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详实的碑学著作,在清末影响巨大,书中以求变的思想全面总结了碑学,阐述尊碑抑帖的书学思想,那么,

康有为为何如此强调碑学?碑学究竟有何意义?如何学习碑学?为什么有“丑书”一说?

一、康有为时代背景

康有为身处清朝晚期,年轻的康有为接触过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学过顾炎武思想,游过香港、上海等地,研究过西方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深感清朝的封建与落后,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以康有为为首的有识之士公车上书,发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都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既然国家和民族如此需要改革,康有为对书法同样认为需要革新,而且,清朝本身对碑的研究已经很深入,经过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包世成等人的实践下,到了清末,碑学已具规模,康有为总结前人碑学经验,写出最全面最详实的碑学著作——《广艺舟双楫》。


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二、《广艺舟双楫》第一卷

《广艺舟双楫》全篇,洋洋洒洒,字数上万,六卷加叙目共28篇,读起来颇为费力。

原文请在头条app搜索,目前网络上没有完整译文,阅读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0、叙目

康有为书论仍沿用古人的比喻技巧,叙目全文,论天地之道,述万物之理,无论是小道还是大道,无论是有用还是无用,无论是矛还是盾,万物皆有存在的道理,并且这些道理相互联系。

如:“大道藏于房,小技鸣于堂,高义伏于床,巧奰显于乡”,大道与小技,高义与巧奰,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

“一滴之水,容四大海,洲岛烟立,鱼龙波谲,出日没月”,一滴水中,蕴含大海,一个洲岛中,鱼龙有别,说白了就是言小道中蕴含大道,大道中又包含小道,极言不同道理之间的相互联系。

然而这种描述看似有理,实缺乏没说服力的论证,他所用的方法是比喻和类比推论,一种抽象的概括,这就是典型的“主义”、“理想”、“信仰”的结论。这定下了《广艺舟双楫》的理论基调,康有为一直在论述自己的对“碑学”感受和观点,你可信或可不信,都可以,因此,文章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赞同,有人批评。

“国朝多言金石,寡论书者”一句点出康有为的碑学著述的初衷,就是看到了“碑学”的这一新生事物,极力推崇,无论康有为是对是错,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求变与革新的思想,在这本书中,很多观点都是非常新颖的,很多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例如叙目中的论述,古人常常说书法是小道,不足挂齿,是学问之余的娱乐而已,而康有为不以为然,无论是学问还是小道都有它的道理,都蕴含了世间万物之理,康有为以平等心态看待。

第一卷共三篇:《原书第一、《尊碑第二》、《购碑第三》


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康有为书法


1、《原书第一》

《原书第一》讲述了世界各国文字的起源与变革,读来读去,其核心观点就是一个字——变,通过变化的哲学思想推论出当今发展潮流为碑学

从文字起源到发明,都是人的智慧,而文字的发展,不论表形的汉字,还是外国的表音文字,都在变,文字在变,人也在变,人的思想、情感都在变,所以康有为非常强调哲学中的变字,

“又变为今法、英通行之文字焉,此亦如中国籀、篆、分、隶、行、草之展转相变也。”

“综而言之,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前以周为一体势,汉为一体势,魏晋至今为一体势,皆千数百年一变。后之必有变也,可以前事验之也。”

康有为的求变思想与其政治观点一致,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主张是维新变法,引进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废除君主专制,在书法上全面肯定碑学的意义,基本不赞扬帖学,因为他觉得时代需要发展,

他认为碑学就是当今的主流,就像魏晋、汉、周等时期一样,似乎有预言发展趋势的能力,历史证明,他的预言是对的。


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康有为书法


2、《尊碑第二》

这第二篇文章讲述康有为为什么要尊卑,理由主要是以下几点:

(1)帖学中的名帖被屡次翻刻和摹拓,早已失去原貌,不好学古人真迹。

(2)自明朝末年以来,多数名家皆掺杂碑学中的篆隶笔法,郑板桥、何绍基、邓如石等人皆如此,帖学中的名家则少之又少。

(3)金石考据之盛兴,截止清代中期,已经出土了大量唐以前的碑刻,也有很多论述金石的文章著作,金石学自成体系。

所以康有为认定“尊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另外他还强调碑学的五大好处: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

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

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

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

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

3、《购碑第三》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两个内容。

一是学书方法,康有为否定毕生专精一碑的方法,同时也否定在一段长时间内反复临写一碑的方法,赞成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碑刻,然后仔细临摹,但不要花太多时间,而是临习大量不同的碑,重在临碑的数量,再加上个人的学问,便可自成一家。

二是列出了学书者应学哪些碑帖,列举了很多,核心思想是“购碑当知握要,以何为要也?曰:南北朝之碑其要也”。推崇临习南北朝之碑。


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爨宝子碑

三、《广艺舟双楫》第一卷解读

第一卷是全书总体的概括,介绍了书法文字的来源、尊卑的理由以及尊卑的种类。足见其论述的条理性,然而他的这些观点是否足够正确,是否过时,这需要我们一一来分析。

1、欲变不可求

康有为得出求变思想已经被多数人认可,唯有与古人不一样的书法才能垂名,并且书法中的笔法、结构、章法本身也需要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求变思想始终贯穿多数学者的观念中,几乎所有书家都在强调创新,你要表现出不一样的东西才能垂名青史,然而,我们可以算算,能垂名青史的有多少个?有唐一代,名家辈出,不过几十,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难道这百分中九十九的人都不会变,都没想过创新自己的书法?没有个人特点?显然不是。

求变规律是对的,符合历史,但不是所有的求变的都能成为经典,颜真卿万万不会想到《祭侄文稿》会这么火,宋徽宗也不会想到自己创立的瘦金体会被后世唾弃,南宋吴说创立的游丝书几乎都快被人们遗忘,书家在书法中求变,固然可贵,但风险极高,变过头就是病了,康有为书法理论讲的可以,但康体书法基本也没听说谁学他,其书法实践远不如其书法理论。

所以,与其一门心思的求变,不如老老实实的临帖,切勿为了求变而变,为了出名而变,应是随性而变,自娱自乐,名利之事,应随缘

2、唐碑与南北朝之碑

康有为对唐碑的态度:缓购,意思是先不忙练习唐楷,而是优先选择南北朝碑。那对于现代的学书者是否有积极意义呢?

由于当今书法已经不作为日常书写的需要,与古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他们省去了初学者前期的练习,古人到了十几二十岁以后,可以直接开始临习高难度的魏碑和名家书法,而当代初学者多数情况下都是需要每次固定时间练习,一开始最好还是唐碑开始,唐楷端正结构容易掌握,也能培养初学者把控稳定的字形结构,笔法也不那么复杂,容易产生成就感,所以将欧颜柳赵作为初学入门是再适合不过的范本了。

如果你想学习碑学,如果你对笔法了如指掌,可以多练习南北朝之碑,毕竟康有为言“惟意态体格,六朝碑皆已备之”的话是很有道理,唐碑容易将字练死,南北朝之碑则可将字练活,南北朝之碑的多样性是唐碑无法企及的。


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张黑女墓志


3、前期专临,后期泛临

康有为在购碑一文中强调“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临碑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即强调泛临(遍临百碑),而不是专临,这种学书方法适合后期学习,也就是当你对书法有了基本功以后就可以这样,笔者也反对一生只临几种碑帖的方法,这会堕入死板的泥潭里,最有名的要数清代姚孟起,他一生只临欧楷,可谓是惟妙惟肖,真假难辨,然而他在历史上的待遇并不好,清代、民国时期的书法大家基本都不会看上这位贡生的欧体书法,他已经是临欧体的极致了,但也没有受到很高的评价,更何况千千万万被埋没的专临欧体的学书者。

现在比较公认的学书路径就是前期专临,后期泛临(篆隶楷行草、帖学、碑学和不同名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前期专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字法和笔法,掌握运笔规律,后期泛临则是为体味风格,创新风格,随心所欲。

当然,泛临之中肯定有自己的喜好,喜欢的多临,不喜欢多感受,这是没有问题的。

4、尊卑的审美情趣

汉朝及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基本上都没有姓名留下,都是一些民间书家写的,你知道《曹全碑》、《张迁碑》、《爨宝子碑》、《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等是谁写的么?都不知道。

我们后人只知道钟繇、王羲之、张芝这样的大书家,在清代以前,有多少人会注意那些不知名的碑刻?

而到了清代,全面开始挖掘那些曾经不被看重的书法,这意味着,颠覆经典、颠覆传统、张扬个性的思潮全面开始,不再是王字独尊,赵孟頫、董其昌也没有那么崇高。清代的书法大家越来越注重个性的释放,那些民间不知名碑刻正是他们眼中真正的自由书写,字本不应因人而贵,而因书而贵

,这被清代多数学者所接受。这就是康有为那个时代的尊卑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情趣一直延续到现在21世纪,并且被现代书法家以及当今中书协推崇,“丑书”的称呼便是由碑学审美情趣得来的,理解了这点,你就不会那么排斥“丑书”了。

碑学巨著——深度长文解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尊碑思想

薛法绍造像题记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文其他内容解读,待后续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