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听音乐、唱摇滚......这样的语文课,你们上过吗?

看电影、听音乐、唱摇滚......这样的语文课,你们上过吗?

如果你问一个学生最不喜欢上什么课,他十有八九会回答:“语文。”

在人们的印象中,语文大多都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背课文、写生字、总结中心思想,翻来覆去就这么几步。如果碰上古文课,就更惨了,除前面三个步骤,还要解释词语,分析句法结构,一节课上下来头昏脑涨,无半点兴趣。这样的感受,想说“爱语文”真的不容易。

如果有这么一位语文老师,他的讲课方式新颖独特,发人深思,还可以在他的课上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听他弹吉他、唱摇滚、吹口哨,.这样的语文课,你会讨厌吗?这样的语文老师你会不喜欢吗?

你可能会说:“当然喜欢,不过讲课讲得好还让人相信,看电影、听音乐,有点天方夜谭。”

你还别不信,《中国最美的语文》这本书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位语文老师,最可贵的是,作者就是书里的教师本人,本书就是根据他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经历以及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深入思考写成的。

作者夏昆,成都新都第一高级中学语文老师,上课从不带教案,最多一个U盘,留一部大胡子,喜欢摇滚、喜欢弹吉他、喜欢唐诗宋词,喜欢读书写字。除本书外,还著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以及《率性教学》等。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强。幽默之处会让你哈哈大笑,感动之处会让你热泪盈眶,评论之处又会让你恍然大悟、深思良久。书里对学生、老师、课堂还有一些教育现状的描写,让我们在回味学生时代的同时,反思现代教育的优势和弊端,为国家能有这样热心于真正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和高兴。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这本书,近距离的感受这位老师的魅力吧。

看电影、听音乐、唱摇滚......这样的语文课,你们上过吗?

创意非凡的知识讲述者

一位教师朋友曾跟我抱怨,她带了三届初中,语文书上的那点内容她都能背出来,现在看着都烦。为什么烦?同样的内容重复的讲,就像我们吃一口馒头嚼好几遍一样,早就寡淡无味了,能不烦吗?那对于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夏昆老师,他是如何解决这个让人心烦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增加创意。

比如在讲《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大多数老师还是沿袭以往的教法,读诗、介绍作者、分析全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最多再把徐志摩和几个女人的关系讲一讲,但夏老师不这样。

他用配乐朗诵的方式,独出心裁地把音乐鉴赏和诗歌欣赏融合在一起,用又快又重的摇滚乐、欢快的圆舞曲还有高亢激昂的管弦乐带动学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内在情感,让学生们怀着新奇与兴奋心情听课的同时,既提升了音乐鉴赏能力,又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这样的创新不仅用在诗歌上,连古文课夏老师也敢于尝试。

一次教学观摩课,夏老师面对陌生的学校和学生,还有许多的专家学者,用一篇古汉语与现代文各参半的材料—苏轼的《日喻》,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讲解。

他让学生们根据材料上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试着用古汉语来翻译,再把翻译的语句与苏轼的原文进行对照,并把这戏称为是学生和苏轼的pk。有的老师怀疑这样的教法学生适应不了,难度太大。但夏昆老师相信,凭借孩子们初中三年打下的古文基础,这样的挑战肯定能完成。

新奇的讲课方式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翻译正确的学生一看到自己和大文豪写的一样,又兴奋又骄傲。夏老师则趁机将这篇古文要讲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讲解,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注意到古文语言简练明快的特点,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如果说上面两个例子有点刻意为之,夏老师增加创意的神来之笔也比比皆是。比如为分享的同学吹口哨伴奏,跟挑错的同学打赌,还让全班同学出钱参与买谁的胜率大,输的给赢得买好吃的......这样的老师率性可爱,充满创意,难怪他讲的课同学们都爱听,而他自己也讲不烦。

我们现在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的工作没意思,没发展,总想着换个工作似乎就会有所改观。其实世上哪有让人处处满意的工作,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好工作,一样也会经历倦怠期,一样也要付出辛苦和努力才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与其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如意,还不如像夏昆老师一样,在本职工作上多下点功夫,增加点创意,虽然每天还是吃馒头,但我们给馒头配以不同的佐料,一样会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看电影、听音乐、唱摇滚......这样的语文课,你们上过吗?

美的传播者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大部分高中老师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上,但夏老师与众不同,在他看来,学习固然重要,但寻求美、欣赏美、敬畏美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心灵里驻扎着美,那么恶就会退避三舍;如果一个人能懂得美,他就会在逆境时很容易听到生命的召唤,进而获得生命的救赎。

所以,整个高一高二,在保证讲课不受影响的的前提下,他把每节课都预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诗歌鉴赏,音乐鉴赏和电影鉴赏,由他或学生讲述,分享这些东西给自己带来的触动和启发。这样的鉴赏慢慢拓宽了范围,后来发展至一篇文章、一次经历.....只要是学生自己觉得有意义的都可以分享,他把这戏称为“百家讲坛”。

这样的分享在其他老师眼里看似是浪费时间,但对学生却有着不一样的影响。一位叫逸东的同学在给夏老师的信中这样写到:“有同学问我每次轮到我鉴赏的时候那么认真干嘛,我只回答了两个字——好玩。为了考试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而难得有机会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研究并且分享,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便是很幸福的,对我来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比获得最后的成果更有意义。而当我从现在这个点回望时,我发现有的收获当时是看不见的。”

逸东同学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大学读的是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可他凭着对动漫的热爱,一入学就组办了自己的动漫社,并成为学校的金牌社团,通过玩cosplay积累的化妆技术,成为学校的彩妆师,再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好,竟然应聘成为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机场免税店的“奢侈品精品店销售代表”,要知道那可是有很多博士后参加的强者如林的面试啊!

通过分享,孩子们懂得了生命、友谊、爱情,甚至对将来干什么、走什么样的路都有了选择。语文课代表文苑品学兼优,还喜欢画画,她的父母都希望她报考一所重点大学,但她却对艺术院校情有独钟。

在一次语文课上,文苑给同学们鉴赏了她喜欢的一幅画,画的是法国一个美丽的小镇吉维尼,那是著名画家莫奈度过余生的地方,也是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地方。当音乐结束的时候,文苑激动地说:“离我们最近,近到没有距离的,是我们的心,我们心底的想法,而他恰恰也离我们最远。有人早已不愿意接受那些充满梦想和热情的想法,有的人,却将永远拥有热烈的人生。” 文苑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艺术之路。

王人平说:“我们让孩子去了解艺术,不是为了培养一个艺术家,而是让孩子在绵长的生命之中,孤单的时候,有取暖的火;困惑的时候,有求索的路;低谷的时候,有排解的茶。”

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恨不得让每个孩子每门课都考一百分,他们宁可花大把的钱让孩子去上补习班,也不愿让孩子去看一场电影或者看一部自己喜欢的动漫。

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只是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会考试的机器,却少了人性的滋养,当这些孩子面对社会的丑态时,或者面临人生的选择时,就会失去判断,心中没有定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而那些恰恰隐藏在让父母觉得浪费了时间精力的事情上。

看电影、听音乐、唱摇滚......这样的语文课,你们上过吗?

真正教育的实践者

很多高中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经过高中一模考之后,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老师就放弃了,把精力主要放在考的好的孩子身上。甚至有的老师把考试成绩分成三六九等,确定出哪些学生能上重本,哪些能上普通一本,哪些能上二本,然后再据此区别对待。

夏昆老师的学校稍有所不同,是双上线的评判标准。也就是总成绩是一条线,单科成绩是一条线,那些总成绩还行,但单科成绩弱的学生还可以单独辅导,但对于那些总分没上线,单科成绩再好的孩子,也要放弃。

因为高考需要的不是朱自清或者爱迪生,高考需要的是一个个数字,还有数字后面代表的一所所学校。即便一个孩子真的有像莫言那样的写作潜质,但如果总分不上线,依然无效,除非你去参加自主招生,看看哪个学校慧眼识才,真的能把你当个人才破格录用。

每个孩子的身体、智力、甚至努力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学习成绩也会有所差异,但为了更高的升学率,就剥夺孩子们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对学校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不敢苟同。而夏昆老师便是这种思想的支持者,他从不把双上线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每次他都把成绩单往抽屉里一塞,继续给予每一个学生自己最悉心认真的辅导。

真正的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在文本的表象下挖掘出文章潜藏的深意,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让他们有能力在混乱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智的判断。

在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时 ,同学们都说不喜欢学。夏昆老师便引导孩子们给鲁迅挑刺,找出文章中不合逻辑或者思想有歧义之处。他还鼓励孩子们不要盲从任何一个专家学者,把自己的思考大胆的说出来。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果真发现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前面论述的内容和后面的结论不一致,并对“送出去”而不是“拿回来”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他们们认为现在很多艺术家在国外办画展,办演唱会,在“送出去”的同时,宣扬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并不像鲁迅在文章中说的那样“活人代替了古董 ”,这种说法过于尖刻,也不利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其实夏昆老师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他教导同学们:“当你提出不喜欢某个作家或者某种文风的时候,需要有真实的依据和客观的判断作为支撑,并不能说因为不懂,所以不喜欢,这只能表现自己的无知。大胆的质疑、客观的评价、细致的推理、准确地判断,才是我们进行文学批评应该秉承的正确的方法。对文章如此,对人也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老师永远都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他们不会只看到书本和数字,而是更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他们也不会耳提面命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一位教育工作者该起的作用。

这样的语文老师,想不喜欢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