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抗疫”战斗中, 这张照片感动了亿万国人。一位73岁的古稀老人,带着慈祥的笑容、坚毅的目光,脸上口罩深深的压痕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国家需要我待多久,我就会待多久。”

“临床医生怎么能不进病房?这次我来,就是要当一个医生。”

“我能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这个经历我终身难忘。我是自豪的。”

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就出自上面这位长者。作为中国感染病学科唯一一位女院士,她巾帼不让须眉,在武汉“战疫”60多天,战功卓著。她,就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惊心动魄的“封城”始末

4月8日,武汉按下了“播放键”,大城重启。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对武汉这座千万人口的都市进行封控管理,这个史无前例的举措正是由李兰娟提出建议的。我们再来回顾这段时间,看看李兰娟院士度过了多少个惊心动魄的不眠之夜……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李兰娟前往武汉考察疫情。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1月19日,李兰娟提出了对疫情的研判:存在人传人,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甲类传染病管理、隔离传染源等重要建议,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

1月19日傍晚,李兰娟赶赴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一直开会到凌晨。

1月20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0日晚上,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介绍会,专家组成员把疫情研判情况向全国公开。

1月21日,李兰娟等人赴国家卫健委开会,次日凌晨返回杭州。

1月22日深夜,李兰娟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1月23日,武汉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回顾起这艰难的决定,李兰娟感慨地说:“封城,是万不得已的措施。基于疫情状况,武汉必须马上封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封城的时间绝不要拖到1月24日大年三十,否则疫情会更大规模向全国播散。”

这一个果断的决定,成为了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关键一步。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逆行”武汉的英雄无畏

“我愿意领队,到武汉去,帮助救助患者。”面对严峻的形势,1月31号晚上李兰娟院士坐不住了,再次向卫健委请缨,她说,“当时武汉形势非常严峻,感染人数最多,病死率不断增加,我要到一线去,救治病人和降低病死率。”

2月1日,她带领感染病学科、人工肝、重症医学科等方面的10位精兵强将,带着大量的医疗设备和物资驰援武汉,“这时武汉已经‘封城’,机票和高铁票都买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坐晚上9点钟的慢车,凌晨4点多才到达武汉。”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出发的时候,李兰娟就根本没考虑什么时候回来。临行前丈夫郑树森院士默默地下厨,为挚爱的妻子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儿子哽咽着对她说“妈,等你回来。”古稀之年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但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李兰娟在大年初八告别了丈夫和儿子,只轻轻说了句:“大家放心!”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73岁的她每天只睡3小时

重症、危重症患者200位,一天之后,上升到400位,又过了两天,800位!最严重的时候氧气和呼吸机都完全供应不上……

“对于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来说,超过80个危重症患者压力都非常大了,何况是800位。”刚刚到达武汉的李兰娟院士,进驻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和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这里可以说是整个武汉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临床医生怎么能不进病房?”出于安全考虑,团队里的人一开始建议她不要进ICU隔离病房,可李兰娟果断地拒绝了, “那么多危重病人,把他们抢救过来是医生的责任,这次我来,就是要当一个医生。”

“红区”是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李兰娟每天8点准时走进“红区”查房、指导临床,而每次进病房,她都会和病人手拉手,告诉他们要加油。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会诊,给医护人员培训,给防控工作建言献策;指导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这位73岁的老人,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在方舱医院建设初期,她甚至细致到询问“病人住进来以后,大小便怎么办?洗漱怎么办?吃饭怎么办?大面积收治病人,还要注意性别……”这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感慨不已:“七十几岁的老人,工作不分昼夜。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用科学成就造福苍生

作为人民医院的第600位出院患者,63岁的谢阿姨拉着李兰娟的手紧紧不放:“我记得一个医生在我耳边说让我挺住,我就想是不是李院士,我终于见到您了!”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2月7日,已经转入ICU病房的谢阿姨,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全身脏器处于缺氧状态。

经过1次人工肝治疗后,谢阿姨氧饱和度一直稳定在95%以上,体内的细胞因子风暴被阻断;再经过3次干细胞治疗联合肠道微生态调节治疗,谢阿姨从生死线上被拉了回来……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这些胜利得益于李兰娟曾在H7N9禽流感患者救治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四抗二平衡”方案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能阻断向危重症发展,大大提高了存活率。通过日以继夜的不断努力,他们成功地将IUC病死率由原来高出80%降至15%以下。

一生执医,为国为民。2003年春,非典疫情肆虐;2013年春,华东地区H7N9禽流感流行;2020年春,抗击新冠疫情;在三次重大疫情考验中,李兰娟总是亲临一线,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国士出征,不念归期,这就是李兰娟!

无论什么时候,笑容总是充满温暖,眼神总是饱含坚定,李兰娟院士成为这场抗疫战斗中不可磨灭的中国记忆。驰援武汉的日子里,这位老人用汗水、智慧、信心书写出什么叫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她和无数披甲逆行的白衣战士,也将永远铭刻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记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