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一說到藝術,特別是繪畫藝術,很多家長是懵懵狀的。

能直觀想到的就是帶孩子去美術館、音樂廳、去大自然感受,至於孩子體悟到什麼藝術?就靠他自己悟咯。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想先聊幾個我自己曾經經歷認知偏差。

偏差1:藝術需要天分,畫家要有繪畫天分。

有繪畫天分自然好,但當今“人人都是藝術家”。

在達芬奇的年代,自然需要點兒繪畫天分在人群中跳出來。在塞尚、梵高、畢加索、蒙德里安他們的年代,需要深厚的繪畫基本功,都是古典畫畫得很好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風格。但是作品比古典畫更貴,已經是很多人搞不懂的邏輯了。

但是到了杜尚之後,大家更看不懂了,就像去逛蓬皮杜一樣的懵逼,馬桶翻個個兒為啥能成為藝術,這些藝術家需要什麼基礎能力嗎?其實真的不需要。

歸根結底的疑問是:那這些藝術家沒有付出長時間的勞動,沒有做出精美絕倫的作品,他們憑什麼就能掙這麼多錢

這個問題茉莉比我理解的要透徹。

我問她:“你覺得畢加索的畫為什麼能賣這麼貴?”

“因為他畫的跟其他人不一樣。”

“這些畫有些並不是很難學對吧?那如果有第二個人畫同樣的奇奇怪怪的畫(我講過立體派的原意是奇奇怪怪的小碎片),可能畫得比畢加索還精緻,那不是會賣的更貴?”

她回答:“那不會,因為奇奇怪怪畫不是這個人發明的。如果這個人想把畫賣的貴,就要畫不一樣的,比如去點小點點,不是畫奇怪的形狀。”

“那麼你認為一幅畫更好看像照片一樣逼真,不是賣的貴的理由嗎?”

“不是的,要有自己風格才能賣得貴。”

藝術是需要天分,這個天分並不是繪畫天分,而是能發現世界的變幻、發現內心細微顫動的天分。

而這份天分,很多情況下需要我們家長用生活環境來賦能。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偏差2:藝術啟蒙靠帶孩子看作品激發就可以了。

當我們去看盧浮宮這樣古典派更多的作品時,是不是每個家長自己都能讀懂呢?

震撼是震撼,心動是心動,但那些年代的作品大多都需要歷史、宗教等背景知識的,家長都不懂,孩子又憑啥懂呢?如果因此去鼓勵孩子效仿盧浮宮的技藝,那藝術之燈也就隨之被關上了。藝術的價值在於“用不一樣的東西去帶動觀者新的共鳴”,而不是因循守舊。

我帶孩子看美術館的體會是,反而是現代主義的作品,孩子更容易看懂,不需要太多的歷史知識,經常通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就能懂了。現代主義是以人的內心為中心,不通過畫面上的物體和事件來表意的,靠畫面的形狀色彩等等要素直接擊中內心。

像印象派是用色彩擊中內心、立體派是用奇怪角度的形狀擊中內心,觀者更加需要向內觀照,需要豐富的內心想象,需要越過物象干擾,尋找內心的真實。所以孩子更容易理解現代藝術,因為他們不管是3歲幼童還是13歲學童,都是關注內心大於關心外界的年齡,他們能懂這種審美。

如果只給孩子看作品,大多數孩子肯定就是看個熱鬧,分辨不出作品的特別之處。這時候,不同藝術家的風格特點,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需要大人來提醒了。反過來說,日常沒有經常體會審美的價值,缺乏審美之心的孩子,看了真跡也只是走馬觀花。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偏差3:“

傳統美術是藝術大家公認,現代藝術賣很貴可能有我看不懂的但應該也是藝術,後現代藝術很多人都是不懂裝懂的看懂,沒價值,別讓孩子看。”很多成年人會這樣認為,但孩子不一定看不懂。

還是繼續了前兩條問題,不懂的畫是否就要否定那些作品?大人覺得沒價值,就無視作品的價值,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經歷缺失。

這讓我想起朱青生老師講過的敦煌故事:我們的祖先的藝術理論裡,從沒有把敦煌的那些作品定義為藝術,因此被忽視了很多年。後來為什麼成為了國寶呢?因為西方人發現了敦煌,那些作品符合他們定義裡的藝術,並且非常好的將東西方文化交融,於是我們才重視起來。

這不免是一個遺憾,但並不能算我們祖先“無知”,只是定義不同導致了遺憾而已。相信西方世界也會有一些符合東方藝術的物件被忽視到現在都沒被發現。

但我們家長,在如此信息發達的社會里,不應產生這樣的定義偏差。特別在藝術領域,我們看不懂的作品並不代表無價值,不要把這個想法傳達給孩子。

當我們想要否認一些美術館裡的作品時,想想梵高生前那些賣不出去的畫。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寫下這些可能有些家長會長長感嘆一聲“我太難了”,難道我還要自己學藝術知識嗎?是的,要學,並且不難。以我聽遍B站藝術史網課的經歷,鄭重跟大家推薦兩位老師——北大的朱青生老師和華東師大的孫乃樹老師。我聽過一些高校講藝術史的老師,都會對後現代之類看不懂的作品嗤之以鼻,我也曾跟著嗤之以鼻,但這兩位老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大學如何鑑賞藝術,如何樹立更寬容的藝術觀念。哎呀這個扯遠了,回到我的正題。

本文並不是推網課的,

而是推一套小玩具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當我拿到這套算是桌遊性質的小玩具時,曾經聽過的關於藝術的網課給我的啟悟、曾經看過的美術館作品給我的觸動,都跟著噴薄而出。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有這麼誇張嗎?

有。之前帶茉莉看美術館,現學現賣背景知識給她,她也不太懂,我能感受到她偶爾被一兩副作品震撼,但感受不到想要參與的熱情。

玩了這個玩具之後,我真正的體會到藝術確實是件“關乎其外,得乎其中”的事情,這個“其中”不需要很深奧,可能只是種進去一點點,卻需要很走心。孩子參與進去,才是要義。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這套玩具的“得乎其中”就是把這幾個藝術家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特質輕輕地點撥出來,做成簡單易行的小遊戲,讓孩子去體會他們的作品跟“普通的畫”的區別。

讓我這個糊照天后用買家秀的圖片質量來給大家聊聊我們玩的感受。

01 畢加索這一套是孩子挑中第一個玩的。通過“鬥牛畫士”這個小故事,我們母女才懂了畢加索所有的奇奇怪怪都是出於對角度的重新解構,也就是把上面看到的、下面看到的、左邊看到的、右邊看到的都畫在同一個平面上(朱青生老師講過:立體派的原意是小碎塊,畢加索把塞尚提出概念卻沒有完成的對“透視”的解構進行了徹底發揚)。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原來是這個意思啊”,茉莉恍然大悟。於是開始了創作,邊畫邊因為有趣的組合咯咯大笑。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歡快地畫完後,又開始做立體派眼鏡和鬥牛小劇場。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02 還沒到第二天,在我睡午覺前,她就擺開架勢開始玩“方塊爺爺”。

蒙德里安是一位用格子講故事的爺爺,他對形狀的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用紅黃藍黑白灰的方格來研究畫面的和諧。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03 玩了兩個之後,茉莉已經輕車熟路了。拆開利希滕斯坦,已經不需要我幫忙了。她主動跟我說,這個帥哥叔叔是玩點點的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拿到光線好的地方,糊照天后也能找出產品的真正色彩了)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手工材料包裡的這個時鐘被我評為本季最佳)

並且她跟我學會了這樣擺開來拍個照,再開工做手工哈哈。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看著她認真的小背影,我真是感謝這套玩具給身處忙碌的暑假的我——一絲難得的空閒。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做好了跑來跟我招招手,還挺fashion的。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三個玩完之後,我自己的感受就是——為啥我旅遊前沒有發現這個玩具,旅途中作為隨身玩具包該多好呀!

看完試玩之後,相信大家更好奇了,為了把我發現的寶藏玩具推薦給大家,我趕著推文來搶公眾號首團的卡位,我是第一個團的耶。

你看不懂的藝術,在孩子眼裡也許不是啥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