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看完《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几天没敢写影评。

因为观看这部影片时,我从头哭到尾。

当天晚上也不断想着影片的细节,翻来覆去睡不着。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线很清晰:在二十世纪80、90年代,一位叫马飞的少年,在母亲眼里“笨”到前途堪忧,父母离婚后,他在父亲的陪伴与教育下,经历了成长的喜怒哀乐,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马飞的父亲和母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他的父亲马皓文是一名工程师,因为亲手设计的大桥崩塌,帮单位背黑锅入狱7年。

(实际上桥塌是因为施工,与设计无关)

他在设计精良的前提下,不仅无辜地承受了漫长的牢狱之苦,而且成为了全市人民唾弃的对象,他的儿子也因此遭到校园霸凌。

在他入狱后,妻子在探视时拿出了离婚协议书,他默默签了字。

之后,前妻嫁给了铁路局领导,她让儿子马飞上市里最好的学校,在这七年间,父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马皓文出狱后,马上去学校看儿子,却看到了教导主任在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宣布开除儿子的学籍。

情急之下,他和教导主任打赌——保证到了期末考,儿子能从倒数第一,考到全年级前十。

最后,在被质疑、被欺负、被困洪水等遭遇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儿子从一个人人嫌弃的学渣,逆袭成一名自信的学霸,并找到人生理想,最终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故事看似有些“鸡汤”,但影片中父亲的教育方式引得无数教育学者与家长深思,著名心理学家

武志红这样评价这部影片:

我们的影视,大多数是在“找妈”,需要好好讲讲父亲。《银河补习班》正是这样的好片子。的确,父母,特别是中国父亲,该补习一下如何和孩子相处。

1.为孩子创造“抱持性环境”

在影片中,马皓文对儿子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相信”。

尽管马飞的母亲认为他脑子笨,但是马皓文不断对她说,“马飞没问题的。”

“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他不断给予儿子无条件的支持与爱。

在心理学中,父亲为孩子所创造出的这种环境被称为“抱持性环境”。

这个概念是在50年前,由一位在英国一直从事儿科工作的精神分析治疗师温尼科特所提出的。

那么,什么叫做“抱持性”?

最初,婴儿被抱持是感到被“双臂环绕”的体验。

身体接触的温暖和适应对方是一方面,但最基本的感觉是被强壮的臂膀环绕而不至于掉到地上。

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也是最基本,却又最不明显并且最难描述的。

抱持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细线将我们和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

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

否则,我们就会摔下来。

……

儿童时期没有经历过这种抱持的个体,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身上常常缺乏一种踏实感,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且独特的人的自我感觉。

通常他们的能量或“生命力”受到束缚,没有根基,他们有可能被许多嗜好感染,以求逃避这种“空”的感觉。

但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抱持性环境”中,就像马飞不论做什么都是被父亲所支持、相信,被爱着,之后他便在父亲的教育下找到了核心自我价值,知道了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影片中马文皓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情。”

而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每个个体最重要的事。


“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2.启发孩子明确人生目标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

“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

“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在思想方面,父亲启发着孩子去思考自己一生中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行动方面,父亲用足球制作地球仪、亲自制作飞机模型、用卖血和拼命打工的钱给儿子买电脑、在考试前夕带他去看渴望的航天展……

如果没有父亲一系列真正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引导他思考人生目标的行为,马飞最终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成为出色的宇航员、完成高难度的生死攸关任务又会有多大可能性呢?


3.在情绪化时勇于承认错误

在影片中,马文皓历经千辛万苦搜集到了自己对大桥的设计数据与实际施工数据的差距的证据,但是相关部门却十几次进行推诿,不进行处理。

他在愤怒之中冲出了政府机构的大门,儿子在门口等着。

他一言不发,这时儿子却拿着画报兴奋地跟他说近期的航展,他一把扯了过去,愤愤吼道看什么航展!

儿子惊呆了,推开他,说着“我讨厌你”。然后跑掉了。

马文皓突然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化,转身去追儿子,向儿子道歉:

“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看到这里时,身后一个小女孩开始大声的抽泣。

我记得一个好朋友曾经跟我聊过她的父亲,她说,她爸跟她说过一句话,她至今记得特别清楚——

“我养你还不如养条狗!”

这话听起来显然是句气头上的话,而且我这位朋友跟她父亲的关系其实还很不错。

但是,这句话她仍然记了这么多年。

有多少家长在生气时对孩子放过狠话?其中又有多少家长事后针对自己说过的内容跟孩子道过歉?

言传身教,如果家长不为自己的情绪化犯下的错与孩子道歉,那么:

第一, 那些话在孩子心头的伤害永远无法抹去;

第二, 孩子极有可能会用相同的方式处理其他亲密关系。

4.教育观念的碰撞

当我准备进入影厅观影时,听到一位刚看完影片的女士说道,“其他人都挺好,就是他妈这个人太……”,总之是一些批评的形容词。

但是当我在网上看相关影评时,却有人认为“全片唯一让人感到是个正常人的就是马飞他妈了”。


“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总之,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教育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还有影评人批评父亲的教育观念太过理想主义,父亲的下场正是现实对他的惩罚,但是在我看来,

首先,理想主义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因为现实的理性主义者越来越多才变得越来越好的。

其次,并不是任何成年人都能在扎实学好文化知识的前提下,永葆创造力,追求理想主义,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

很多人批评马文浩,觉得他不现实,在我看来,或许应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 他们的能力是否能达到不依靠学校教育来独自教育孩子?

第二, 他们是否有挣脱现实枷锁的勇气?

创新总是面临重重困难的,而随大流永远是不需要动脑便知道该如何做的

最后,电影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瑕疵。譬如,马飞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成绩的确在逻辑上令人存疑、导演想要表现的元素过多(航天、亚运会、张国荣去世、霍金、全国各族人民、黑社会)等。

但总体看来,瑕不掩瑜。


“儿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