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也是把雙刃劍?

<code>                                                                                                                 季冉·讀詩說古  第 2 篇/<code>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是初唐詩人劉希夷(字延之)所作《代悲白頭翁》中的幾聯詩。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可謂千古名句。而正是這兩句詩,成為“詩讖”,要了詩人的性命。

《唐才子傳·卷一》載: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非常喜歡這兩句詩,得知希夷還沒拿給別人看過,便讓外甥把這絕佳之句送給他。希夷以為舅舅鬧著玩兒的,隨口答應了。誰知宋之問玩真的,希夷不幹了。當舅舅的“怒其誑己”,便讓家奴用裝滿土的布袋子將希夷悶殺,時年應在29歲。

可憐希夷應了“年年歲歲人不同”,再也見不到來年春天的“洛陽城東桃李花”。這不僅讓人想到此前曹植以“七步詩“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躲過兄長曹丕大法,免於一死的故事。這可真是生也詩,死也詩啊。

史上因詩度劫,獲新生者,非曹子建一人;因詩丟了性命的,也遠不止劉庭芝一個。詩,這一文學藝術的最高形式,真的是把雙刃劍?

-1-

劉希夷生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和作品,流傳極少。據《全唐詩話》《唐才子傳》《劉賓客嘉話》等記載,只知道他又名庭芝,家在汝州,“少有文華”,25歲中進士,是宋之問的外甥。


詩也是把雙刃劍?

劉希夷塑像

劉希夷被宋之問“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表面上,舅甥間為爭一聯好詩弄出人命,其背後原因,後人卻極少深究。

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中說,劉希夷洩露天機,應驗詩讖。“所謂洩露天機者,便是悟到了宇宙意識之謂。從蜣蜋轉丸(屎殼郎滾糞球)式的宮體詩一躍而到莊嚴的宇宙意識,這可太遠了,太驚人了!”劉希夷一聯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破六朝以來宮體詩綺靡浮麗,有了清新超遠的境界和生命的宇宙意識,富含哲思。“這時的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更迥絕的宇宙意識),而離絕頂不遠了。”

詩句超脫,也不足以引來殺身之禍(那樣的話,得死多少詩人啊),關鍵是,劉希夷攤上個人品不咋地的舅舅宋之問(後人對他的評價是“有才無行”,攀附權貴還愛告密)。宋之問是初唐宮中“應制詩”的代表人物,有個典故叫“奪錦袍”,說的就是他。事出《唐詩紀事·卷十一》,說一次武后則天出遊龍門,令隨從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東方虯(左史)最先寫好,“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本要賜給東方虯的錦袍就這樣讓宋之問奪走了。

話說到這兒,好像已經聞到殺氣了。唐代詩壇,皇帝李世民是“帶頭大哥”、武則天是“帶頭大嫂”。胡適先生曾說:“太宗是個很愛文學的皇帝,他的媳婦武后也是一個文學的君主,他們給唐朝種下了很豐厚的種子。”不僅太宗如其自稱喜愛“以萬機之暇,遊息藝文”,高宗、武后、中宗、韋后等,也都如此。所以唐一代“以詩賦試進士”——要想考中進士,寫首好詩就行了。也因此,在唐代,詩歌最可改變詩人命運。李白即以《清平調》被玄宗寵愛;白居易的《諷諫詩》被憲宗欣賞,當即招為學士(他死後唐宣宗還曾作詩悼念)。

在此情況下,詩人們絞盡腦汁要寫出好的詩句來,以圖一鳴驚人。宋代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就說:“唐朝人士以詩名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遊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錢起以是得名;‘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孟浩然以是得名;’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書應物以是得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以是得名;‘敲門風動竹,疑是故人來’,李益以是得名;‘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以是得名;‘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幕卷西山雨”,王勃以是得名……”

這下你就明白,宋之問為何要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了。總是作附庸風雅、歌功頌德、內容空洞的應制詩,宋之問也覺得長此下去不僅會君前失寵,在老百姓那裡也要臭了。可受宮廷詩人侷限束囿、志向底淺又紅得一塌糊塗,突破圍城又談何容易!


詩也是把雙刃劍?

宋之問畫像

近代學者胡云翼認為,宋之問奪詩殺甥事,足以證明唐代作詩風氣之盛:“然唐人則以一二詩之工,便成名士;甚至為欲竊好詩以為己有,而不惜殺人者,則唐代作詩風氣之盛,已可概見;而這種風氣的造成,由於唐代政治的背景,是無疑的。”

宋之問只比劉希夷大幾歲,都是唐高宗上元進士。至開元初,武后和中宗寵信的宮廷詩人沈佺期、宋之問等,相繼被貶謫離宮。宋之問更是幾次遭貶,最終被唐睿宗賜死欽州。這個結局,是他勇奪錦袍時萬沒有料到的。

-2-

說到宋之問,便想起王維(701-761)來。《舊唐書•文苑傳下·王維》中記載,宋之問在陝西輞水邊的藍田別墅,後來就是被王維買下。而說起詩歌與命運的生死關聯,有“詩佛”之稱的王摩詰(701-761),可謂這方面奇蹟者,他的故事一波三折。

王維成名很早,15歲進京考試,17歲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8歲作《洛陽女兒行》,皆膾炙人口,在當時為其贏得文壇盛名。21歲時王維考中進士(因其音樂方面才能卓越被任命為大樂丞),31歲時殿試又高中狀元。

就在參加殿試的考場上,王維作了一首詩:“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冕旒:皇帝禮帽上的玉串)。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詩也是把雙刃劍?

王維畫像

當時的主考官是位“老冬烘”,審閱卷子時看到“萬國衣冠拜冕旒”一句,挑剔道:“現如今只見九州同,你數還我萬國來!”隨手把王維試卷放在劣等卷裡。幸虧時任宰相宋璟聞知此事,稱讚王維“筆下有神”,批評考官迂腐之至,“萬國”乃詩歌慣用誇張手法,豈可一個個數來報你?王維由此被擢為第一,中了狀元。可謂有驚無險。

此後,王維雖遭受貶謫和李林甫排斥,仕途輾轉但也還順利。到了天寶元年(742),遷任左補闕,旋又遷庫部郎中,成為當時京師煊赫一時的人物。好日子過了十幾年,到755年冬,安祿山范陽起兵造反,也就在此時,王維買下了原來宋之問的藍田別墅,過起吃齋奉佛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長,次年李唐王朝兩京陷落,王維落在叛軍手中。

據《明皇雜錄》記載,安祿山大掠文武朝臣,每獲數百人,便集中押解東都洛陽,並逼迫他們出任新職,以籠絡人心,控制局面。為避成“偽官”,王維一度服用瀉藥,稱病推脫,終因名氣太大被安祿山禁於菩提寺中,苦逼之下不得不就範。在菩提寺時,道友裴迪曾告訴他:安祿山在寧碧池大宴百官時,請唐宮梨園弟子演出助興,著名樂手雷海清因痛數安祿山罪行,被當場肢解碎屍。當過大樂丞的王維痛心不已,含淚賦成一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抒發了失都之痛和對李唐王朝的思念。這首詩被裴迪偷偷帶出了菩提寺,傳到在靈武即位的唐肅宗那兒。

很快,唐肅宗至德二年(757),長安洛陽被唐軍收復,附逆“偽官”被收押獄中(當然也包括王維),按律當斬。危急關頭,唐肅宗拿出王維在菩提寺寫的詩”說事兒“,王維不但被赦免死罪,還被任命為太子中充。此時,對政治心灰意冷的詩人,上表肅宗,提出“出家修道”之請求,不但未獲肅宗批准,反被接連提升,官至正四品尚書右丞,後人所謂‘王右丞“是也。

王右丞因懷念李唐重獲新生,肅宗可堪明白之君。一百多年後,同樣是大才子,同樣被俘時懷念故國的李煜,卻又是一個恰恰相反的例子了。


北宋開寶末的974年,趙匡胤派大將曹彬攻破金陵,“李煜肉袒降於軍門”。之後被押往京都汴梁,先被封為違命侯,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又封為隴國公。四年屈辱的俘虜人生,使李煜將心中悲傷寄與詞中,而正是《虞美人》中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惹惱了趙匡義,命人以藥酒將李煜毒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語成讖。悲哉!


生也詩,死也詩。北宋元豐二年(1079),已過40歲的蘇軾因弄臣構陷,釀成牽連100多首詩、39位親友的“烏臺詩案”後。預感自己凶多吉少,蘇軾遂作下兩首“絕命詩”留給弟弟蘇轍。未成想,神宗皇帝讀過詩後猶憐其才,“絕命詩“反成”救命詩“。

-3-

上述“救命詩”、“奪命詩”故事,都發生在封建帝王時代,有著深刻的歷史烙印。“救命詩”固為佳話,彰顯出詩詞魅力;“奪命詩”則似命運弄人,令人唏噓不止。至清代文字獄,因詩罹禍者更不知多少。徐駿因曬書賦得“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加之又有"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兩句詩被同僚告發,構其用"明月"懷明朝,以"清風"影射大清,"蓄意誹謗朝廷"。結果:斬!

金人元好問到幷州應試途中,遇見一捕雁者,對元說:“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元好問買下死雁,葬之汾水,壘石為識,號曰“雁丘”,並作《摸魚兒·雁丘詞》。其首句即”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看看曹植、劉希夷、王維們,不由得也要問一句詩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2020.4.12


詩也是把雙刃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