政治腐敗和黑暗的表現之一。這一狀況的最終形成,與李適對宦官態度的改變有直接的關係。

大肆聚斂

自從因朱泚事變出逃奉天以後,李適意識到錢財的重要性,開始改變了態度。從這時起,他不僅開始喜歡錢財,而且還主動地要求地方向他進貢。此外,李適還經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稱為"宣索"。

為了滿足李適的貪慾,節度使以進奉為名,巧立各種名目,對百姓進行額外的剝削。節度使有的每月進奉,稱為"月進",有的每天進奉,稱為"日進",每年進奉的錢財約為五十萬緡,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貞元年間,宮中還以宦官為使,以低價強買百姓物品,稱之為宮市。他們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場所設置了數百東西張望的人,稱為"白望",他們察看人們出賣的物品,人們不敢詢問他們的由來及講論價錢的高低。一般是用價值一百錢的物品來換取價值幾千的物品。他們用破舊的衣服布帛染上紅紫色,按照尺寸付給賣主,還要勒索腳價錢。名為宮市,實為強奪。

崇信奸臣

李適在建中年間崇信盧杞,不僅使顏真卿等忠臣身受其害,而且加劇了建中年間的動亂。一直到貞元年間,他又寵任奸臣裴延齡掌管財政,裴延齡為人奸詐,欺君罔上,為了迎合李適的貪慾,不顧百姓貧困,大肆聚斂財物。宰相陸贄上奏書極力揭露裴延令奸詐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為天子取怨於下",將會招致禍亂,言語極為深切。但李適卻不聽忠告,反而貶斥陸贄等人。

  • 削藩之戰
  • 參見:奉天之難、河中之戰

    李適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鎮(駐守恆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嶽上表請求繼承父位。李適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與李惟嶽密謀,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李適徵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後,他的兒子李納被打得大敗,李惟嶽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被任命為成德節度使。但是,李適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年)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不久又稱楚帝),與四鎮勾結反叛。戰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適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譁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李適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亂軍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朱泚,稱大秦(後改為漢)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李適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適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李適在詔書中宣佈,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所謂"朕撫御乖方,致其疑懼",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從此,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二月,由於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反叛,李適又不得不再次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避亂。一直到七月,李適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李適才得以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

    貞元元年(785年)秋,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次年四月,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李適就任命陳仙奇為節度使。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李適又任命吳少誠為節度使留後。

    • 安定西陲

    大曆十四年(779年)十月,吐蕃、南詔組成了號稱二十萬的聯軍進犯蜀地。李適派右神策都將李晟率四千神策軍、金吾大將軍曲環率領由邠寧、隴右、范陽各鎮組成的五千士兵前往蜀地,與山南東、西道的唐軍聯合,一同擊敗蕃詔聯軍。范陽軍追擊至七盤,再次擊破蕃詔聯軍,並攻克新城、維州、茂州;李晟率軍追擊到大度河外,再次大破蕃詔聯軍。聯軍飢寒交迫、隕死於崖谷的達到八、九萬人。南詔國王異牟尋大為恐懼,遷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以避唐軍。

    貞元二年(786年),吐蕃尚結贊大舉入侵。李晟派部將王佖伏兵於汧城,大敗吐蕃,幾乎生擒尚結贊。同年十月,李晟派猛將野詩良輔、王佖率領步騎五千,攻打吐蕃摧砂堡,途中擊敗兩萬吐蕃軍,乘勝逐北,攻克摧砂堡,斬吐蕃將領扈屈律悉蒙,在燒燬吐蕃所儲物資後回師。 河東節度使馬燧率軍攻吐蕃,降服河曲六胡州。

    貞元五年(798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金吾將軍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於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軍死傷過半。 十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部將王有道率軍大破東蠻、兩林蠻及吐蕃青海、臘城二節度使,吐蕃軍投崖及溺死者不可勝數,唐軍殺死吐蕃驍將乞藏遮遮。數年後,收復巂州全境。

    摺疊經濟

    • 任用劉晏

    李適在位時,任用理財家劉晏總管全國財政二十餘年。劉晏針對當時中央控制的地區縮小,軍費不斷增加,財政入不敷出,物價昂貴,和漕運破壞,關中糧荒等弊病,作了許多重要的改革:

    首先是平抑物價。當時物資缺乏,物價騰貴 ,劉晏以巡院為基地,招募了許多疾走者,隨時通報全國各地的物價,以便及時採取措施,平衡物價。劉晏認為戶口增多,則賦稅自廣。所以其理財常以愛民為先。在各重要城市設置糧倉,豐年則貴糴,歉收則賤糶,應民之急,未曾失時。因此民得以安居樂業,戶口蕃息,財政收入也大增。劉晏還認為"辦集眾務,在於得人"所以必擇"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次是改進鹽法。針對當時鹽由朝廷官賣產生的州縣鹽吏擾民的弊病。劉晏只在產鹽地區設官,把鹽加價賣給商人,再由商人轉銷各地。對於離產鹽區較遠的地方,則由官方轉鹽於其地貯之,等商絕鹽貴時,就減價賣出,被稱為"常平鹽"。又在全國各地設置巡院,查禁私鹽。經過改革整頓,朝廷鹽利大增,而民不乏鹽,鹽稅從原來的六十萬緡增至六百餘萬緡。再就是改進漕運法。安史之亂後,北方地區由於遭受戰亂的破壞,唐朝的財政幾乎全部依靠江南地區的賦稅供給。劉晏採取措施,恢復了遭受戰亂破壞的水路運輸,發展了過去裴耀卿的分段運輸法,"緣水置倉,轉相受給",降低了運費,減少了損耗,提高了效率。又設場專門製造船隻,組織運輸船隊,派軍隊押運,保證中途安全。

    劉晏的財政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唐代言理財之效,必以他為首。

    • 稅制改革

    參見:兩稅法

    建中元年(780年),李適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開始實行"兩稅法"。 "兩稅法"使唐的稅收有了明確的規定,將之前雜亂的稅賦改為夏、秋兩收。

    兩稅法的推行,在當時確有其一定的優越性,並取得了一定成效。《舊唐書·楊炎傳》稱:實行兩稅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兩稅法與租庸調不同,它"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這樣就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賦稅不合理現象。同時,貴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財產納稅,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是中國稅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摺疊

    外交

    • 與吐蕃

    參見:清水之盟、平涼劫盟

    大曆十四年(779年)七月,李適詔令鴻臚寺:蕃客(泛指外國商旅)入京,各自穿本國的服裝。 八月,派太常少卿韋倫出使吐蕃,將吐蕃俘虜五百人送還,以示修好之意。

    建中元年(780年)五月,李適派韋倫出使吐蕃。同年冬,吐蕃宰相論欽明思等人隨韋倫入朝,並進獻方物。 次年三月,李適派殿中少監崔漢衡出使吐蕃。

    建中二年(781年),李適主動派使者謀求與吐蕃和好,詔書改"獻"為"進","賜"為"寄","領取"為"領之"。以表示兩國的對等地位。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鳳翔節度使張鎰與吐蕃大相尚結贊於清水(今甘肅省清水縣)會盟,釐定兩國邊界。

    貞元三年(787年)五月,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卑辭厚禮求和於河東節度使馬燧。李適命大將渾瑊為吐蕃清水會盟使,後定盟於平涼川(今甘肅省平涼市)。十月,唐蕃會盟,尚結贊埋伏大量士兵,圖謀劫獲渾瑊。最終渾瑊逃脫,會盟副使及唐朝將士多人被俘獲。

    與回鶻

    建中三年(782年)六月,李適任命李涵為入回紇弔祭使。

    貞元三年(787年),回紇開始再次稱臣於唐朝。

    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唐朝與回紇和親,以鹹安公主(李適第八女)下嫁回紇長壽天親可汗。李適冊命可汗為汨咄祿長壽天親毗伽可汗,並允許其改族名為"回鶻"。 次年十二月,汨咄錄長壽天親昆伽可汗去世。次年,李適命鴻臚卿郭鋒持節,冊拜其子為愛登裡邏汩沒蜜施俱錄毘伽忠貞可汗(忠貞可汗)。 回鶻派達北勒梅錄將軍前來,告知前任可汗逝世的消息。

    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回鶻可汗前來朝賀。

    與南詔

    自貞元四年(788年)起,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與南詔即以書信往返商洽。

    貞元七年(791年),唐朝派南詔舊臣段義忠回南詔洽商。次年,韋皋致信南詔異牟尋,願同南詔驅逐吐蕃於雲嶺之外,相互保衛,永為一家。異牟尋與清平官、大軍將等密謀大計,一心歸唐。次年,南詔派使臣由戎州、黔州、安南三路獻表,願歸唐朝。李適賜異牟尋詔書,下令韋皋派使者到南詔安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