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也會“吐籽”:不停向外圍“發射”新生恆星


銀河系也會“吐籽”:不停向外圍“發射”新生恆星

“FIRE-2”項目的模擬星系圖像,它代表了一個跨越20萬光年的天體結構,其中年輕的藍色恆星在氣體中形成了突出的羽狀物,這些氣體最初是繞星系中心旋轉的,然後藉助超新星爆炸向外輻射。


據美國“優睿科”網站4月19日消息稱,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簡稱UCI)的天文學家及同行們同日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雜誌上發文稱,超新星群(clusters of supernovas)可能會在星系外圍恆星暈(stellar halo)中孕育出分散的、沿偏心軌道運行的恆星,這一結論顛覆了們對於數十億年來恆星系統如何形成及演化的普遍觀點。

“現實環境項目二號反饋”(簡稱“FIRE-2”)數據模擬實驗項目不僅與現實吻合程度高、在宇宙學上能夠自洽,而且還使科學家能夠在模型中模擬出有序星系旋轉過程的中斷現象。

論文作者、UCI物理學院院長、物理與天文學教授James Bullock介紹道:“這些高精確的數值模擬實驗結果向我們表明,銀河系很可能一直在環星系區域中發射由超新星爆炸引發的輸出恆星流。當多個大恆星死亡時,其產生的能量可以將星系中的氣體驅逐出去,而氣體冷卻下來後,又導致了新的恆星誕生。”

Bullock指出,恆星暈中恆星的擴散-分佈遠遠超出了星系的經典圓盤範圍——該區域中保存了該天體系統的“考古記錄”。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星系是在很長時間內逐漸聚集起來的,較小的恆星群進來後會被較大的星體分解,這個過程將一部分恆星噴射到遙遠的運行軌道上。但是,該團隊提出,這些外環恆星中最多有40%則是另外源自“超新星反饋”的。

論文作者、UCI物理學博士研究生Sijie Yu表示,這些驚人的發現與他們使用的一套強大的新工具有關。她說:“FIRE-2模擬實驗生成的‘電影’,讓星系觀察更具有逼真性。隨著星系中心的旋轉,一個由超新星反饋驅動的氣泡會在星系邊緣逐漸形成,以至於那些恆星看起來好像被踢出了中心。”

Bullock表示,他沒想到會看到這樣的天體分佈——恆星是密度極高的緻密球體,相對於太空背景,它們一般不受影響而移動。他解釋道:“相反,我們看到的是氣體被推來推去,並在一邊冷卻一邊外移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恆星。”

期刊編號: 0035-8711

原文鏈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4/uoc--mwc041720.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