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關於理想主義》

《有一說一:關於理想主義》

——劉長鋒

大多從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理想主義傾向。原因有二:極少數純粹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純粹的,他活在童話和理想中(不用我舉例子)。第二種是,假裝活在理想中。為什麼說是假裝活在理想中?因為他要作出一副“文化人”的樣子,但是沒辦法,他活在現實中更看重現實。現實的名與利才是他最看重的。而所謂理想的樣子,是為了現實的名與利作工具的(也不用我舉例子)。

《有一說一:關於理想主義》


政治上也有理想主義者,但大致與從事文字工作的人沒有太大區別。一萬個人裡面,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其實是並無所謂理想的,如果非要說有,也不過是把所謂的理想當成了名與利的工具而已。

普通人裡面,(這裡所謂的普通人,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指沒有刻意去追求文學或者政治上完美的一類人而已,其實也是生活中的大多數,只是生活的正常參與者與見證者)其實,理想主義現象更為嚴重。人們追求絕對的公平、公正,希冀所有的公開透明。任何人的美好希望,都不應該被撲滅。但是很顯然,這並不現實,而且是有違自然規律的。自然本就如此,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有苦有甜……,哪一個都是正常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一說一:關於理想主義》


我們把視野收窄,迴歸到政治本身。政治本身就是策略和權衡,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同時,也正如萬物一樣,沒有絕對的。而作為權衡與策略,其本身就是具有利弊得失的考量。(當然了,政治本身利我與利他也是客觀的,這裡不論)無論任何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都有其結成的自然必然。也同樣,在具體運作中,都有不同的模式思路與方法。管一個人吃飯、管一百個人吃飯和管一千一萬個人吃飯,方法都是不同;服務一個人與服務一百個人、一千一萬個人也不同。這也是權衡的一個考慮因素。

《有一說一:關於理想主義》


因為上述的權衡,個體與集體之間就存在不同的思慮。政治所考慮的取捨與個體所思考的取捨是不同的(即便隨意兩個個體,所思所慮也絕不相同)。但問題的根本與現實是,個體的希冀總是渴望與政治的考慮相一致。所以,這是最現實也最客觀的存在。無論哪種社會組織形式,或者具體點講無論哪種政制、政體,在本質上並無多大不同,他們所考慮都是一致的,面臨的問題都是一致的。政治的取捨與個體的取捨是不同的,所以,政治常常為了取捨也會保有一些不可廣為人知的秘密,他並不是也不會開誠佈公地面對每一個個體。

《有一說一:關於理想主義》


但是恰恰相反,人們都不希望被隱瞞。這,其實也就是“普通人”的理想主義。但是無論如何,理想主義,之所以為理想主義,就在於與現實之間的碰撞與不理解。這是客觀的也是現實的,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說這世上有什麼“普世”但東西,這,恰恰正是,而不是其他。

2020.04.16晚於三一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