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生活三連: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每當提起昆明,“慵懶”,“休閒”,“慢生活”大概是從來不會被忽略的關鍵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裡有著一套與大都市完全不同的作息和生活方式。上午十點以後商圈才會漸漸開始有人,城市裡跳廣場舞、喝茶、舞劍、散步、遛狗的人永遠都比提著公文包、西裝革履的人要多。

這裡的生活,似乎始終堅挺的立於“時代精神”的背面,從來不快,不浮躁,不需要焦慮,不需要崇尚“效率至上”,更不需要24小時與現實壓迫的窘境共存。

但作為一個在昆明生活了20幾年的老昆明人,我漸漸發覺,昆明變了。曾經有太多的人在叫囂著北上廣打拼難,壓力太大。難道在昆明就容易,壓力就小嗎?

凌晨的昆明,仍有不少寫字樓的辦公室燈光把黑夜點亮。買房,工作,打拼,紮根......每個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大概都嘗試過永無下班時間的滋味。

沒有人能阻擋城市向前發展的進程速度,更沒有人會停下為美好生活奮鬥的步伐。

昆明越來越像北上廣了,專屬於昆明的慢生活“結界”,正在被打破。

昆明生活三連: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01 打雜,職場新人的必修課

我有個小表妹叫青青,剛畢業不到一年。去年年底,她進入一個單位全職上班,成為了市場部的一名員工。

懷揣著對職場生活的幻想和期待,才開始上班的那段時間,她天天在親友群發照片,曬單位培訓的場景,辦公室高大上的擺設,看起來對新單位十分滿意。

可沒過多久,她就私信我大發牢騷,嚷嚷著想離職:“我讀四年大學,專業成績那麼好,難道到公司上班就是為了端茶倒水訂盒飯嗎?”

仔細一問,她是部門當時唯一入職的新員工。平時有客戶來訪,給客人端茶倒水的活都交給她去做;部門開會中午沒法出去吃飯,也是讓她預訂盒飯;簽收快遞,打印複印那是常事,有時要給客戶送點小禮品,還讓她去找貨下單。

市場部的工作不應該是和客戶談判,出去洽談推廣,給公司創造價值嗎?憑什麼讓我做這些與工作無關的事?青青無數次的在心裡問自己。

每次交工作月報,都是青青最尷尬的時候。別人可以把工作內容寫的滿滿當當,而她除去端茶送水這些雜事,實際真正與市場部工作相關的內容少得可憐。

青青最受不了的,還有使喚她的領導和老同事常常稱呼她為“那個誰”。

“我有名有姓,我是市場部的青青”,明明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卻硬生生活成了打雜工的樣子。


昆明生活三連: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02 下班,是我的一場美夢

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丟出一句“像你這樣的人,應該沒什麼壓力吧”。

我慌了。

我的家在昆明,在新媒體行業摸爬滾打好多年,搭建起了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景象是不錯。不過壓力,總是藏在別人看不見的、暗潮洶湧的地方。

比如昨日凌晨1點鐘,我還接到領導打來了的電話,“這個稿子明早上班要定稿,趕緊起來寫。”指令簡單,冷漠,且無比理所當然。

是的,無比理所當然。因為這樣的事,發生的幾率太大了,習慣成自然。

我一邊在心裡罵罵咧咧,為什麼下班時間了都不能自由。一邊又小心翼翼的打開電腦,計算著距離定稿時間還剩多久。泡上一杯咖啡,宛若一個不配擁有感情的寫稿機器,碼字,碼字,再碼字。

說好聽點,真是個工作認真負責的榜樣標兵;說難聽點,人慫被人欺,稀裡糊塗被剝削。明明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踐踏的體無完膚,還無力迴天。唯有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吧,晚上不管幾點,領導一個電話就得起床加班。週末不管你有什麼安排,釘釘上一條加急處理,馳騁在高速都得踩一腳剎車,找個服務區或是靠邊停下。臉上笑嘻嘻,其實心裡早就想罵人。

想過辭職嗎?說實話,無數次。但是敢嗎?不敢。

想想自己辛苦努力搭建起來的成果,想想房貸,車貸,想想千萬種周遭需要用錢的地方。還高談要拎得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上班時認真上班,下班時放肆玩耍?

對不起,不配。

昆明生活三連: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03 摘下面具,我是誰?

昆明春天的風真不是一般的大。

只需要1秒,百米之外馳疾而來的狂風就可以瞬間把你吹到喪失思考能力。偶爾毫無預兆的斷崖式降溫,把那些不服老、風雨無阻露腳踝的人們,冷得措手不及。

露腳踝,彷彿是對“年輕”一詞的最後掙扎。很多人明明不年輕了,但好像只要堅持露腳踝,就可以“裝”得年輕一點。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了很多事業有成的人。有次在和某金融公司的負責人陳總聊天的時候,他和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事。

陳總喜歡踢球,平時經常約客戶一起組隊踢球。他原本還有健身的習慣,只是最近太忙,把身材管理的時間都貢獻了出去,油肚日漸凸起,揮之不去。

上週末踢球,陳總換上球衣,吸著肚子跑了全場,“不能讓客戶看出我胖了,自制力不強的事不能暴露”,說這句話的時候,陳總笑哈哈的,但我卻只覺得他辛苦。

陳總的交際圈很廣,微信好友人數到達上限。誰能想到,現在發佈內容全是工作相關,再三確認分組裡是否屏蔽親朋好友、而沒有漏掉任何一個重要客戶的他,也曾有把微信單純當成私人領地,分享生活喜怒哀樂的時候。

誰能想到,一年365天,有300天都需要在外應酬的他,在酒桌上陪吃,陪喝,陪笑,陪聊,無論客戶說什麼都要應和點頭。而那個真正的自己,那個連油肚都不敢暴露的自己,只有在深夜回家站在鏡子前的時候,才逐漸清晰。

王小波說,人都是為了要表演,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我很贊同。

普通人為了生活拼命表演,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又何嘗不是。

仔細想想,“真我”這個詞,在你的人生中,生命力還有多頑強?

昆明生活三連: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04 “巨嬰”的誕生,不是意外

每年春節放假,我總是感覺比平時上班更累。父母不滿意我的工作,據理力爭的要讓我換。他們也不滿意我的對象,揚言叫我早點甩掉,說他們早就替我安排好了。

還有我的舅媽,每天早上下午的固定動作都是打開手機。安安靜靜的盯著屏幕,一旦發現監控畫面中的孩子沒有認真上網課做作業,開始貪玩了,她立馬一個電話就打過去,說教一番。

父母的“支配”,孩子似乎必須順從。家庭成員間的界限感薄如蟬翼,我卻無力吐槽。

“我把孩子生下來,孩子就是我的,”我們父母的這句宣告,沒有人會質疑。不僅斬釘截鐵,而且侵略性極強。

正因為覺得孩子是我的,從屬關係隨之而生。父母覺得你應該去上補習班,你就應該去上補習班,不管你願不願意。你不給父母看你的日記,他們也可以趁你不在的時候偷偷去看,沒有半點不合適。即使父母因為你不聽話暴打了你一頓,好像也是天經地義,誰都無權干涉。

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界限,應該用引導劃分,而非主導。“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多,你得聽我的。”這樣的話,恐怕你我都聽過無數遍,聽到耳朵起繭。但是,身為父母,應該始終守好“引導”的界限。

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家庭關係中,親子界限嚴重失衡。父母主導的多了,被保護過度的孩子變成了“巨嬰”。父母站在上帝視角,時常入侵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和權利,理所當然的把觸角能伸多長就伸多長,

工作、結婚、生孩子、買房子,未來孩子入學......他們恨不得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有事情全部包辦。

昆明生活三連:沉默,隱忍,任人宰割

其實,仔細想想,人生在世不過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很多人大概都自以為可以一直奉行這句話,成為一個界限分明的人。工作上,生活中,為人領導,為人下屬,為人父母,為人子女,不管什麼角色,都始終清楚自己的定位,守好自己的界限和分寸。

後面明白,一切,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

界限可貴,但守好界限,真的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