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現在很多父母在育兒上總是充滿著焦慮:

孩子還沒有出生,就想著找幼兒園;

孩子上幼兒園時,就立馬發動各種關係,幫孩子提前預定個好小學;

小學可能還沒上幾年(甚至沒上),有的父母就幫孩子搞到了一張國外留學的“卡”;

···

或許在這類父母看來,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不外乎是給孩子早早規劃好人生的路線!

然而為孩子規劃好的路線,真的就會如父母所想象的那般美好下去嗎?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前段時間,一位滯留在英國的小留學生的媽媽發給中國駐英大使館的“請求”,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由於近些天來,國內疫情明顯好轉,而英國疫情卻持續惡化,這讓那位家有“英國小留學生”的媽媽感到擔心,向中國駐英大使館提出請求:“我孩子才13歲,坑請包機回國隔離”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據報道,英國是中國小學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人數大約在1.5萬人,隨著英國疫情惡化,這些小留學生的媽媽開始對孩子的處境越發的焦慮。

不得不說,單就從一位媽媽(或爸爸)的角度去看,或許這個“請求”著實容易讓人淚奔。然而,這個“請求”最終引發的卻是無數國人的 “抨擊”。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國人之所以抨擊這位媽媽,倒不是因為沒有“同理心”,而是因為擔心國內大好的“抗疫環境”被破壞以及會耗費大量國家財力人力。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些小孩值不值得國家來“救”?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要知道這些孩子(他們的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定型),從小就被送往國外,接受著外國的教育,那麼他們長大後,將來還會對祖國(中國)有感情嗎?會不會還成為祖國的敵人?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更別說,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國外的目的,就是為了能獲得所在國的綠卡,將來成為外國人!

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突發的疫情,這些孩子中絕大多數人將來的命運可能是這樣的——在國外長大,成為外國人,然後又反過來跟中國人爭奪生存空間(或幫外國人爭奪中國人的生存空間)。

當然了,未來這1.5萬名小留學生究竟是敵是友,現在下結論或許還為時尚早。不過,這次“包機”事件背後,也著實應該給這類父母上一課:

父母以為的為孩子規劃好的線路,其實並不那麼“牢固”,可能一不小心就會翻車。

也許這次疫情只是一個偶然的因素,但是就算是沒有這次疫情,難道這類父母為孩子規劃好的線路,就一定不會翻車嗎?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據我所知,這些小留學生大多借住在英國的各個家庭,這些家庭大多是以老人為主。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也就是說這1.5萬名小留學生中的大多數都是沒有父母在身邊的,類似於國內的“留守兒童”。

家長試想一下:

在有的孩子連自我認知能力都沒有時,就被父母無情的推向了異國家庭——語言不通、習慣不同、習俗迥異,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殘忍?

或許在孩子認知發育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他們甚至會敏感的認為,他們可能是連“留守兒童”都不如的“棄嬰”。

心理學發現,一個孩子如果長期脫離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那麼對於這個孩子(尤其是9歲以前的孩子)今後的成長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1.缺乏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也許今後事業上很優秀,但可能一輩子會生活在童年的陰影中,活在缺乏安全感中。

(這次受疫情影響,這些孩子被迫提前放假,而借住家庭卻拒絕收留他們,沒經歷過“突發情況”的他們,立刻陷入到了無助與恐懼中,這種經歷難道不會給他們的童年留下陰影和不安嗎?)

2.性格孤僻,有社交障礙

可以想象一下,身處異國他鄉,身邊沒有父母陪伴,只有異國的“祖父祖母”相伴,孩子的內心是多麼孤獨(參見國內留守兒童),很容易就會出現孤僻性格以及社交障礙。

3.親子關係惡化,孩子容易叛逆

因為父母從小親手割斷了和他們的關係,這類孩子可能對於親情就會淡化,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會加大,孩子長大後也更容易叛逆(參見國內留守兒童)。

4容易犯罪

和父母長期分離的孩子,很容易產生焦慮,這種焦慮除了會讓孩子的性格扭曲、缺乏安全等之外,甚至還會導致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不得不說,犯罪的是孩子,但是責任卻在父母(失陪)。

很多時候,或許在我們父母看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把孩子從小送到國外留學,(不論是為了拿綠卡還是為了接受國外的教育),無外乎是希望他將來的人生多一層保障。

其實,不光是這1.5萬名小留學生中的大多數家長,現實中很多家長都是在孩子一生下來(甚至之前)就已經開始設計孩子的未來了!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然而,在精心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時,父母是否想過孩子的感受?是否問過這就是孩子的真正需要?一個沒有孩子參與規劃的未來,真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嗎?這難道不是父母自己強加給孩子的“包袱”?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一般來說,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總是有一個優秀的父母——他們尊重孩子、以身作則並儘可能的陪伴孩子。

從國民才女武亦姝的父母到把三個兒子送進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華人媽媽陳美玲,無不是這樣做的。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尊重孩子:

一個優秀的父母,更是一個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侷限於“大人的認知”,而對孩子的未來直接規劃(沒有孩子參與),如果父母真這樣做了,接下來父母很可能將會面臨著這樣的結局:抗拒、爭吵、傷害感情、意志較量和獎懲依賴。

★以身作則:

有很多父母總是想著法的去改變孩子,殊不知首先改變自己,做孩子的榜樣,比我們直接命令孩子來得更有效。就像曾經武亦姝的父母,從不陪伴孩子學習到一家人在一起學習,改變自己後,武亦姝後來才從“學渣”逆襲成別人羨慕的“學霸”。

★多陪伴孩子:

孩子最小的時候,也是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因此那些在育兒上優秀的父母從來都不會缺席孩子的成長。

一個成功的CEO曾經就不無遺憾的說:“我真希望,在我孩子年少的時候能夠跟他們有更多的相處時間,特別是在他們9歲到13歲的時候。我的確跟他們在一起做了很多事,但是我希望我能夠花上更多的時間去傾聽他們,跟他們聊天。我以為我還有很多的機會跟他們在一起去做這一切,但是一旦進入青春期,他們就會更願意跟自己的同伴在一起,而對我也不再願意敞開心扉。我總是勸導我的那些孩子的員工,要儘量找機會跟他們年幼的孩子相處。”

由此可見,一個優秀的父母絕不會沉浸在大人的認知中,而父母習慣性的為孩子規劃好未來的行為,顯然不是在給“孩子最好的”。

當然了,網友說歸說,但祖國肯定是不會隨便就放棄一個小留學生的,目前已經派包機陸續接回這些孩子,在其他國家的小留學生後期也可能會被陸續接回中。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其實說到底,網友反對的不是接回小留學生這件事,畢竟孩子沒有錯,錯的都是家長。也希望藉此事件,所有的家長能夠明白一個道理:

給孩子最好的,並不僅僅是給他一個所謂好的人生規劃那麼簡單,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多陪伴、多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才是最好的愛。同時,還要教會孩子怎麼去愛自己的祖國,千萬別學徐某馨。

今日話題:假如經濟條件允許,你支持將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送出國留學嗎?

“包機”事件給父母上了一課:給孩子一張外國學籍,並非真為他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