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七只装满故事的社长杯

承载了诗书画印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西泠社长杯选取七任社长珍贵印章,融入历任大家经典艺术元素,一承中国传统艺术文脉。

杯为斗笠杯型,该杯为宋人斗茶常用器皿,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杯身的线条极为简雅,大开大合的线条表达着粗放淳朴的民风。持斗笠杯品茶,犹如姜尚钓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文章阅读时间约2分钟

前 言

这里曾是一片海湾,

那是四千多年的大地记忆。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纪录片《孤山路31号》

钱塘江水东流入海,泥沙俱下,将两个岬角连成沙洲,隔出一方湖,它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湖---西湖。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纪录片《孤山路31号》

海水退去,留下一座孤岛,岛上一座小山,人们叫它孤山。孤山不高,海拔只有35米,孤山不大,方圆不过二十万平方米。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可以说,它是西湖边最小的一座山,也是西湖边最大的一块石头。精致中却似乎隐藏着许多秘密。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

与半山烟雨相逢

沉醉其中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图片源自网络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图: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乾隆提写这个巨大的“神”字,或许是想表达他对王曦之的景仰,亦或者拥有。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综合《乾隆宝薮》、《宝典福书》和《圆音寿耋》等统计,乾隆留下了1800多种印章!

王羲之本来28字的原帖,被乾隆增宽近四倍,最终他将自己的272枚印章布满了这幅《快雪时晴贴》。

印章的起源和篆刻艺术

印者,信也。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印章。它是古老的中国符号。

几千年来,印章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契刻、冶铸工艺,较之签字画押更难于复制模仿。不管身份如何,人们习惯通过印章声明所有权。

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大批量出现,作为个人凭证及官署、官吏的权力象征。秦始皇统一中国,皇帝所用的印章开始被专称玺。而官私所用的均改成印。到汉代,官印开始有章及印章的叫法。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秦 立义尉印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汉 假司马印

印章虽小,意境却深邃。人们在印章上面雕钮便于佩戴,需要时落印为信。于是,印章成了士大夫随身佩戴的诚信标志。

源起杭州的篆刻艺术

“篆刻”一词出现久远,现在许多人听起来既感到拗口却也感到雅气,也许会有人不太了解它。不过一说到印章、章子、戳子,相信很多人就容易进入理解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说,篆刻与印章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导演姜文说过一句话:"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

纂刻艺术或许也是这个道理。它是由篆刻者酿造的一杯酒。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艺术的理念和思维,没有超脱的布局和想象,一般的印章,充其量仅仅是操刀者手中一颗“葡萄”。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金石为纸、以刻刀为笔的劳动者的创造性产品。以刀治印是基础劳动,作品艺术地、文化地反映了劳动成果,它们都有着曾为“葡萄”的经历,只不过一个虽然劳动得很辛苦,工作得很努力,但仍为“葡萄”,一个却用理念和想象的赋予酿成了“酒”。

而所谓的艺术是难以界定的意识形态,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可依据。懂得印章上的布局是一种境界,能够感悟其中也是一种境界,因而对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感悟的成份居多。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所以篆刻界关于艺术的争议一直在“酒”和“葡萄”的概念之间游移,似乎有点说不清、道不明,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长期争议不断的原因之一。

但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随后一系列或集体或个人的研究活动展示了篆刻艺术本身的魅力,也向世人普及了印学的概念,使人们不再将实用性的“刻字社”与作为艺术的篆刻相混淆。

百年名社,千秋印学

创始人家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纪录片《孤山路31号》场景

1904年夏天,有四位年轻人:丁辅之、叶品三、王福庵、吴隐。他们相约来到孤山南麓数峰阁里,其中丁辅之和叶为铭是相约来到人倚楼拓制西泠八家印谱。王福庵当时在钱塘县学堂教书。他是时年二十六岁,痴迷于印章。王羲之是他的先祖。此后一生他将刻印三万多方。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王福庵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吴隐

小小印章,让四位个性不同,而各有专长的人结下一段长久缘分,创造了未来生长百年的西泠印社。

丁辅之自幼就在这孤山一侧,得受熏陶。他少年时从毛西堂所拓《西泠六家印谱》,进一步了解了西泠印人的艺术风姿,又得知皆为黄世善所收罗,赠给金东心的浙人印章,激发了他拓制印谱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诗歌到书画,他的兴趣又继而延伸到印章。收集印章,编辑印谱,成为丁辅之生命中的一部分,终不改志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丁辅之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丁辅之藏西泠八家印原拓选

论印学家的自我修养

西泠印社来自民间,草根文化与江南士大夫文化二者兼而有之。虽然它草根文化属性明显,但通体流淌着江南士大夫的文化血液。它所尊崇的不仅仅是篆刻艺术本身,而更看重的是篆刻家所拥有的文化内涵,这是它独步艺林的一大文化特色。

许多社员不仅是治印高手,在其他艺术领域同样有精深造诣。如近现代“诗书画印”四绝大师吴昌硕,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中国画领域屈指可数的艺术大师、尤其指墨画造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潘天寿,集诗人、美术家、篆刻家、音乐家、教育家为一身的李叔同。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图片源自网络

可以说,西泠印社几乎囊括了创社百年以来有影响的金石书画大家。西泠印社的超强阵容令海内外艺术团体钦佩和羡慕。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西泠印社七任掌门人

印旗春秋

西泠印社图鉴:

西泠印社一路走来,不断地更新自我保护方式。它依靠群体智慧,在夹缝中求生存。它像一株小苗苗,慢慢长成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创立之初它是脆弱的,脆弱到它几乎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可贵的是它得到了官府的庇护。这样的庇护非常奏效,使得它在动荡的岁月里安然无恙。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孤山的复苏是缓慢的。1905年春天,仰贤亭在孤山筑成。亭侧梅枝稀疏,却有暗香浮动。1905初冬,西泠印社接到晚清政府第一张合法“执照”从此拥有了名正言顺的合法身份。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仰贤亭在宝印山房西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图片源自网络

1947秋 全国各地的社员齐聚孤山,以补行建社40周年庆典为标志,西泠印社又走上了正常的活动轨道。

孤山不孤,西泠不冷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图片源自网络

文人结社,古亦有之;若论社印,西泠第一。从古至今,一个民间社团能够风云百年,薪火相传,不多见,大多随着朝代的更替销声匿迹,西泠印社是个例外。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临白堤,粉墙石门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图片源自网络

解读西泠印社为什么会选择孤山南麓的过程或许就像人们剥洋葱一样,可嗅觉到的只是层层剥开的味道,等剥到最里面的那一层,似乎并没有发现什么,只见满桌散落的葱瓣。但它背后的许多故事,牵连起历史的久远,这正是西泠印社文化底蕴的所在。

百年西泠第一期|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无数的文艺青年,将目光投向这里

这种关注的目光,从来没有停过

而也正是因为这样

西泠印社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115载“印”象,她未曾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