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一本唐朝的奇書破解了天上的帝國

  古代有一部奇書,熟讀之後就可以像諸葛亮一般夜觀天象,它就是《丹元子步天歌》,這是一部以詩歌形式寫成的古代天文學鉅著,據傳是由唐玄宗開元年間待詔翰林的方士王希明所作,歐陽修在編纂《新唐書》時採納了這一說法。但南宋史學家鄭樵在他的著作《通志·天文略》中提出《步天歌》應為隋朝的一位號為丹元子的無名隱士所做,《通志·天文略》中收錄的版本也成為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這本《丹元子步天歌》到底有多重要呢?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就深入人心,《丹元子步天歌》記載的就是經過歷代觀測,在星空中構建的一個龐大的帝國,星空中有皇帝,有皇宮、百官、街市、倉廩,凡是地上有的,天上都逐一對應,幾顆星或十幾顆星被連接起來稱為“星官”,類似於西方的“星座”,這些“星官”分別居住在不同區域,這些區域被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


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一本唐朝的奇書破解了天上的帝國


  “三垣”分別是天帝和嬪妃居住的“紫微垣”、上朝議政的“太微垣”,還有天宮之外熱鬧的大都市“天市垣”,是天庭的核心區域。

  此外就是就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二十八星宿”了。分為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方四象,每方七宿。


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一本唐朝的奇書破解了天上的帝國


  “紫微宮”第一句“中元北極紫微宮,北極五星在其中。”古人觀察到,北極星的位置非常穩定,在先秦典籍中,通常將位於北天極的星辰作為天帝,有“太乙”、“太一”等稱呼。《子夜歌》中有“儂作北辰星,千年未轉移”的句子,在古人看來,北極星的位置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用來象徵忠貞不渝的愛情最合適不過,但今天的我們已經知道,隨著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流轉,位於北天極正中心的那顆星並不是同一顆星,古人眼中的“北辰星”並不是我們今天的北極星,現在的北極星指的是“勾陳一”,但隋唐時期的北極星其實是“北極五”,這是人類歷史上亮度最暗的一顆北極星了,遠沒有今天的北極星那麼明亮。


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一本唐朝的奇書破解了天上的帝國


  這部書由於採用詩體寫成,非常容易記憶,古人辨認天上的星星,只要像背詩一樣背誦《步天歌》,然後按圖索驥,在晴朗的天空,一兩個月就能辨認滿天星辰,然後配合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就可以夜觀天象了,拿一把羽毛大扇,一副神機妙算的模樣。

  我國古代的這一套獨特的“星官”系統,是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與儒家、道家文化緊密結合,在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自唐代完全形成體系後就固定了下來,用於制定曆法,且每遇戰爭等大事都需要觀測天象,影響力一直波及到近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