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國慶假期中,我們帶著老人和孩子,一家六口一起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感覺“燃爆了”。

年邁六十的父母經歷得多,看得熱淚盈眶;三歲多的二寶觀影后,一見到國旗,就一邊敬禮,一邊大聲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我的口中,也總無意識地飄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旋律。

反映新中國重要歷史時刻的七段故事,段段深入人心。但其中《白晝流星》在網上引起了爭議:有的人認為這一段拍得最爛,有的人卻覺得這一段拍得最好。

作為關注教育的兩寶媽,我覺得為《白晝流星》點讚的理由,這一句臺詞就足夠了:

“你扶它立住,能扶多久啊,它得自己站起來!”

兩個父母早亡的少年,幹慣了偷雞摸狗的把戲,從少管所出來,被退休的扶貧辦主任李叔收留。弟弟看到剛出生的羊羔,問李叔它能不能活下來。李叔表示只要站起來,就能活下去。弟弟忍不住伸手去扶,李叔意味深長地說出了上面那句話。

為了讓兄弟倆“站起來”,李叔不光寬恕了偷他救命錢的哥哥,還拖著病體帶他們策馬追逐“白晝流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讓他們迷途知返,重獲新生。

病重的李叔倒下了,卻教會了兩個少年“站起來”。

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道理很簡單,可惜很多人卻並不懂。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太多的孩子得了“軟骨病”,不能“自己站起來”

前幾天,“大衣哥兒女在家啃老”的話題上了熱搜。

2011年,在某選秀節目中,42歲的山東農民朱之文,身穿綠色棉大衣,憑一首渾厚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驚豔了眾人。從此,朱之文得名“大衣哥”,經常參加綜藝節目和商演,年收入從幾千元竄至上千萬。

經濟條件好了,一雙成年兒女卻令他犯了愁。

女兒從初中畢業後就不上學了,讓她去超市上班或去衛校學習,統統不去。在家裡吃的、用的都好,女兒不願意受累了。兒子高中輟學,每天躲在房間裡,紮在網絡世界中,任朱之文多次拔網線也沒有改觀。

像朱之文兒女一樣,不升學、不就業、不接受就業輔導,必須依靠家人生活的青年人,英文稱為“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簡稱NEET,國人稱為“啃老族”。

事實上,這個族群,人數還不少。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數據表明,我國有30%左右的成年人,在被老年人供養著。

這些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或者不願意從事緊張勞累的工作,或者受到一點打擊就消極避世,窩在家中靠父母養活。而這個族群中,不乏高學歷的人。

  • 大學畢業生王小林,因對工作不滿而棄職,回家後不僅不幹活,還打罵母親。母親被氣走後,王小林竟餓死在家中。
  • 82歲的丁阿婆,將48歲的兒子告上法庭。原因是,兒子海外名校研究生畢業歸來,卻不工作,還要靠她養活。而丁阿婆每月只有3500元退休金,因身患尿毒症,還要拿出2000多元治病。

老百姓有句俗語是“養兒防老”,當養出的孩子不能養老,反而啃老,多麼令人心寒啊。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除了“啃老族”,還有一群人,屬於“生存能力不足”。

  • 一名寄宿制高中的老師透露,不少高一學生住校後,出現“吃飯燙嘴、打水燙腿”的笑話:熱飯直接往嘴裡送,打開水時不會用暖瓶。
  • 魏永康13歲考進湘潭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沒過多久,他就被勸退了。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熱了不知脫衣服,冷了不知加衣服,大冬天穿著單衣、拖鞋就往外跑;房間不打掃,屋子裡也臭烘烘,襪子髒衣服到處亂扔;不記得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

一個身體健全的人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還能指望他做出什麼成就呢?

無論“啃老族”還是“生存能力不足”,通俗上來講,都屬於“長大不成人”——該自立的時候不自立。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孩子不能“自己站起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吸收性心智》一書中提到:除非有退滯的傾向,否則兒童的天性會勇往直前、生氣勃發地尋求獨立。

生命的早期,人對一切充滿了求知慾,生來就想去探索世界。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退滯的傾向”?

幾米漫畫《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有句話:“大人喜歡嘲笑別人的孩子是溫室裡的花朵,卻又努力培養他們自己的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

來看看這些家長都是怎樣養育孩子的吧。

  • “大衣哥”樂於給兒子在網上發佈的徵婚買單:給前來相親的眾多女孩見面紅包,放話願為兒子結婚提供百萬元。他代表女兒參加相親活動,相中一個小夥子並與對方家長談妥,然後才準備讓女兒和這個小夥子見面。有如此牢固的靠山,兒女還有何鬥志?
  • 為了讓王小林安心讀書,因家裡貧窮,供不起兩個孩子,姐姐被迫輟學;爸爸去世,也隱瞞了他很長時間。被捧在手心的王小林,沒有學會感恩。
  • 丁阿婆偏愛以至溺愛學習好的大兒子,讓他習慣了她的付出,在本該得到回報的年紀,還要去照顧原應付出的那一方。
  • 魏永康的媽媽包辦了他學習之外的一切:牙膏給擠好,替他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吃飯不誤看書,還給他餵飯。一點自理能力沒有的魏永康,離開了母親的扶持,馬上就倒下了。

凡事包辦、過於保護、偏愛溺愛,組成他們的成長背景;不肯吃苦、沒有責任感、不懂感恩、不能自理,讓他們“站不起來”。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如果養育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距離孩子太近,過度包辦代替,過度控制,過度指責,就構成了對孩子自我功能的剝奪。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很多人格不獨立的表現。”

不能自立的孩子,腰上都有家長的一雙手,時刻準備推著他們走。一旦這雙手再也支撐不住日益增加的重量,孩子倒下,並壓倒家長。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讓孩子自己站起來,家長應該怎麼做?

教育應貫穿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自立與否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成長的過程不可逆,小時候錯過的,長大了要彌補,只會難上加難。

  • 3歲之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嬰兒從家長身上汲取安全感,並建立與這個世界最初的連接。一個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將來會更好地適應社會。

寶寶餓了、尿了,及時餵奶、換尿布,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將來自然追求生活品質,不至過得邋遢不堪。

寶寶哭的時候,給予溫柔的擁抱與安慰,他們感到獲得回應,將更願意與外界交流。

“好的童年治癒一生。”安全感充足的人,未來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更小。

  • 3~6歲,自理+自由

幼兒園階段,讓孩子逐漸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給他們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均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

二寶的幼兒園,一再強調要讓孩子在家自己吃飯、穿衣、大小便。一些家長卻頗有看法:公立園的老師為了省事,啥都不想管;看人傢俬立園,老師照顧得多周到。依然在享受著自己給孩子餵飽飯、穿好衣、擦乾淨屁股的成就感。殊不知,孩子的自理與自立能力,已經拉開了差距。

二寶每天都會要求玩一會水,自己踩著小板凳,拿著心愛的小汽車,在洗手池來一場自導自演的大戲。孩子需要這樣的自由探索,期間他自由選擇、自己主導,並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成就感。

在一次次練習與探索中,孩子們逐漸有了掌控感,體會了樂趣,就會更加渴望獨立。

《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自己站起來,才能活下去

  • 6~12歲 教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小學階段,孩子面臨前所未有的學習壓力,前進的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障礙。家長不要急於插手,不要因為捨不得、心疼孩子,就幫他們解決一切難題,拽著他們閃躲沿途的各種磨礪。要知道,那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一天晚上,上小學二年級的大寶找不到字典了,當晚寫作業必須用,急得抹眼淚、發脾氣。我等她平復一點,幫她分析:遇到困難只知道哭,那麼哭一晚上也不會解決困難;停止哭泣,看看有哪些可以做的。

大寶漸漸止住了哭泣,跟我一起想起了辦法。我提出“先睡覺,明天早起去學校借同學的字典再完成作業”的方法,被她給否決了,自己思來想去,最後決定先去借隔壁一年級小妹妹的字典用兩天,同時在網上下單新字典,理由是她知道一年級這個月還用不上字典。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沒有辦法,而是沒有尋找辦法的想法。我母親有一句口頭禪,對我影響很大,現在也經常掛在我和大寶嘴邊:“主意滿地跑,就看你找不找。”

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就不怕事,能擔事,何愁面對未來?

  • 12~18歲 家庭責任感

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自信心暴漲,很容易出現叛逆的行為,而且往往聽不進家長的教導,反抗家長的管束。這個時候,用責任感來約束,以柔克剛,效果更佳。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講過一個案例。一個單親媽媽靠開出租車養活自己和兒子,為了多賺錢,很少休息,常常開夜班。上初中的兒子天天泡在網吧,媽媽十分焦慮,懸賞一萬元,找人幫助兒子戒網癮。李玫瑾教授告訴這個媽媽,把這一萬元作為自己的工資,每天出車的時候,都拉著兒子一起,讓他看看媽媽的每一分錢都是怎麼賺的。

父母們往往過於庇護孩子,讓他們不知道生活的苦,才會在踏入社會後覺得辛苦。

青春期是向成人過渡的重要階段,這個時候讓孩子瞭解生活的困難,讓他們目睹甚至參與解決過程,可以增強抗挫能力,不會被災難擊垮。

安全感、自理能力、自由探索力、為自己負責、家庭責任感,這些能力的培養,當然應該伴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只是在每個階段側重點不同。相信這樣養育的孩子,自尊、自愛、自主、自信、自強,擁有堅韌的品質。

這世上有一種愛,叫“放飛”。家長適時放手,孩子學會獨立,不僅能站起來,而且能走出去,還能展翅高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