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前往泰山祭祀,绕道曲阜为孔子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古人认为泰山是福泽圣地,帝王应该到泰山祭祀,所以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秦始皇、汉武帝等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曾到过泰山。

公元725年,唐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唐玄宗也来到泰山祭祀。这时唐玄宗即位不久,还是壮志凌云的开元皇帝,而不是后期风花雪月的天宝皇帝。此时的玄宗还是励精图治的,在泰山祭祀之后,他又前往曲阜,祭万世师表孔老夫子。那么在这位帝王心中,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他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唐玄宗前往泰山祭祀,绕道曲阜为孔子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唐玄宗祭祀孔子有感而发做出的诗名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这首诗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全诗如下: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代: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孔子一生奔波劳碌,心中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生前悲痛彷徨,身后受到后人的顶礼祭奠。此种境况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唐玄宗前往泰山祭祀,绕道曲阜为孔子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引用了典故。

《论语·宪问》:“微生亩问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疾固也。’”栖栖是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孔子自称忙忙碌碌,并非逞口舌之长,只是痛恨世人顽固不化,才著书立说,教化世人。

作者化用此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虽终其一生于诸侯之间,劳碌不停,但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作者的同情之心,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孔子一生奔波劳苦,为的却是天下的苍生,虽屡遭误解,仍孜孜以求,这又是无比可敬的。


唐玄宗前往泰山祭祀,绕道曲阜为孔子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承接上句,依旧是引用典故。

相传汉鲁共王刘余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帝王诸侯想要扩建宫殿,也不敢妄动孔子的故居,表明孔子的功绩即便贵为王侯也望尘莫及。

诗人借用此典故以孔子的旧邑故居因为其主人的威望,得以保存至今日,意在侧面说明孔子受后世万民的敬仰,故居尚且如此,何况孔子本人。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重之情。


唐玄宗前往泰山祭祀,绕道曲阜为孔子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颈联“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依然使用典故。

《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凤到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

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

孔子生逢春秋乱世,刀兵四起。诸侯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土、霸权、兵力,没有肯行仁义的圣王,因此孔子自叹儒学之道没有用武之地,而自己这些致力于推行德政的人也如那只被愚人猎捕的麒麟一般,早晚要被这个穷兵黜武的时代所绞杀。


唐玄宗前往泰山祭祀,绕道曲阜为孔子写下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尾联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孔子不求生前得到大家的认同,只希望在自己死后,儒学能够得到弘扬,王道能够被人主推行,而今梦想成真,也算是对孔子辗转一生的弥补吧。诗人举目仰望,孔子的塑像正端坐在殿堂前的两楹之间,受人祭拜。

这首诗追述了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孔子令人悲叹的命运。为实现“郁郁乎文哉”的理想社会,孔子一生碌碌奔波,结果却无处安身,甚至被困陈蔡,险些丧命。但孔子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道德信仰。纵使明知凤图难出,王道难行,明知自己必将如麒麟般惨遭捕杀,也要坚守道德的崇高,只为将来自己的仁义思想能够大行于天下,为苍生谋福,也就在所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