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万历三十五年六月,已经退休的前内阁首辅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一个月前,皇帝在给内阁首辅朱赓的谕旨中说:“朕览卿奏,具悉忠爱详慎至意,会推诸臣已点用了。朕思在籍旧辅王锡爵,辅赞多年,忠诚正直,国家多事之际,可以共济时艰,欲召来同协恭办事在太仓家中的王锡爵,看到了六月初十日的邸报才皇上要他出来“共济时艰”,而且赐给“少保兼太子太保”的头衔,再度任内阁首辅。年逾七旬的王锡爵早已今非昔比,缠绵于病榻,立即推辞恩命的奏疏,表达了“感激战悚,涕汗交下”之情。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王锡爵故居

君臣之间真可谓始终尽善尽美,臣纵有百身,岂不直剖心摩踵以报所天,忍死舆疾以趋严命…夫臣身未登朝,而病已至此,即一旦旅进阙廷,腆颜荣久,晨入暮出,借何力搀扶?拟票奉行,属何人代笔?此事势之必难勉强者。”王锡爵所说“君臣之间真可谓始终尽善尽美”,诀窍就在于,事事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从无片言之忤”。无怪乎皇帝要称赞他:“辅赞多年,忠诚正直”。他的几上几下,也证明了这一点万历十九年,因母病,多次恳请归省,才得到允准。不久皇帝多次下旨召还,他几次上疏推辞未果,于万历二十一年入朝。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万历皇帝画像

由于三王并封之议,引来舆论哗然,迫使他于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致仕。想不到十三年之后,皇帝再次要他入朝,无奈年迈体衰,力不从心,只得婉言谢绝。他接连上了十道推辞奏疏,万历三十八年,他的“十辞召命疏”发出不久,一命呜呼,此事才算了结王锡爵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在公开呈上“辞召命疏”的同时,写了“密揭”(或密奏),派家人专程送进皇宫。密揭不同于一般奏疏,不必经过通政司,即使内阁同僚也无法看到。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王锡爵故居

进密揭是他的一贯风格,这次也不例外,他向皇帝说明情况:自己无法写字,儿子王衡卧在病榻,只能由年幼的孙子王时敏代笔。“记得先年在阁时,每遇此等密揭,常手自作书。今竟苦病绝笔,而男衡又病不能为之代书,只得令幼孙时敏未成文理之儿誊写。而臣亲自缄封,以付家人王勉随便附进。外不使通政司官知,内不使在阁同官知。”他不能应召入朝,政见还是要发表的。那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政见呢?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王时敏所做的画

在一份“辞疏外密奏”中,他对于当前政坛指陈时政、卖直沽名的风气十分不满,对皇帝说:“臣虽在远,每窃观邸报中恶言詈语,总斥乘舆,鬼泣神号,遍传都市。甚而诬指清朝为叔季逆决,危乱于崇朝。皇上但以禽兽畜之,一切置而不理,以为我之量大,正不烦言;彼之气衰,久当自定。而不知此辈方将恃皇上之不瞋不喜,因得行此卖直沽名之计,将来其气愈盛,其言愈长,嚣凌诟谇之祸又有甚于今日者。”这显然是希望皇帝制止卖直沽名风气,防止嚣凌诟谇之祸。又向皇帝献策:“明开言路,阴散狂党”:“与其故意裁抑,留不肖以塞贤者之途,孰若稍事疏通,简新进以决旧日之壅。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万历皇帝歌剧照

此则臣之私论,明开言路,阴散狂党,为今日揽权最上着也。”皇帝起用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是否受到王锡爵的影响,不得而知。但是两位起用而不赴任的官员之间,有了交集,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年谱》记载:万历三十五年七月,顾宪成作《寤言》《寐言》距离皇帝起用王锡爵的谕旨发出,相去两个月顾宪成判断王锡爵必将入朝出任内阁首辅,希望他好自为之,写了《寤言》《寐言》两人之间还有书信往来。两人的政见分歧是显而易见的,十多年前,顾宪成的罢官一大原因,就与此有关。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顾宪成画像

如今获悉王锡爵即将复出,顾宪成的感受是复杂的,写信给昔日的“王相国”,首先想到了万历十四年秋天的一场对话。王锡爵说:京城近来有一异事,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顾宪成立即调侃道:外间亦有一异事,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他在信中似乎不经意地旧事重提:“乃今先生耕闲钓寂,浃一纪而余矣。天下之故,国家之表里,当益筹之熟矣。向之所见以为是,究竟是乎否也?向之所见以为非,究竟非乎否也?”

已经退休王锡爵收到复出的消息心情如何?他是否会同意复出?

顾宪成故居

这样的争辩是非,未免过于咄咄逼人,于是话头一转,和缓地说:“又益阅之精矣,雄心锐气日销月镕,翼翼乎,休乎,断断乎,穆穆乎,浩浩乎,中和之体备矣。是故根深者未必茂,源远者流必光,云龙风虎万物快睹,将令天下后世咸知,吾君吾相之能相与大有为也。信的末尾,感叹道:“时乎时乎,往者不可追,来者不可再。时乎时乎,惟先生三思,惟先生努力,惟先生珍重,惟先生加饭。”随信附上了先前所写的《寤言》《寐言》。前者是清醒的言论,后者是睡熟的梦话。意图无非是,把严肃的政治话题,包上一层朦胧的外衣,变成了不必深究的闲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