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永遠活著——感恩中國近現代科學家


詩人臧克家曾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世間許多東西都經不住時間洪流的沖刷和歷史風沙的掩埋。唯有精神和意志,得以一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飛躍離不開傑出先輩歷險如夷,視死如歸的艱難探索,也不開新青年弘揚科學精神,銳意進取的使命擔當。中國在近現代面臨著無數的磨難與挑戰,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這一過程中,我們始終能看到一群奮鬥在科學一線,堅毅執著的的身影。浮雲如權勢名利、閒適梁園,他們胸懷祖國,敢為人先,甚至以身殉科學。回顧中國近現代科學家的生平事蹟和科學精神,我們定是受益匪淺!

開天闢地,奠基天文地理

“科學家應該不盲從,不附和,一切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逆境,則不屈不撓,不畏強禦,只問是非,不計利害。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竺可楨先生在其《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中如是說道。從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竺可楨先生推崇始終如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他一生也在不斷踐行這樣的精神。竺可楨先生於1919年獲得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後,回到祖國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職,教授氣象學、地質學等課程,培養了我國第一代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他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堅持科學救國,不畏強權,追尋真理,堅持開展教學科研活動。作為老師,作為校長,他曾向學生指出:要堅持求是精神,就必須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而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他言傳身教,以行動作出榜樣,不論風吹雨打,始終親臨科研一線獲得一手材料。他晚年發表的關於物候學和氣候變遷的論著,都是他經歷半個世紀不斷積累、不斷思索的結果。

他們永遠活著——感恩中國近現代科學家

厚積薄發,心繫軌道交通

“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對詹天佑先生的瞭解始於小學學習的一篇課文——《詹天佑》,正如他登臨長城發出的浩嘆一樣,詹天佑先生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鐵路工程事業,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留學回國後,在1905年主張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在修建過程中,詹天佑先生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幾經周折,原計劃六年完成的工程提前兩年完工。“不讓歐美以先驅, 豈僅偕扶桑而並騎”,詹天佑先生憑藉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風骨一雪國恥。作為川人,我們對詹天佑先生主張修建的川漢鐵路(後為宜萬鐵路)有著深厚的情懷。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該鐵路的修建成為川東北出川的一條要道,雖然最後因時局和技術的限制失敗了,但詹天佑先生走出了這重要的一步,使百年之後中國工程師能沿著他的腳步繼續前行,完成歷史使命!

他們永遠活著——感恩中國近現代科學家

從無到有,追夢航空航天

“我回國不是為了地位和金錢,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貢獻給祖國的建設。因此,我願意在基層做一些具體工作,為我國運載火箭和衛星上天貢獻一份力量。”這是姚桐斌先生初到國防五院時做出的承諾。關於姚桐斌先生,我們暑期專門前往北京,在他生前工作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某研究所和北京航天控制中心進行了深入調研。姚桐斌先生雖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但在1941年高中畢業後便考入了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為西南交通大學)。作為我校傑出校友,無論是他許身國威壯山河的生平事蹟還是一心投身於科學事業的精神都值得我們緬懷與傳承。1958年,姚桐斌先生懷著獻身祖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滿腔熱情留學回國。當時中國工業材料發展及其落後,姚桐斌先生面臨著一窮二白的境地,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他擔任703所(中國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所長,帶領同志前後開展了500多個研究課題,幾乎每一個課題都填補了我國的空白!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凝聚著這位所長重要的、奠基性的貢獻!而這位嚴謹務實、剛正不阿的專家和學者也用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他們永遠活著——感恩中國近現代科學家

不論是在氣象領域、鐵路領域還是航空領域,每一塊科研陣地都有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的人生軌跡是如此的相似,一生都奉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他們的精神內涵亦亙古不變,那便是中國科學家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我們能從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感悟中國科學熱愛祖國、精研學術、發奮圖強的崇高精神,也要踏踏實實地去學習中國科學家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無私奉獻的偉大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