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起王翦同稱秦國三大名將的司馬錯,為何一直名聲不顯?

葉丶唸


因為司馬遷沒有給他列傳。

司馬錯的大部分事蹟出現在《張儀列傳》中,他和張儀的那段辯論非常精彩。他對秦國有三大功績,一是滅蜀,三是攻河內,三是攻楚。

張儀是個純粹的辯士,最擅長做PPT騙融資,空手套白狼,創造原本不存在的市場,所謂“合縱”“連橫”根本沒有存在必要。有了“合縱”,才有“連橫”的市場;有“連橫”的存在,合縱才能存活下去。這是張儀和蘇秦自導自演的一場大戲。

對於是否滅蜀,張儀是存在私心的。秦國強大了,就沒有了“連橫”的必要,所以他一個勁攛掇秦王向東用兵,結果被司馬錯狠狠打臉。

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蜀地對於秦國的意義就不必多說了。首先是地盤擴大了一倍有餘;其次是獲得了能與關中比肩的產糧基地;再次是佔據了長江上游,對楚國形成碾壓之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強秦之勢”。後來的劉邦走的也是這條路子,諸葛亮的設想也是如此,可惜遲遲未能打進關中。

攻河內

與白起打下了魏國六十一座城池;二攻河內,迫使魏國獻出安邑。

安邑是什麼地方,今天的運城鹽湖區,盛產食鹽,曾經魏國的都城。

鹽是什麼?鹽是生產力,是貨幣,是國家用於徵收民稅最好的媒介。掌握了鹽,就等於掌握了天下萬民。

這麼重要的地方,是司馬錯打下來的。

戰國時代,產鹽的地方有三個,一個是齊國,一個是安邑,再有一個是巴州。

天下三大產鹽地秦得其二,都是司馬錯打下來的。

六十一座城池加起來都比不上一個安邑。

再說說攻楚。

司馬錯從蜀攻楚,按一般人的思路是打造戰船,沿長江而下進攻荊州,或沿長江南岸進軍。這條路好走卻難打,楚人只需在宜昌堵住口子即可,起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可參考三國時的夷陵之戰。

司馬錯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從蜀地走黔中進攻湘西。這條路是後來紅軍走過的,只不過方向正好相反。路有多難走不必說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到現在還沒發展起來,何況還是兩千多年前的戰國,那可是真正的荒蠻煙瘴之地。

感受一下黔中的大山。

古代軍隊不比現在的人民子弟兵,靠著堅定的信仰吃草根樹皮也能保持戰鬥力,在古代糧食就是生命線,斷糧一天軍隊就要譁變。把幾萬人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是個技術活,一天走多少,多會兒走多會兒停,在哪裡宿營,在哪裡補給,怎樣保證士兵不掉隊,疫病爆發了怎麼辦,士氣低落怎麼辦,這些都是主將要考慮的問題。

拿破崙說過“戰爭就是行軍”擅長行軍的,一定擅長打仗。紅軍第1師第1團一晝夜行軍110公里搶佔安順場,38軍113師14小時急進70多公里搶佔三所裡,指揮這種部隊的人,能是草包嗎?司馬錯就是這樣的將領,他不但帶著軍隊走了出來,還打了一場漂亮仗。楚人完全沒有想到秦人會從這裡出來,他們的主力全在漢水一帶佈防,後背完全暴露在司馬錯劍下,嚇得楚人獻出了上庸和江漢平原。

此戰後司馬錯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可能是突然病故了,否則秦王不可能在這種局勢下接受楚國的求和,又退還了司馬錯攻下的黔中。

我們總結一下他的戰果:滅蜀,為秦國拓地一倍有餘;攻魏,奪城六十一座,魏國獻安邑求和;攻楚,奪黔中,楚獻上庸與江漢求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太史公沒有為這位不世出的名將列傳,導致名氣還不如耍嘴皮子的張儀。張儀有什麼功績?詐楚就是他的高光點了,但是沒能為秦國爭取來實際的利益,還使秦失信於天下,楚人無不怨秦。後來楚人復國,打的正是楚懷王旗號。


春秋史館


戰國四大名將中,秦趙兩國各佔其二!秦有白起、王翦;趙有廉頗、李牧。但秦國從崛起到統一,靠得遠遠不止白起和王翦兩位將軍的征伐,戰略目光長遠的司馬錯,功勳同樣卓著!



司馬錯主要活躍在秦惠文王執政期間。秦惠文王九年,巴蜀兩國發生戰爭,戰事膠著之下,兩國皆遣使來秦國求援。因為這事,司馬錯和時任相國的縱橫家張儀發生了爭執:張儀主張攻韓,藉機大舉東出,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錯則劍走偏鋒,認為巴蜀兩地乃天府之國,攻佔巴蜀不僅對於拓土強國大有裨益,而且還能為日後攻楚開闢一條新的道路!而攻打韓國東出,則會引起山東列國群毆!



秦惠文王最終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因為巴蜀兩國富庶,物產豐饒,卻地理偏僻,不惹眼。吞併巴蜀,不僅能為秦國拓展出一個兵源、物資輸出地,還不留惡名——當時秦國並非一家獨大,齊國國力亦如日中天。

於是,秦惠文王命司馬錯為將,率軍在葭萌關一戰擊潰蜀軍,繼而攻佔了蜀、巴、苴三國,再浮江攻楚,楚國喪師辱國,大片領土易主秦國。秦國自此居高臨下,依仗佔據長江上游的優勢,加快了兼併楚國的進程。



此外,司馬錯還參與了攻取魏國河內的戰爭,奪取魏國61城,並迫使魏國將舊都安邑割讓給秦。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司馬錯一生雖戰功卓著,卻一直沒有機會指揮戰役級別的大戰。而且,他的對手貌似都很平庸,沒有白起和王翦的對手那麼出名。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短壽,秦昭襄王繼位為君,白起等年輕將領受到重用。而司馬錯此時年事漸高,只好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


布書公子


1:基本上參與指揮的只有戰鬥,沒有戰役級別的項目。用現在話講,重要核心項目多數沒參與,分量當然就輕了許多。

2:喬丹之所以是公認的籃球第一人,是因為他和你絕的時代,有太多的五十大對手,每一個都赫赫有名,頭鐵的厲害。擊敗,交手的對手在什麼層次,你就在什麼樣的層次。這幾乎是許多人的共識。那麼司馬錯沒有太強勁的對手,名聲自然不白起那麼響亮。

3:衡量一個名將的至高標準之一,對外拓土開疆。最好是能夠有滅國之戰。司馬錯同樣沒有。每個時代,被記住的往往是第一。所以司馬錯名聲不如白起王翦也屬正常


俗話曰


首先回答提問,司馬錯名聲不顯有可能有兩點:一是因為他主持的幾次大戰規模都不算大,沒有大規模的人頭殺傷戰功,早知道秦過一向是以人頭算戰功的,司馬錯平蜀川納蜀地雖功在社稷,但是真正的人頭軍功卻並不顯著,這是軍功評定存在的缺陷;

二是因為司馬錯沒有遇到真正有分量的對手,白起的對手都很強大,之前的不必說,到了與趙國對決的巔峰之戰,對手老將廉頗早已是天下公認的名將,就算是那個所謂紙上談兵的趙括,如果碰上的不是白起的話,那中國的歷史真的有可能被改寫!

王翦主持的是滅國之戰,聲勢浩大軍功卓絕,而且還有後期楚國項燕這等名將為對手,想不顯聲名都難!

平心而論,司馬錯更像是秦國發展道路上的基石,蜀川的富庶給秦國大大地增強了國力,他的功勞在某種意義上不比白起王翦低哦!

附圖,祝大家新年快樂!!



鷓鴣仔6


司馬錯,同樣戰功顯赫!在張儀的反對下堅持進川滅蜀,不僅僅是為大秦開拓了近一倍的疆土,更重要的是天府之國的納入,使秦國再無後顧之憂,物產極為豐富,在白起的長平之戰中,說沒有川蜀的糧草供應,恐怕贏不了!

不是司馬錯名聲不顯赫,而是前有商鞅,後有白起王翦父子,而同期又有張儀,他們的事蹟或許讓人更能夠大寫特寫。

司馬錯的事蹟只是沒人能挖掘,比如宣太后,太后之祖,如果沒人寫一樣大家不熟!

所以關鍵在於有沒有人宣傳!或者你有沒有關注那一時期。再問一句:秦始皇滅國大戰中你知道是哪位將軍開啟滅國先河?滅的哪國嗎?

王翦父子滅了幾國?蒙恬是如何死的?

力排張儀,堅持滅蜀,這種遠見,非一般將軍可為!就光這一點,就得萬古流傳!



諸葛小莫


客觀地說,司馬錯的功績可與白起王剪相比。滅蜀確實為秦國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但戰績與白起王剪有差距,這可能是他名聲不彰的原因。畢竟白起有坑殺趙軍四十萬的戰績,王剪有大敗項燕六十萬軍隊的戰績,司馬錯的戰績相形之下顯得讓人不那麼深刻。


中國上古王年研究組


司馬錯是奠定基礎的秦之名將,滅蜀國,逼楚國,為秦以後大殺四方做出了巨大貢獻!


心鑫心


名氣被張儀的舌頭蓋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