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帶貨,不可一“抄”了之

冬葵子

近年來,地方幹部直播和短視頻“帶貨”成為潮流。

網絡帶貨,其本身是地方政府運用“互聯網+”思維的一種體現,是發展地方經濟,帶動人民致富的創新手段,值得提倡。然而,一些地方在“帶貨”的過程中,出現了粗暴模仿、盲目照抄的現象。

看見李子柒很火,便也讓一個少女穿上農服,背上竹簍下地摘菜。看見李佳琦很火,便也開始“金句頻出”。網友點開直播間或者短視頻,全是“熟悉的味道”。這樣的“帶貨”先不說有多吸引人,至少給人的感覺就是沒用心。連自己的特色都沒有,一味地模仿別人,那麼網友們買不買賬就很難說了。

模仿網紅“帶貨”,與其說是沒用心,不如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是一種著急用好網絡,但卻準備不夠充分的尷尬。沒有深入瞭解“網絡帶貨”的市場規律,不瞭解受眾的心理,更不瞭解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但又想搭上“互聯網+”這趟“車”,因此只能靠借鑑、靠模仿。

其實,網友們對地方政府“帶貨”的要求並不高,既不需要有花哨的節目效果,也不需要造出多少令人深刻的“金句”,因為國家幹部本身就已經是商品質量的一種保障,網友們並不擔心我們的幹部會推銷假貨、劣貨給他們,他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買買買”。既然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幹部們萬萬不可把“網絡帶貨”當作是一種娛樂方式來隨意應對,更不可照著現有網紅的模樣一抄了之。

與其模仿別人,不如真誠地講述自己的“故事”,介紹自己的商品,打造出自己獨有的“帶貨”風格。可以看出還有極大的潛力可以挖掘,還需要我們的幹部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去研究和創新。模仿別人的“網紅”終歸是別人的影子,推出自己的特色才是“帶貨”的正道。說到底,“網絡帶貨”是一副好牌,但切莫把它打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