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為詳實的碑學著作,在清末影響巨大,書中以求變的思想全面總結了碑學,闡述尊碑抑帖的書學思想,那麼,

康有為為何如此強調碑學?碑學究竟有何意義?如何學習碑學?為什麼有“醜書”一說?

一、康有為時代背景

康有為身處清朝晚期,年輕的康有為接觸過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學過顧炎武思想,遊過香港、上海等地,研究過西方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深感清朝的封建與落後,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改革勢在必行,以康有為為首的有識之士公車上書,發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對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都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既然國家和民族如此需要改革,康有為對書法同樣認為需要革新,而且,清朝本身對碑的研究已經很深入,經過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包世成等人的實踐下,到了清末,碑學已具規模,康有為總結前人碑學經驗,寫出最全面最詳實的碑學著作——《廣藝舟雙楫》。


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二、《廣藝舟雙楫》第一卷

《廣藝舟雙楫》全篇,洋洋灑灑,字數上萬,六卷加敘目共28篇,讀起來頗為費力。

原文請在頭條app搜索,目前網絡上沒有完整譯文,閱讀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0、敘目

康有為書論仍沿用古人的比喻技巧,敘目全文,論天地之道,述萬物之理,無論是小道還是大道,無論是有用還是無用,無論是矛還是盾,萬物皆有存在的道理,並且這些道理相互聯繫。

如:“大道藏於房,小技鳴於堂,高義伏於床,巧奰顯於鄉”,大道與小技,高義與巧奰,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

“一滴之水,容四大海,洲島煙立,魚龍波譎,出日沒月”,一滴水中,蘊含大海,一個洲島中,魚龍有別,說白了就是言小道中蘊含大道,大道中又包含小道,極言不同道理之間的相互聯繫。

然而這種描述看似有理,實缺乏沒說服力的論證,他所用的方法是比喻和類比推論,一種抽象的概括,這就是典型的“主義”、“理想”、“信仰”的結論。這定下了《廣藝舟雙楫》的理論基調,康有為一直在論述自己的對“碑學”感受和觀點,你可信或可不信,都可以,因此,文章歷來褒貶不一,有人贊同,有人批評。

“國朝多言金石,寡論書者”一句點出康有為的碑學著述的初衷,就是看到了“碑學”的這一新生事物,極力推崇,無論康有為是對是錯,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求變與革新的思想,在這本書中,很多觀點都是非常新穎的,很多顛覆了傳統的觀念,例如敘目中的論述,古人常常說書法是小道,不足掛齒,是學問之餘的娛樂而已,而康有為不以為然,無論是學問還是小道都有它的道理,都蘊含了世間萬物之理,康有為以平等心態看待。

第一卷共三篇:《原書第一、《尊碑第二》、《購碑第三》


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康有為書法


1、《原書第一》

《原書第一》講述了世界各國文字的起源與變革,讀來讀去,其核心觀點就是一個字——變,通過變化的哲學思想推論出當今發展潮流為碑學

從文字起源到發明,都是人的智慧,而文字的發展,不論表形的漢字,還是外國的表音文字,都在變,文字在變,人也在變,人的思想、情感都在變,所以康有為非常強調哲學中的變字,

“又變為今法、英通行之文字焉,此亦如中國籀、篆、分、隸、行、草之展轉相變也。”

“綜而言之,書學與治法,勢變略同。前以周為一體勢,漢為一體勢,魏晉至今為一體勢,皆千數百年一變。後之必有變也,可以前事驗之也。”

康有為的求變思想與其政治觀點一致,康有為在政治上的主張是維新變法,引進西方君主立憲制度,廢除君主專制,在書法上全面肯定碑學的意義,基本不讚揚帖學,因為他覺得時代需要發展,

他認為碑學就是當今的主流,就像魏晉、漢、周等時期一樣,似乎有預言發展趨勢的能力,歷史證明,他的預言是對的。


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康有為書法


2、《尊碑第二》

這第二篇文章講述康有為為什麼要尊卑,理由主要是以下幾點:

(1)帖學中的名帖被屢次翻刻和摹拓,早已失去原貌,不好學古人真跡。

(2)自明朝末年以來,多數名家皆摻雜碑學中的篆隸筆法,鄭板橋、何紹基、鄧如石等人皆如此,帖學中的名家則少之又少。

(3)金石考據之盛興,截止清代中期,已經出土了大量唐以前的碑刻,也有很多論述金石的文章著作,金石學自成體系。

所以康有為認定“尊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現象。另外他還強調碑學的五大好處: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於臨摹,一也;

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

可以考後世之源流,三也;

唐言結構、宋尚意態、六朝碑各體畢備,四也;

筆法舒長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

3、《購碑第三》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介紹兩個內容。

一是學書方法,康有為否定畢生專精一碑的方法,同時也否定在一段長時間內反覆臨寫一碑的方法,贊成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碑刻,然後仔細臨摹,但不要花太多時間,而是臨習大量不同的碑,重在臨碑的數量,再加上個人的學問,便可自成一家。

二是列出了學書者應學哪些碑帖,列舉了很多,核心思想是“購碑當知握要,以何為要也?曰:南北朝之碑其要也”。推崇臨習南北朝之碑。


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爨寶子碑

三、《廣藝舟雙楫》第一卷解讀

第一卷是全書總體的概括,介紹了書法文字的來源、尊卑的理由以及尊卑的種類。足見其論述的條理性,然而他的這些觀點是否足夠正確,是否過時,這需要我們一一來分析。

1、欲變不可求

康有為得出求變思想已經被多數人認可,唯有與古人不一樣的書法才能垂名,並且書法中的筆法、結構、章法本身也需要變化,這是毋庸置疑的。

求變思想始終貫穿多數學者的觀念中,幾乎所有書家都在強調創新,你要表現出不一樣的東西才能垂名青史,然而,我們可以算算,能垂名青史的有多少個?有唐一代,名家輩出,不過幾十,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難道這百分中九十九的人都不會變,都沒想過創新自己的書法?沒有個人特點?顯然不是。

求變規律是對的,符合歷史,但不是所有的求變的都能成為經典,顏真卿萬萬不會想到《祭侄文稿》會這麼火,宋徽宗也不會想到自己創立的瘦金體會被後世唾棄,南宋吳說創立的遊絲書幾乎都快被人們遺忘,書家在書法中求變,固然可貴,但風險極高,變過頭就是病了,康有為書法理論講的可以,但康體書法基本也沒聽說誰學他,其書法實踐遠不如其書法理論。

所以,與其一門心思的求變,不如老老實實的臨帖,切勿為了求變而變,為了出名而變,應是隨性而變,自娛自樂,名利之事,應隨緣

2、唐碑與南北朝之碑

康有為對唐碑的態度:緩購,意思是先不忙練習唐楷,而是優先選擇南北朝碑。那對於現代的學書者是否有積極意義呢?

由於當今書法已經不作為日常書寫的需要,與古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他們省去了初學者前期的練習,古人到了十幾二十歲以後,可以直接開始臨習高難度的魏碑和名家書法,而當代初學者多數情況下都是需要每次固定時間練習,一開始最好還是唐碑開始,唐楷端正結構容易掌握,也能培養初學者把控穩定的字形結構,筆法也不那麼複雜,容易產生成就感,所以將歐顏柳趙作為初學入門是再適合不過的範本了。

如果你想學習碑學,如果你對筆法瞭如指掌,可以多練習南北朝之碑,畢竟康有為言“惟意態體格,六朝碑皆已備之”的話是很有道理,唐碑容易將字練死,南北朝之碑則可將字練活,南北朝之碑的多樣性是唐碑無法企及的。


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張黑女墓誌


3、前期專臨,後期泛臨

康有為在購碑一文中強調“惟吾意之所欲,以時臨之,臨碑旬月,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即強調泛臨(遍臨百碑),而不是專臨,這種學書方法適合後期學習,也就是當你對書法有了基本功以後就可以這樣,筆者也反對一生只臨幾種碑帖的方法,這會墮入死板的泥潭裡,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姚孟起,他一生只臨歐楷,可謂是惟妙惟肖,真假難辨,然而他在歷史上的待遇並不好,清代、民國時期的書法大家基本都不會看上這位貢生的歐體書法,他已經是臨歐體的極致了,但也沒有受到很高的評價,更何況千千萬萬被埋沒的專臨歐體的學書者。

現在比較公認的學書路徑就是前期專臨,後期泛臨(篆隸楷行草、帖學、碑學和不同名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前期專臨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字法和筆法,掌握運筆規律,後期泛臨則是為體味風格,創新風格,隨心所欲。

當然,泛臨之中肯定有自己的喜好,喜歡的多臨,不喜歡多感受,這是沒有問題的。

4、尊卑的審美情趣

漢朝及魏晉南北朝的碑刻基本上都沒有姓名留下,都是一些民間書家寫的,你知道《曹全碑》、《張遷碑》、《爨寶子碑》、《張玄墓誌》、《張猛龍碑》等是誰寫的麼?都不知道。

我們後人只知道鍾繇、王羲之、張芝這樣的大書家,在清代以前,有多少人會注意那些不知名的碑刻?

而到了清代,全面開始挖掘那些曾經不被看重的書法,這意味著,顛覆經典、顛覆傳統、張揚個性的思潮全面開始,不再是王字獨尊,趙孟頫、董其昌也沒有那麼崇高。清代的書法大家越來越注重個性的釋放,那些民間不知名碑刻正是他們眼中真正的自由書寫,字本不應因人而貴,而因書而貴

,這被清代多數學者所接受。這就是康有為那個時代的尊卑審美情趣。

這種審美情趣一直延續到現在21世紀,並且被現代書法家以及當今中書協推崇,“醜書”的稱呼便是由碑學審美情趣得來的,理解了這點,你就不會那麼排斥“醜書”了。

碑學鉅著——深度長文解讀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尊碑思想

薛法紹造像題記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原文其他內容解讀,待後續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