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就是要用悬念来勾引你

金庸写技2|呵呵,就是要用悬念来勾引你

第一章《乡下人进城》中,金庸更多运用了“忽然模式”的写法,用一个又一个忽然出现的事实,描绘了令人意外的诸多情况,借此铺开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也暗植悬念伏笔。

第一个悬念,什么是连城剑法?连城剑法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第一章就被提示出来,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看到这个名词,读者不由得会想,什么是连城剑法,它与万震山师兄弟三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最后谁能得到连城剑法等等。

第二个悬念,老乞丐是谁?他帮助狄云击败吕通,解了万震山的围,后来又借机教给狄云三招剑法。万震山说狄云所使的三招是连城剑法,那么老乞丐为什么会连城剑法?

金庸写技2|呵呵,就是要用悬念来勾引你

第一章在全书中的功能是布置场景,引出主人公,让读者跟随作者笔触,思维逐渐深入进去。这里运用的主要写法虽然是忽然模式,但金庸已经开始比较明显地设置悬念。

第一章悬念运用程度比较低,第二章作者进一步设置悬念,运用悬念的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章的核心悬念,就是为什么狄云会坐牢?当然,读者读到最后,已经明白狄云为什么会坐牢。也就是说,这个悬念在本章已经逐渐被揭开。这个逐渐揭开谜底的过程,是借丁典之口实现的。

第二个悬念就是,丁典是谁?他为什么要在牢里?为什么每月十五都要被拖出去痛打一顿?他为什么说狄云是知府派来的?他为什么经常看向窗外楼台?那盆花是什么意思?他又为什么会神照经?神照经是啥,与连城剑法是什么关系?知府对他那么残酷,他为什么还要救知府?为什么那么多人来狱里劫持他?他有一段怎样的过往?

当这么多的问题被金庸步步甩向读者时,读者的心陡然紧绷而充满好奇。读者想搞清楚,他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金庸写技2|呵呵,就是要用悬念来勾引你

丁典无疑是老江湖,与很多人都交手过。那么,作为老江湖的他揭示狄云师父戚长发的话语,使狄云感到可怕,也构成第二章设置的最有力度的悬念。

丁典在帮助狄云分析万圭的设计时,仰起了头沉吟,忽然皱起眉头,说道:“不对,这条计策中有一个老大破绽,大大的不对。”

狄云问他什么破绽。丁典道:“你师父啊。你师父伤了你师伯后,逃了出去。荆州五云手万震山在武林中大大有名,他受伤不死的讯息没几天便传了出去,你师父就算没脸再见师兄,难道就不派人来接你师妹回家?你师妹这一回家,那万圭苦心筹划的阴谋毒计,岂不是全盘落了空?”

狄云听丁典这么说,也大为赞同,说不错不错。可是,为什么呢?

丁典侧过了头,低声道:“你师父为什么不来接女儿回去,这其中定是大有蹊跷。万圭他们事先一定已料到了这一节,否则这计策不会如此安排。这中间的古怪,一时之间我实是猜想不透。”

丁典猜不透,读者更猜不透。但丁典的话,已经成功激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到底咋回事呢?

而“狄云直到今日,才从头至尾的明白了自己陷身牢狱的关键。他不断伸手击打自己头顶,大骂自己真是蠢才,别人一想就通的事,自己三年多来始终莫名其妙。”

接下来更令读者好奇的是,当狄云说师父戚长发是老实人时,丁典睁大了眼睛,瞪视着他,脸上充满了好奇,道:“什么?你……你师父是个乡下老实人?他杀了人会害怕逃走?”

然后他就冷笑着哼小曲。狄云忍不住好奇,问他原因。丁典道:“好罢!你师父外号叫做什么?”狄云道:“叫作‘铁锁横江’。”丁典问他外号是什么意思。狄云迟疑半晌,道:“这种文绉绉的话,我原本不大懂。猜想起来,那是说他老人家武功了得,善于守御,敌人攻不进他门户的意思。”

丁典哈哈大笑,道:“小兄弟,你自己才忠厚老实得可以。铁锁横江,那是叫人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老一辈的武林人物,谁不知道这个外号的含意?你师父聪明机变,厉害之极,只要是谁惹上了他,他一定挖空心思的报复,叫人好似一艘船在江心涡旋中乱转,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你如不信,将来出狱之后,尽可到外面打听打听。”

狄云坚持说师父字也不大识,把招式都记错了,谈不上聪明机变。丁典叹了口气道:“你师父博学多才,怎会解错诗句?他城府极深,定有别意。为什么连自己徒儿也要瞒住,外人可猜测不透了。”

丁典猜测不透,读者也猜测不透。如果戚长发确实隐瞒了徒弟,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丁典说他定有别意,这个别意是什么?与连城剑法是什么关系?

而且隐藏那么久,可见戚长发的心机多么深沉。

读者读到这里,恐怕背上都要起鸡皮疙瘩了。

这样,第二章最后,悬念达到最大化。由此,破绽、蹊跷、猜测不透和定有别意等一系列悬念已经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情节不断展开,读者已经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信息。但了解越多,悬念也跟着增加。

可见,自然而然地设置悬念,是金庸运用自如的写作手法。读者所看到的,是步步相扣的情节,但是在这些情节背后,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脉络。这些脉络,都是暗在的过往所演变交织而成,如同地面植物靠地下根系支撑,铺就在读者面前的诸多情景,背后都有其根基所自。

金庸运用悬念,是自然而然地运用,即在自然的场景化叙述中,内隐地融入悬念,慢慢地稳健地带出悬念,而不是那种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在植入悬念的外露手法。

可以说,金庸运用悬念的笔力非常深厚,更为高级和深沉,也更为浑厚。悬念深沉内隐,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读金庸的小说,会有老是想读下去的感受的基本原因。

作家要想引导读者,需要设置很多悬念钩子,让读者感到好奇,因为想知道答案而跟随作者一步步读下去。这种设置悬念的手法,就像设置了很多阅读钩子,使读者心痒难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这是重要的写作技法,不仅在悬疑推理小说中经常被运用,而且在一般小说中也可以被使用。运用悬念写作技法是否成熟,也是判断作者写作功力大小的标准之一。

金庸在第二章,运用小悬念小解、大悬念待解的方式,成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和阅读欲望。可见,这种笔法在金庸小说中的重要价值。

当然,要想成功设置悬念钩子,需要使悬念与读者产生共鸣。如果你设置的是,如何养鸡这样的悬念,读者是没有兴趣知道的。

设置悬念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好奇,更可以为后续文章展开奠定基础。读者读到第二章,心中大概也就明白,接下来会按照这些悬念设置的线索,进一步推开出去,也会有更加精彩的人物和情节。

【作者简介】赵泰融,写作爱好者。写作目的:探索思想并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绍给读者,希望对他们的思维有所启发。写作方向:学术、评论、小说和感悟。按照写作方向,将逐渐撰写“闻道”、“雕龙”、“品读金庸”、“百家说”、“思想小说”、“奋斗者”和“人伦”等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