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生活三连: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每当提起昆明,“慵懒”,“休闲”,“慢生活”大概是从来不会被忽略的关键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里有着一套与大都市完全不同的作息和生活方式。上午十点以后商圈才会渐渐开始有人,城市里跳广场舞、喝茶、舞剑、散步、遛狗的人永远都比提着公文包、西装革履的人要多。

这里的生活,似乎始终坚挺的立于“时代精神”的背面,从来不快,不浮躁,不需要焦虑,不需要崇尚“效率至上”,更不需要24小时与现实压迫的窘境共存。

但作为一个在昆明生活了20几年的老昆明人,我渐渐发觉,昆明变了。曾经有太多的人在叫嚣着北上广打拼难,压力太大。难道在昆明就容易,压力就小吗?

凌晨的昆明,仍有不少写字楼的办公室灯光把黑夜点亮。买房,工作,打拼,扎根......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大概都尝试过永无下班时间的滋味。

没有人能阻挡城市向前发展的进程速度,更没有人会停下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步伐。

昆明越来越像北上广了,专属于昆明的慢生活“结界”,正在被打破。

昆明生活三连: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01 打杂,职场新人的必修课

我有个小表妹叫青青,刚毕业不到一年。去年年底,她进入一个单位全职上班,成为了市场部的一名员工。

怀揣着对职场生活的幻想和期待,才开始上班的那段时间,她天天在亲友群发照片,晒单位培训的场景,办公室高大上的摆设,看起来对新单位十分满意。

可没过多久,她就私信我大发牢骚,嚷嚷着想离职:“我读四年大学,专业成绩那么好,难道到公司上班就是为了端茶倒水订盒饭吗?”

仔细一问,她是部门当时唯一入职的新员工。平时有客户来访,给客人端茶倒水的活都交给她去做;部门开会中午没法出去吃饭,也是让她预订盒饭;签收快递,打印复印那是常事,有时要给客户送点小礼品,还让她去找货下单。

市场部的工作不应该是和客户谈判,出去洽谈推广,给公司创造价值吗?凭什么让我做这些与工作无关的事?青青无数次的在心里问自己。

每次交工作月报,都是青青最尴尬的时候。别人可以把工作内容写的满满当当,而她除去端茶送水这些杂事,实际真正与市场部工作相关的内容少得可怜。

青青最受不了的,还有使唤她的领导和老同事常常称呼她为“那个谁”。

“我有名有姓,我是市场部的青青”,明明拥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却硬生生活成了打杂工的样子。


昆明生活三连: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02 下班,是我的一场美梦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丢出一句“像你这样的人,应该没什么压力吧”。

我慌了。

我的家在昆明,在新媒体行业摸爬滚打好多年,搭建起了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景象是不错。不过压力,总是藏在别人看不见的、暗潮汹涌的地方。

比如昨日凌晨1点钟,我还接到领导打来了的电话,“这个稿子明早上班要定稿,赶紧起来写。”指令简单,冷漠,且无比理所当然。

是的,无比理所当然。因为这样的事,发生的几率太大了,习惯成自然。

我一边在心里骂骂咧咧,为什么下班时间了都不能自由。一边又小心翼翼的打开电脑,计算着距离定稿时间还剩多久。泡上一杯咖啡,宛若一个不配拥有感情的写稿机器,码字,码字,再码字。

说好听点,真是个工作认真负责的榜样标兵;说难听点,人怂被人欺,稀里糊涂被剥削。明明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践踏的体无完肤,还无力回天。唯有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吧,晚上不管几点,领导一个电话就得起床加班。周末不管你有什么安排,钉钉上一条加急处理,驰骋在高速都得踩一脚刹车,找个服务区或是靠边停下。脸上笑嘻嘻,其实心里早就想骂人。

想过辞职吗?说实话,无数次。但是敢吗?不敢。

想想自己辛苦努力搭建起来的成果,想想房贷,车贷,想想千万种周遭需要用钱的地方。还高谈要拎得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上班时认真上班,下班时放肆玩耍?

对不起,不配。

昆明生活三连: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03 摘下面具,我是谁?

昆明春天的风真不是一般的大。

只需要1秒,百米之外驰疾而来的狂风就可以瞬间把你吹到丧失思考能力。偶尔毫无预兆的断崖式降温,把那些不服老、风雨无阻露脚踝的人们,冷得措手不及。

露脚踝,仿佛是对“年轻”一词的最后挣扎。很多人明明不年轻了,但好像只要坚持露脚踝,就可以“装”得年轻一点。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很多事业有成的人。有次在和某金融公司的负责人陈总聊天的时候,他和我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事。

陈总喜欢踢球,平时经常约客户一起组队踢球。他原本还有健身的习惯,只是最近太忙,把身材管理的时间都贡献了出去,油肚日渐凸起,挥之不去。

上周末踢球,陈总换上球衣,吸着肚子跑了全场,“不能让客户看出我胖了,自制力不强的事不能暴露”,说这句话的时候,陈总笑哈哈的,但我却只觉得他辛苦。

陈总的交际圈很广,微信好友人数到达上限。谁能想到,现在发布内容全是工作相关,再三确认分组里是否屏蔽亲朋好友、而没有漏掉任何一个重要客户的他,也曾有把微信单纯当成私人领地,分享生活喜怒哀乐的时候。

谁能想到,一年365天,有300天都需要在外应酬的他,在酒桌上陪吃,陪喝,陪笑,陪聊,无论客户说什么都要应和点头。而那个真正的自己,那个连油肚都不敢暴露的自己,只有在深夜回家站在镜子前的时候,才逐渐清晰。

王小波说,人都是为了要表演,而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我很赞同。

普通人为了生活拼命表演,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又何尝不是。

仔细想想,“真我”这个词,在你的人生中,生命力还有多顽强?

昆明生活三连: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04 “巨婴”的诞生,不是意外

每年春节放假,我总是感觉比平时上班更累。父母不满意我的工作,据理力争的要让我换。他们也不满意我的对象,扬言叫我早点甩掉,说他们早就替我安排好了。

还有我的舅妈,每天早上下午的固定动作都是打开手机。安安静静的盯着屏幕,一旦发现监控画面中的孩子没有认真上网课做作业,开始贪玩了,她立马一个电话就打过去,说教一番。

父母的“支配”,孩子似乎必须顺从。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感薄如蝉翼,我却无力吐槽。

“我把孩子生下来,孩子就是我的,”我们父母的这句宣告,没有人会质疑。不仅斩钉截铁,而且侵略性极强。

正因为觉得孩子是我的,从属关系随之而生。父母觉得你应该去上补习班,你就应该去上补习班,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不给父母看你的日记,他们也可以趁你不在的时候偷偷去看,没有半点不合适。即使父母因为你不听话暴打了你一顿,好像也是天经地义,谁都无权干涉。

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应该用引导划分,而非主导。“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你得听我的。”这样的话,恐怕你我都听过无数遍,听到耳朵起茧。但是,身为父母,应该始终守好“引导”的界限。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亲子界限严重失衡。父母主导的多了,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变成了“巨婴”。父母站在上帝视角,时常入侵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和权利,理所当然的把触角能伸多长就伸多长,

工作、结婚、生孩子、买房子,未来孩子入学......他们恨不得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事情全部包办。

昆明生活三连:沉默,隐忍,任人宰割

其实,仔细想想,人生在世不过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很多人大概都自以为可以一直奉行这句话,成为一个界限分明的人。工作上,生活中,为人领导,为人下属,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不管什么角色,都始终清楚自己的定位,守好自己的界限和分寸。

后面明白,一切,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界限可贵,但守好界限,真的很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