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瓜岛争夺战(八十)海马山之战 01

作为美军一月大反攻的前奏,第 25 步兵师的第 27 步兵团出色地完成了肃清奔腾小马山的军事行动,然而第 27 步兵团战斗之所以顺利,和他们的作战负荷有很大的关系。相比之下,第 25 步兵师第 35 步兵团的军事行动则是颇为艰难,奔腾小马山东南侧的海马山虽然没有前者的面积,但这也仅仅是第 35 步兵团的四分之一的作战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看海马山在哪里。

一、一马双峰,一石四鸟

“海马山”(Sea Horse)的名字和奔腾小马山一样,都是依据空中侦察图片的外形来命名的。由于该地区在侦察图片中倒置酷似一只海马,因此得名。该山和奔腾小马山相比,战斗的空间更为狭小,整个区域只有两个小山峰,分别为 43 高地和 44 高地。它的位置位于日军岐阜要塞附近 27 高地的西北面 1.4 公里处,其北面和奔腾小马山的 50 高地和 51 高地相互呼应,中间被一条马坦尼考河的支流阻断,离美军大反攻要求推进到的防线距离 1.5 公里左右。海马山不仅是第 132 步兵团和第 25 步兵师第 35 步兵团进攻的中间过渡地区,占领该地区还能够将日军川口旅团的残部和第 38 师团的部分部队完全包围,因此对于第 35 步兵团来说极为重要,毕竟第 35 步兵团负责的区域,也就是海马山还稍微“头发稀疏”些,其余地点都是密不透风的可怕丛林。美军最佳的进攻路线是从岐阜的南侧迂回,并在海马山的南侧 43 高地附近侧袭。

二战:瓜岛争夺战(八十)海马山之战 01

海马山(Sea Horse)由 43 高地和 44 高地组成,被一条马坦尼考河与 42 高地隔开,被一条马坦尼考河的支流与 50 高地隔开。50 高地为第 27 步兵团的作战区域,后由第 25 步兵师的第 161 步兵团占领,42 高地在行动开始后由第 182 步兵团的三营负责。海马山在日方称呼为狼阵地(实在不知道这和狼有什么关系~)

不幸的是,第 35 步兵团的任务非常繁重,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处理自身眼前的威胁,还需要策应整个美军第 14 军反攻的大迂回。因此在 1 月初,他们在该地区需要完成四大军事目标:

1,首先要顶替已经疲劳不堪的“美国师”第 132 步兵团的部队,他们已经完成了对岐阜要塞的合围任务

2,占领该地区重要的观察点和前进基地:海马山

3,掩护第 14 军主力部队的左翼,时刻注意海马山和岐阜要塞南方的日军动向

4,完成迂回后占领并守住第 14 军要求的防线(即海马山以西 1.5 公里的南北向防线)

不仅四大军事目标亚历山大,由于担负第 14 军的迂回包抄任务,因此此次军事行动应具有低姿态的渗透性质。整体的作战无法像第 27 步兵团那样光明磊落,有炮兵支援。相反地,为了达到奇袭效果,第 35 步兵团的进攻将不会有前期火炮压制。美军为了增强迂回部队的陆战力量,第 35 步兵团在本身三个营的基础上,还增添了“美国师”第 182 步兵团三营的部队以及第 25 步兵师的机动侦察部队。

第 35 步兵团的指挥官麦克卢尔上校作出如下作战部署:

1,第 35 步兵团二营和第 25 步兵师的机动侦察部队前往岐阜要塞附近,代替已经疲劳的第 132 步兵团的部队

2,第 35 步兵团三营在营长威廉·穆伦中校(Lt. Col. William J. Mullen, Jr.)的指挥下,率部从岐阜要塞南方的 27 高地向西南方向出发,从 43 高地的南侧向北发动进攻

3,第 35 步兵团一营在营长詹姆斯·里尔中校(Lt. Col James B. Leer)的指挥下,紧跟三营的步伐,保持大约半天的行动间距,作战术预备队

4,第 182 步兵团三营在营长罗伊·高金中校(Lt. Col Roy F. Goggin)的指挥下,从 65 高地向南挺进,完全占领位于岐阜要塞北方和西北方的 31 高地和 42 高地。确保岐阜要塞及其与海马山之间的日本驻军无法从北向马坦尼考河突围,确保师部的野战炮兵营的安全,且该部应与第 27 步兵团的行动区域相接,密切关注第 27 步兵团和第 35 步兵团北翼的安全。

这样一来,在岐阜和海马山附近的日本守军将被完全包围,任何的补给和突围将犹如痴人说梦。事实上,驻守在海马山周围的日军部队为川口清健率领的第 35 旅团的残余部队,主力为在杭州湾首次投入战斗的日本陆军精锐第 124 (福冈)步兵联队的第一大队和第三大队,指挥官为冈明之助大佐。因为在亨德森机场南部的战斗中受损严重,建制被打散,各大队的新任指挥官,不全是来自福冈県。第一大队由石堂恵二少佐指挥,第三大队由一色博少佐指挥,部署地点在海马山 44 高地的东北面;第二大队由西畑善七少佐指挥,部署地点位于 42 高地南面;联队本部位于海马山东南方的丛林中,除此之外在西面还有日军的独立山炮第十联队,而 Stanley Coleman Jersey 在他的书中 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提到,日军的第 229 联队第一大队、第 230 联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和第 38 工兵联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也涉及海马山的战斗,然而不论是从美方其他书籍或是日方的史料来看,似乎都无法确定他们的存在,Jersey 本人也并不确定他们到底在何处。总之,这些人数已经不足千人的守军基本上已经被美军围困。

二战:瓜岛争夺战(八十)海马山之战 01

日本祭奠亡灵的民众根据日方史料制作的海马山、奔腾小马山和岐阜要塞周围守军的大致位置。日方史料也没有明确地记载东海林支队、第 229 联队和第 38 工兵联队独立地在该地区执行防御任务。最有可能的是,这些部队已经混在第 124 联队和第 228 联队之中,马利愿意相信日方为了更有效率的建设防御阵地,第 38 工兵联队的士兵一定和两个联队本部的人员一起加速建立稳固的防线。图中蓝色为马坦尼考河及其支流的分布,黄 Maru 指示的是联队集结的地区

二、再去搬东西

虽然日军在美军的计划下,已经不太具有率大部撤退的可能,但美军如果因此骄傲自满,则也不可能导致此战的胜利。由于瓜岛的腹地到处充满着丛林和河谷,车辆机动和补给运输成了老大难的问题。虽然日军早已经切断了自身的补给,准备玉碎,但是美军为了确保战斗的顺利,不得不想出各式各样的办法,来加强部队弹药的供给能力。

在 1943 年 1 月之时,“赖特之路”已经到达了他的运输极限,但是工兵仍然无法将这条路修到作战区域的边缘,它撑死延伸到位于岐阜要塞东北方 500 米左右的 28 高地,离第 35 步兵团三营的作战地点直线相隔 2 公里的丛林。地貌和植被限制了双方的战力,但整体上美军仍然是占有优势。由于部署在瓜岛上的日军坦克无法到达马坦尼考河南部的密林和山地地带,因此美军第 35 步兵团的反坦克连就不必把 37mm 的 M3A1 反坦克炮搬到纵深地带进行打击任务,他们将去后方给前线的士兵运送弹药、食品和药品,相比之下应该还是比拉炮稍轻松些。尽管第 35 步兵团的士兵并不知道日军有在反斜面修筑工事,让反坦克炮这种拥有平直弹道失去效用的能力,但是实际上第 35 步兵团还是让迫击炮作为了步兵支援火力,巧妙地规避了反坦克炮这种又重又可能没什么效果的大件行李。

另一方面,为了让补给的流量加大,美军还想出了别的补给路线。当地的美军工兵使用铁桶、电动机和缴获的日军小艇,制作出了专门用于运送物资的电动小艇(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小艇还得靠桨划),这种小艇被美军称为“Pusha Maru”,他们广泛地穿越马坦尼考河的河口以及南部终点 50 高地,但是这种补给方式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从河口到达运输地点以及返回(一个来回)要耗费数个小时,通常情况下,白天的战斗这种小船运输不到两个来回。

二战:瓜岛争夺战(八十)海马山之战 01

图中所示的船只就是被美军称为“Pusha Maru”(扑杀丸?能这么无耻地翻译吗?不知道)的运输载具。这样的船只每次只能运送少量的物资,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大部分早期的小船均靠人力划桨前进。

二战:瓜岛争夺战(八十)海马山之战 01

美军积累了经验之后,则改装成了电动运输小艇,不仅单次可以加快运送速度,还可以加大伤兵的载员数量。伤兵坐小船的生理感受应该要比被人抬着担架翻过“赖特之路”的崇山峻岭要来得舒服些,毕竟水面的海拔过渡较陆地还是要平缓一些的。

是不是从奔腾小马山区域将物资运送过来会快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 1943 年 1 月,负责奔腾小马山附近的物资运送路线“陆战小径”(Marine Trail)和“赖特之路”没有连到一起,更糟的是,第 35 步兵团主力三营的进攻地点正好和奔腾小马山隔了个海马山,绕路所要承担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削弱作战部队预备队的实力,而且从别的部队防区运送资源到自己的战线,是不是也太不要面子了哈?

不管如何,第 35 步兵团的反坦克部队和当地的土著组成了一个连以上的兵力,负责往前线搬运各类物资。

三、不要着急

在作战计划下发之后,第 35 步兵团的部队在 1943 年 1 月 7 日从伦加防御圈出发,前往岐阜要塞附近的预定位置。三营作为主力打头,带领着二营和一营走过了忙碌的“赖特之路”。8 日,二营开始顶替第 132 步兵团的人员,而一营继续紧跟着三营在奥斯登山岐阜要塞的西南侧扎营。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仅师部的野战炮兵营不会对第 35 步兵团的作战区域进行预先打击,“仙人掌航空队”也不会进行对地支援任务。步兵团为了携行轻便,将迫击炮暂且留在了岐阜要塞附近的防线中,而部队只携带轻机枪进行徒步。

9 日,三营的部队继续向前移动,并占据了一个为 43 高地东南方 1.8 公里处,27 高地西南侧 1.4 公里处的小山包。一营则跟随着三营的步伐,到达了前一晚他们的扎营地点待命。三营的指挥官穆伦中校拿起望远镜,对 43 高地进行观察。观察发现,在 43 高地的南面,另有一个小山头,很可能被一道峡谷与 43 高地相隔。但是,这个山头表面有稀疏的丛林植被做掩护,既不会完全遮挡观察视线,又可以给部队提供掩护,因此穆伦决定在 10 日的进攻中,率先占领这个小山头,然后再过渡到 43 高地高耸的杂草群中。

1943 年 1 月 10 日早晨 0635 时,第 27 步兵团开始了对奔腾小马山的进攻。师部的野战炮兵营将那边的日军阵地轰得震天响,但是第 35 步兵团却没能尝到炮兵给予士兵的心灵慰藉,秘密行动是他们部队的首要原则。当第 27 步兵团开始挺进之时,第 35 步兵团也开始了包抄。为了确保自己三营的主力进攻部队不被日军发现,穆伦特定安排了三营的 I 连在扎营的地方原地扩散,为的是迷惑日军对美军主攻方向的判断。与此同时,三营的 L 连和 K 连作为进攻主力,开始秘密穿越海马山南方的致密丛林。

二战:瓜岛争夺战(八十)海马山之战 01

美军第 35 步兵团三营的部队正在如上图所示搬地在丛林地带摸索前进。由于海马山南侧的丛林未有开发的小径,因此美军普遍装备砍刀和使用自己的刺刀,来开辟被植被覆盖的进攻路线。如此致密的丛林,加上美军侦察图片也和日军一样充斥着错误,才会发生在丛林中不认路的情况:因为确实没有路啊。

千万不要以为发生在东海林俊成大佐身上的事情不会降临到美军。正是因为东海林俊成大佐率领的第 230 联队在亨德森机场战役中夜间迷路,导致行动效率缓慢,错过了战机,以及日军之间的通信问题,导致东海林俊成在那须弓雄的部队做主力冲锋之时,并未吸引美军侧翼而导致了日军进攻的彻底失败。然而,美军这边在致密的丛林中,也遇到了找不着北的问题。如果说是夜间没有月光,导致东海林支队原地打转,那美军第 35 步兵团三营的 K 连和 L 连则还要悲催,在大白天也开始找不着北了。

当日上午,打头的 K 连率先拿大砍刀开辟了一条大约 1 公里的丛林小径,让之后的 L 连跟着它的方向走。大约在中午时分,K 连到达了离 43 高地不足 700 米的某个小山。但是,他们走错了。这个小山虽然和 43 高地很近,但是小山周围却被大量的峭壁所环绕,是条死胡同(大概此时 L 连的连长要骂人了,带路都不会带)

原因是他们从岐阜要塞的西南方向前进后,往北打弯的时候拐早了。他们到达了 43 高地的东南面,且被地形阻隔,完全无法发动进攻。穆伦中校发现了此情况后,命令部队继续向西前进,过一会儿再拐弯,虽然三营在此时还没有与日军交过火,但这已经导致了一整天时间的迟滞,而作战的隐密性也很有可能即将消失。

做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写文章也是如此。

1)Richard B.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Penguin Group 1990 年出版, ISBN 0-14-016561-4

2)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网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IBIBLIO 网站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录,CMH Pub 5-3

6)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7)Charles R. Anderson 著,Guadalcanal , The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3 年收录,CMH Pub 72-8

8)Gordon L. Rottman 著,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 Pacific and New Guinea, 1942–43. Osprey 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ISBN 1-84176-87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