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蘇軾所謂的作詩之捷徑,其實就是立於古人之法,開闢新意,成於法而又不拘於法,這才是尚意哲學基礎中的核心思想,作詩與別的藝術形式也是相通的,如果急於求成,另闢蹊徑,不一定能夠做出好的作品,但是,囿於前法同樣也不能做出好的作品。南宋姜夔曾經說:“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也是說,沒有古法的積澱,是難以做出好的作品的,偶然作一篇自己滿意的作品,也會是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能取得更好的創意與靈感,不知舊法度,何以出新意?前人通過種種艱辛遺留下來的法度和經驗是不可以隨意拋棄的,不管是在社會生活之中,還是在文學藝術領域內,都是同樣如此的。現代社會更新換代比較快,但是不管社會怎樣發展變化,舊的精華不可丟棄,糟粕不可留。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建立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的。前人有關於意的相關理論論述,蘇軾在取他們的精華之後,將尚意思想提到了表面。

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楊凝式,遵守法度卻暗自尚意,他是在法度的基礎之上開始關注書法領域內的“意的傳輸”,他不僅對於別人作品中意的表達極為推崇,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的進行實踐。而且蘇軾站在前法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促尚意,帶動了整個時代的發展。為了顯露主體精神和個性人格,宋書突破了中和美的原則,轉向尚新求變。它沒有東晉的溫文爾雅,也沒有盛唐的雄強大度,而是率意、欽測甚至怒張,由此成就了寫意的時代特徵。

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尚法是壓抑創作者的個性,程式化的生產模式,不管是詩歌,還是詩詞歌賦,都有自己的創作規則,都有格律的限制等等,但是尚意思想主要是強調抒發創作者的主體情感,不過分在意創作的規則、格律等,將主體感情移與外物,通過外物表達出來,不再壓抑自己的個性,正如西方所說的“移情說”,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意,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而在解釋志的時候又說,“志,意也。從心之聲。”“意從心,從音”可以將意理解為是內心的聲音,“從心察言而知意也”這其實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找到意的途徑,我們沒有辦法將意像對待讀書、寫字等具體的事物那樣將這個動作解釋出來,我們只能通過一箇中間的因素去體會到意,接觸到意的存在。

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在蘇軾的文集中,我們通過種種他對於意的闡釋,可以認為他所說的意就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就是進行藝術創作時,作者能夠跟隨內心的思想流動,將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神韻表現出來,從作者之心,傳作者之神。徐復觀在《中國文學論集》中說,“意有餘‘之’意,決不是‘意義’之意,而是‘意味’之意······而‘意味’之意,則並不包含某種明確意識,而只是流動著的一片感情的朦朧縹緲的情調。”

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蘇軾並不是尚意思想的初創者,在蘇軾之前,有很多的文人都提過尚意思想。漢代的揚雄曾經就說過:“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惟聖人得言之解,得書之體。”他就認為言和書都是人們心靈的表現,在這些裡面就可以窺見到人們的內心世界,人們可以通過這兩種形式來交流內心的情感。

晉代王羲之也是很重視作品中意的展現的,他曾經說過:“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充分展現了王羲之重意的思想,他認為意表現在點畫之間,他這裡所說的意就是指作者的情感。

成於法又不拘於法,蘇軾尚意哲學是古法的積澱,對後人影響重大!

​歐陽修,他的文體雍容、平易而意境深遠,他提倡尚意思想,其思想很完備,他說:“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如見詩如見畫。”這些都為蘇軾尚意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當然,在蘇軾大力提倡尚意的思想,也影響了一大批的文人學子。還有南宋的米芾,主張古雅真趣,他說“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縱觀世界範圍內各國的藝術形式,會發現藝術是相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