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初心點亮扶貧路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編者按:選派優秀幹部到農村貧困地區擔任“第一書記”,是實現精準扶貧、推動廣大農村貧困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掉隊的有效舉措。“第一”是組織給予的重任,是群眾寄予的厚望,是在貧困村任何急、難、險、重的工作面前,責無旁貸的第一人。

肩負使命,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是戰在一線的第一守護人。脫貧攻堅戰中,他們是確保如期制勝的第一責任人。不同戰場,轉換身份,不變的,是始終衝鋒最前。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媒體報道中收集了部分第一書記的先進事蹟,看年年歲歲,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第一書記們用腳步丈量脫貧大道,用初心守護萬家回春。

“牧草試驗田”試出脫貧新願景

陽春時節,河北省唐縣西北部偏遠山區南山村的牧草試驗田裡,一派繁忙景象。甄蘭勇經常到這塊試驗田裡轉一趟,他曾是南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通過養殖山羊,有了收入來源,甄蘭勇逐步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一些鄉親雖通過養羊脫貧,但隱憂依然存在。

唐縣供電公司駐南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駐村第一書記婁文彪發現,甄蘭勇等10戶貧困群眾養殖了340多頭山羊,但養殖模式都是放養,牧草以山草為主,對山坡植被有破壞作用。山區野生植被繁雜,山羊也容易誤食有問題山草而發病。冬春季節山上植被幹枯,牧草“季節性短缺”,山羊養殖效益易受影響。

婁文彪從縣裡請來幾位經驗豐富的畜牧技術人員進行“會診”。通過實地勘查和研判,駐村扶貧工作隊和南山村“兩委”決定,探索搞一塊牧草試驗田,爭取保障山羊優質飼料來源。

2018年以來,南山村牧草試驗田面積逐步擴大,墨西哥玉米、蘇丹草、巨菌草等牧草品種陸續試驗種植,婁文彪和山羊養殖戶經常查看牧草長勢。然而,受氣候、水質、土壤等因素影響,蘇丹草、巨菌草等品種並不適合在南山村成規模種植。

挫折面前,一些群眾勸說婁文彪放棄,但他依然滿腔熱情撲在試驗田上。“南山村位於太行山區,從環保角度考慮,山羊養殖產業要長遠健康發展,就要解決牧草問題。”婁文彪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試驗中,婁文彪和鄉親們發現,紫花苜蓿長勢喜人,1畝地每年可產新鮮牧草2000到5000斤,適合在南山村種植。這種多年生牧草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粗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莖葉柔嫩,山羊喜食。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並未動搖婁文彪和南山村人鞏固脫貧成果的信心。從農曆正月初二開始,婁文彪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近日,他採購了數十斤紫花苜蓿草籽,大家一起播種,並期待能有好收成。

讓貧困村換了新顏

海形村地處邊遠山區,長期以來,村裡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一,年輕村民基本外出務工,剩下村民種田基本上靠天吃飯。

經過全面的走訪調研,江西省彭澤縣海形村第一書記劉金華對海形村的脫貧之路有了比較成熟的思路:山區適合發展黑木耳等食用菌種植產業,乾貨不易黴爛方便貯存,這樣就解決了交通不便帶來的制約。隨後,劉金華引進種植大戶,投資100餘萬元創建了海形村食用菌種植基地,當年就實現5戶17人脫貧。

首戰告捷,新的困難又擺在面前。貧困戶大多數不懂種植技術,更缺少資金,無法全部參與木耳種植產業,只能通過基地務工實現就業。如何抓住黑木耳這個產業“牛鼻子”,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並持續改善生活?劉金華與村“兩委”幹部流轉30畝土地集中打造了“海形食用菌種植產業扶貧基地”,實行“黨支部 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發展模式,不斷激發全村產業的發展活力。

而後,劉金華與村“兩委”幹部又從市縣財政、農業等部門爭取到了建設標準化無菌生產車間的資金,建成了無菌生產車間,作為村集體資產有償提供種植大戶使用。種植大戶每年提供接種成活率90%的菌棒給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種植,年終按照“戶一股、人均一股”的分紅模式進行產業分紅。

2019年,劉金華又與市九江農科院等農業部門對接,利用冬閒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種植了大球蓋菇等食用菌,讓致富帶頭人充分掌握種植技術,進而全面推廣。而今,海形村舊貌換新顏。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讓這個豐收季節蒙上了一層陰霾,但貧困戶的脫貧之路仍然暢通。

調整產業結構 切實拓寬貧困戶收入來源

2018年,貴州省人民醫院門診部副主任李曉東主動申請去地處烏蒙山深處的貧困山村,當起畢節市威寧縣板底鄉新華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這裡海拔高、山多地少,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廣種薄收。

駐村的前3個月,李曉東與1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促膝交談,發現村民“等靠要”、容易放棄的思想普遍存在,解決不了村民腦子裡的問題,脫貧難。

扶貧先扶志。李曉東從村兩委班子擔責履職入手,嚴格執行黨支部“三會一課”和考核制度,建立長效機制。通過召開黨員會、村委會、村民大會等,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為大家答疑解惑,使群眾認識到“扶貧是相互共贏,要扶的是自己的志”。他還總結出調研問題、對比方法、統籌推進、培訓檢查等工作法,教授給全村黨員幹部,村“兩委”作風明顯改善。

土地貧瘠,再種低效農作物,脫貧就是句空話。“只有調整結構,改掉玉米種植。”李曉東與黨員幹部和村民研討推進種植核桃、板栗、花椒等,算長遠賬、實效賬,推動全村迅速種植核桃、板栗、花椒1000多畝,同時,幫助村裡共同辦起養雞場、養牛場,貧困戶既有務工收入又有分紅,拓寬了貧困村民的收入來源。

疫情發生後,李曉東在朋友圈發出倡議徵集防疫用品,朋友們看到他發佈的求購信息後紛紛積極支持捐助。雖然患有臀部筋膜炎,他還是一瘸一拐地跑了多家藥店,最終通過各種方式湊到1000多個口罩和手套等防疫物資。

第一書記變身“電商客服” 解決滯銷難題

北京市密雲區西田各莊鎮的新王莊村有139戶302人,是全鎮唯一的低收入村。葉禮是區司法局派駐到村裡的“第一書記”,大年初二就停止假期返回崗位,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當中,與村兩委研究落實各項防控措施,排查摸底、設置卡口,加強村封閉管理,在村主要交通路口設立疫情檢測點,對外來人員和來往車輛詢問登記,充分發揮了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但是隨著天氣轉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另一件事情讓葉禮發愁了。通過產業幫扶,去年村裡栽種的“原味一號”西紅柿銷路不錯,種植村民的收入剛剛有了改善,可是疫情發生後,大量西紅柿滯銷。“西紅柿的收入來之不易,去年剛建立起穩定的銷售渠道,突然發生疫情滯銷了,使老百姓的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如果這道坎邁不過去,後面的工作更不好開展。”葉禮十分焦慮。

向鎮裡彙報、尋求農業農村局、農服中心的幫助,聯繫電商、朋友圈推廣……努力沒有白費,在各方幫助下,新王莊村先後銷售出800箱、4500斤的西紅柿。“有很多電商、散客來諮詢購買,村書記和村委們現在都是‘客服’,有時跟客戶聊到凌晨,農民辛辛苦苦種的西紅柿不會再滯銷了。”葉禮開心地說道。

確保貧困戶新茶不愁賣

22歲的李照興來自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新民村,這幾天,按照東西扶貧協作項目的對接安排,他到了浙江杭州,經過居家隔離,已在海康威視公司順利上崗工作。他說最要感謝的是駐村第一書記陶甄。不久前,在入戶宣講疫情防控時,陶甄瞭解到村裡幾個年輕人希望外出就業,就積極牽線搭橋,從介紹相關政策、企業情況,到行前購買車票機票,全程協助指導。

新民村全村58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4戶521人,目前還有11戶33人未脫貧。“越到這時候,越要啃下最難啃的骨頭。”陶甄建起任務清單,逐項列明,倒排工期。

新民村有古茶樹1000餘棵,怎樣讓優質茶葉產品賣得出去、賣出好價格?陶甄聯合當地普洱茶品牌,通過眾籌形式匯聚社會力量,助力消費扶貧。目前,新茶已上市,相關公司加大收購力度,確保貧困戶新茶不愁賣。

這幾天,隨著復工復產推進,新民村發展生態養殖業。牲畜養殖是村裡的重要產業,每年出欄3000餘頭,產值900餘萬元。浙江大學後勤集團每年向當地企業採購畜肉,打通“浙江大學—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合作模式,在市場價基礎上補貼農戶每公斤肉0.5元,讓養殖貧困戶得實惠。

第一書記拓銷路 農業生產穩收入

王紀超是河南省滑縣何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何莊村曾是國家級貧困村,怎樣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王紀超心裡的頭等大事。

何莊村貧困戶寧新梗種了4畝金銀花,因缺乏渠道,只能將大部分金銀花銷售給流動的藥材“販子”。在王紀超的引導下,寧新梗開始學著做深加工,購置包裝盒,印製標籤,提升產品檔次。在王紀超的大力推介下,短短几天,4000多元的金銀花茶銷往西安、鄭州、安陽等地,解決了寧新梗的燃眉之急。

貧困戶何雲景的妻子、兒子、兒媳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王紀超鼓勵他發展大棚種植,幫他分析市場行情,聯繫銷售渠道。何雲景在大棚裡先後種上了蒜苗、黃瓜、豆角等,一年能掙2萬多元,於2018年底順利脫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何雲景的3畝優質蒜苗滯銷。王紀超幫他在朋友圈打起了廣告,並號召志願者幫助何雲景包紮、推銷蒜苗。4000多斤蒜苗被“搶購”一空,何雲景順利入賬1萬多元。

在王紀超的帶領下,不少村民建起蔬菜大棚、搞起家禽養殖,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以培訓促就業 以就業助脫貧

重慶市秀山縣蘭橋鎮巨龍村的第一書記冉鑫於2019年3月被選派到蘭橋鎮擔任第一書記。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始終堅守在一線。

隨著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村裡的外出務工人員需要陸續返工。健康證明和“渝康碼”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必備之物,為了方便村民外出務工就業,冉鑫和村幹部堅持24小時為村民辦理健康證明。同時為了將“渝康碼”這一政策宣傳到位,冉鑫與村幹部們組成了流動服務隊,挨家挨戶上門送服務,“手把手”教村民怎樣申請線上健康證明。

為切實促進村民就業,增產增收,在流動服務過程中,冉鑫還積極瞭解村民就業需求,根據獲取的招工用工信息,有針對性的向大家推薦就業崗位。目前已經有5個村民有意向進入冉鑫推薦的企業工作。

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冉鑫積極帶領村民發展產業,實現收入增長。2019年,冉鑫帶領村支兩委和群眾,發展油茶1200畝、黃精50畝,幫助建卡貧困戶人均增收500元左右。為了讓村民更早的看到效益、實現收成。冉鑫積極引進大戶,發展百合360餘畝,村民通過出租土地和務工增收700餘元。

同時,新建養殖場,養殖土雞1萬餘隻,村民的收入也實現了增長。共帶動貧困戶52戶242人,實現全村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冉鑫還一直堅持扶志扶智助脫貧,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讓群眾擺脫“等靠要”的思想。為提高群眾就業創業能力,他積極聯繫培訓班,為巨龍村開展就業創業專題培訓,以提高群眾技能。

建立一個清單 提供一站式服務

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第一書記稅霞稅霞結合前期團結村疫情防控全覆蓋摸排情況,將返崗意願強烈的返鄉人員先行篩選出來,再通過電話、微信、QQ等“不見面”方式,及時收集務工地點、擬前往地點、計劃出行時間等詳細信息,建立出行人員動態清單。隨後,工作專班成員分片負責包乾區域,對全村各組逐戶進行政策宣傳,再次詳細摸排登記勞動力就業信息,同步指導健康申報證明在線系統填報流程,進一步完善出行人員動態清單,重點區分省內和省外務工、近期及遠期外出2大類別。對於貧困戶、低保戶等“四類”人員實行上門登記,確保摸底覆蓋無死角。

在摸排對接過程中,稅霞尤為關注崗位落實情況,根據企業安排合理確定出行時間,如果務工人員沒有接收到原企業復工通知,就指導其推遲外出時間,避免提前到達產生失業。

在返崗就業聯絡工作中,稅霞採取“一站式”服務模式,指導務工人員網上填寫提交健康申報證明申請單後,及時與鎮衛生院對接擬體檢人數,確保落地到人。同時,稅霞還積極引導疫情滯留務工人員轉為市內就業,根據縣人社局發佈本地企業招聘崗位匹配輸送,“一站式”服務解決就業問題。

抓產業促就業 確保脫貧不返貧

“很快我就可以再上崗了,心裡踏實多了。”重慶市潼南區柏梓鎮寶蓋村9社建卡貧困戶陳代根在本村就簽了用工意向協議。

春節後,寶蓋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又麟就開始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他一方面做好日常防疫工作;另一方面建立臺賬,詳細登記返村務工村民務工地點和存在的困難。

既然村民出去打工不方便,那能不能在村裡實現就業?有了這個想法,陳又麟隔三差五就給區農業農村委打電話,請專家對村裡的荒地進行土壤結構分析、尋找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最終確定種植花椒。

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務工的村民杜廷志在陳又麟的動員下,開始自主創業,準備在寶蓋村9社承包土地200畝種植花椒。200畝地的種植需要人手,陳又麟又幫助杜廷志與其他村民對接,簽訂務工意向協議,陳代根就是其中一名。

“疫情當前,勞動力迴流,說不定是本地發展產業的一個機會。”陳又麟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扶貧的中心工作。

重慶壹聖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的100餘畝土地裡青菜熟了,由於疫情影響,無法安排人員採摘,不及時採摘就爛在地裡白種了。陳又麟得知後,和稅務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起,幫助其辦理了復工申請手續,同時為其提供消毒水、一次性手套等防護物資,18名貧困戶被安排到種植基地務工。在做好防護的同時,基地裡的青菜全部及時採摘,投放市場,避免了經濟損失,也為疫情期間提供了蔬菜保障。

因地制宜 因戶施策 精準幫扶有實效

內蒙古開魯縣慶合村第一書記於慶雖然駐村工作時間不長,但他通過入戶走訪等方式,很快熟悉了全村各戶特別是每個脫貧戶的情況,經綜合分析考量,決定因戶施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

耿淑麗是脫貧戶,在扶貧政策幫助下,家裡已經開始做起了庭院養羊。於慶在入戶調研時發現,耿淑麗家的庭院養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養殖技術不成熟,二是缺乏發展資金,如果不及時解決問題,不僅前期幫扶工作前功盡棄,還存在返貧的可能性,必須“扶上馬再送一程”。他邀請縣裡的科技人員來到耿淑麗家,就防疫、驅蟲、接羔保育等問題面對面培訓、手把手指導,併為她落實了5萬元金融扶貧貸款擴大養殖規模,為耿淑麗一家人鼓足了幹勁。

春節臨近,在萬家期盼團圓的時刻,一場無情的大火讓低保戶劉翠文的家毀於一旦。“有工作隊、有村兩委在,一定幫你們解決困難。”及時趕到的於慶給劉翠文吃下寬心丸。他積極協調民政、紅十字會和住建等部門,爭取到臨時救助金6880元、危房改造資金23252元,避免劉翠文因災致貧。

於慶還結合村裡實際,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理清了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思路,落實了80畝集體土地的紅幹椒種植,村部旁閒置空地養殖種兔,村裡衛生室閒置房開網店賣特產以及村廣場出租等發展規劃。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正在村裡制定振興計劃的於慶迅速轉變了角色。“脫貧攻堅戰是一場戰鬥,疫情防控更是一場硬仗,作為共產黨員,責無旁貸!” 檢測卡口於慶始終衝鋒在前。

東來高速路口,是開魯縣唯一一個高速出入口,是全縣疫情防控外防輸入的重要卡點。正月初三返崗後,於慶成為高速檢測卡口臨時黨支部負責人,面對平均日通行400多輛車流,於慶始終堅持在崗。他說:“作為黨員,無論幹啥都要把責任扛在肩上!”

“不讓一個人掉隊!”

拖落村地處集中連片貧困的烏蒙山腹地,邊靜2018年2月到拖落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派駐期滿,今年因為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保持派駐隊伍穩定,過完年邊靜又回到村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3名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們一道起早貪黑,在拖落村設起“卡點”,落實防控措施。抓住各地復工復產機會,動員村民外出務工,村裡1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基本都出去了。

邊靜觀察,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裡,見效最快的是外出務工,一年能賺好幾萬;中期要靠扶貧產業;而最長遠也是最根本的,是抓好村民素質和鄉村教育。審計廳掛鉤以來,拖落村硬件變化天翻地覆:進村通組的道路硬化了,主路還裝了路燈;156平方米的衛生室拔地而起,頭疼腦熱小病不出村;新建的學校佔地22畝,設施條件全鎮一流,120個孩子寄宿住校,離家遠的學生也有熱騰騰的午飯吃了。而發展產業,村裡主要靠“雙椒致富”——辣椒正改良新品種,花椒產業從無到有。也是去年,邊靜他們幫著聯繫拉來20多萬棵花椒種苗,免費發給群眾種到陡坡地上。邊靜說:“這5000畝花椒3年掛果5年進入豐產期,村民能持續受益。”

下一步,邊靜介紹,主要是脫貧攻堅查缺補漏,並利用好滬滇對口幫扶項目,把村民活動場所的廁所廚房修好,把村裡的大喇叭利用起來,播放脫貧致富、鄉風文明的節目。邊靜笑言,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我們不收兵,“不讓一個人掉隊!”

“做老百姓的工作,靠的是心貼心”

“沒想到楊書記在這個特殊時期還上門給我出主意,我心裡別提多暖了。”固原市西吉縣沙溝鄉陽莊村村民馬成喜笑顏開。

可就在前幾天,馬成還是滿臉愁容。一家5口人,整天圍著5畝玉米地和3頭牛打轉,本來年收入2萬塊錢日子也算過得去,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交易市場關門了,牛也沒有了銷路,馬成有點擔心再過回“苦日子”。

正當馬成乾著急的時候,西吉縣沙溝鄉陽莊村第一書記楊文智和村幹部入戶排查發展短板,主動上門和他謀發展。“村裡要招一批人去福建務工。你讓大兒子和兒媳婦出去闖闖。家裡的牛和地,你老兩口管就行了嘛!”楊文智說,“去福建務工,咱政府可是有補貼的。幹滿6個月就能拿到18000元補助,還包吃住。除此之外,每個月還能拿到四五千塊錢的工資。光這些,你算算,一個人半年下來能拿到多少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村勞務輸出工作的影響,陽莊村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精準施策,動態實時掌握春節返鄉人員務工需求和就業意願,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主動跟進對接相關部門和企業,變疫情之“危”為勞務輸出之“機”。截至目前,該村相繼組織兩批共36名勞動力赴福建、浙江等地的企業務工,有效地解決了疫情期間勞動力轉移就業難題,為實現建檔立卡戶就業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未攻克戰場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西吉縣是寧夏最後一個脫貧摘帽的縣區,也是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做老百姓的工作,說難也不難,靠的就是心貼心。”對於扶貧,楊文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對於貧困地區的扶貧,關鍵還是在幫扶方式。真正要讓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只有精神面貌改造、基礎設施改善、項目扶持三措並舉,才能真正讓貧困地區走上自我良性循環發展。”

(綜合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