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性最低處,看什麼人值得深交?

從品性最低處,看什麼人值得深交?

【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值得交往到什麼程度?從品性最低處去看。觀察清楚以後,加強、維持或者放棄。】

前一段時間,吳秀波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吳秀波的“渣男”標籤,不可逆轉地被貼牢了。

吳秀波這個演員,長久以來以好男人形象出現。事件一出,輿論大譁。很多人有被騙的感受。

如果以高度來衡量,吳秀波對外表現的道德水平很高,實際上的道德水平卻比較低。那麼,這就向大家提出來問題,衡量一個人的品行,應該從高度著手還是應該從低處去看?


從品性最低處,看什麼人值得深交?

現在最火的電視劇,應該是《知否知否》。最近的劇集裡面,在“親事”這件事情上,盛明蘭說了這樣一句話:“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品性的最低處。……與人相守幾十年,終究還是要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

這句話,正好可以與吳秀波事件結合起來。如果用在人前的狀態去衡量,吳秀波無疑是好的;但是從人後的“最低處”這個標準去衡量,他就是渣男了。

那麼,什麼是最低處?吳秀波事件告訴我們,品行最低處,就是最不需要裝或者想裝卻裝不了的情境裡,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行狀態。

為什麼要看一個人在最低處的品行呢?因為只有這個時候,他內心真實的所思所想才會充分表現出來,我們才能觀察到最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子。

在網上看到一個例子。2013年,黃晉剛來北京,他的朋友賀嘉說要投資給他乾股開公司。黃晉很開心遇到這樣的機會。賀嘉說黃晉沒有投入所以沒有工資,賺了錢大家分就好。

黃晉答應了,於是賀嘉心安理得一分錢都不給黃晉,也不給員工發工資,理由也是盈利之後補發,員工鬧事就讓黃晉去解決。

拖了三年,欠黃晉十幾萬,各種胡攪蠻纏,醜態畢露。黃晉果斷辭職,賀嘉還到處說黃晉忘恩負義,敗壞黃晉名聲,錢正好理直氣壯地不給。

因為偽裝比較多,一個人的最低處品行平時很難發現。這個最低處的品行表現,一般是改變不了的。最低處品行,是確定是否要與這樣的人成為朋友或者深入交往的基本標準。

最低處品行,能使判斷最準確。在社會中,人們往往根據情境的變化,戴上不同的面具。帶著面具的他,會迷惑我們的眼睛和心理,會降低我們對他的判斷準確性。但最低處品行使他暴露無遺,如同吳秀波在這次事件中的齷齪行為,一下子打碎了他多年經營的好男人形象。

所以,最低處的道德意義,在於通過最真實的品行表現,讓觀察者快速而準確地看到一個人的好壞及其程度。

一個人值不值得深交、值不值得相守,要看他最低處時的樣子。看他與你或別人發生利益衝突時的樣子,看他最生氣時候的樣子,看他最落魄時候的樣子。

怎麼看呢?

你要長著一雙觀察最低處的眼睛。很多時候,對方的最低處品行已經表現出來了,但是如果你沒有明亮的眼睛,仍然很難發現。

有了觀察最低處的眼睛,還需要能去及時發現。在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對方的最低點。這個時候,不一定說必須自己去發現,還可以通過一些朋友或者相關知情人打聽打聽,然後自己通過各方面去驗證。

從品性最低處,看什麼人值得深交?

如果沒有間接經驗可資借鑑,我們自己還可以設計一些情境,去及時發現對方的最低處。比如,為某個同事提供獲利機會,然後觀察他對待利益的態度。

當然,在沒有發現對方最低處品行之前,不要輕易相信他。要知道,每個人可能都有故意遮蔽的地方。

看到所要交往的人的最低處以後,應該怎麼去對待他們呢?

應該及時確定繼續交往、維持交往還是及時絕交。

如果他最低處的樣子,你覺得可以接受,那你就跟他加強交往。這叫不斷增益。如果你覺得對方可以交往,但不適合深度交往,那就維持下去。這叫不增不減。如果這時候他的樣子,你無法接受無法忍受,那就請果斷地疏遠他、離開他。這叫及時止損。

2018年,李春花談了個男朋友,名字叫張傑。張傑的媽媽出車禍了,很嚴重,在重症監護室半個月都沒見好轉。每天2萬多塊錢的花銷。

好些人都勸他放棄吧,說最後會人財兩空。可是張傑說,即使賣車賣房身負重債也要給他媽媽治,有一點希望都要治!從那一刻起,李春花感覺這個男人可以託付,後來嫁給了他。

有人問她為什麼。她說,一個人如果連撫養自己二十年的親生母親都能放棄,如果我出事的話就更不會救了。張傑對他母親不離不棄的搶救,讓我覺得這個人很有底線,我願意嫁給他。

2003年,龔小慧和一個閨蜜創業開店。當時,有個共同的朋友借了她們倆一千塊。儘管手頭緊,她們還是借給了她。

但是她們的朋友卻不講信用,沒有及時還錢,後來乾脆提也不提了。十幾年前,一千塊還是很值錢的。她和閨蜜後來果斷與這位共同的朋友絕交。

龔小慧對閨蜜說:“以我們幾個的關係,以後只要我有,借幾萬塊給她我都會借的,現在僅僅花一千塊就避免了以後很可能的重大損失,實在很划算,我們應該吃一頓好好慶祝一下。”

上面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看到別人的最低處,然後拋棄該拋棄的,加強該加強的。加強與適合自己的人的相處,遠離那些品行不適合自己的人。

在人生的歲月裡,應該不斷考察身邊的人,不斷做加法和減法。



【作者簡介】趙泰融,寫作愛好者。寫作目的:探索思想並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紹給讀者,希望對他們的思維有所啟發。寫作方向:學術、評論、小說和感悟。按照寫作方向,將逐漸撰寫“聞道”、“治國學”、“品讀金庸”、“百家說”、“思想小說”、“奮鬥者”和“人倫”等系列文章,並對口發表在“聞道雕龍”、“釋理繡虎”、“文心刻鳳”和“融智鑄龜”等四個公眾號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