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一说到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很多家长是懵懵状的。

能直观想到的就是带孩子去美术馆、音乐厅、去大自然感受,至于孩子体悟到什么艺术?就靠他自己悟咯。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想先聊几个我自己曾经经历认知偏差。

偏差1:艺术需要天分,画家要有绘画天分。

有绘画天分自然好,但当今“人人都是艺术家”。

在达芬奇的年代,自然需要点儿绘画天分在人群中跳出来。在塞尚、梵高、毕加索、蒙德里安他们的年代,需要深厚的绘画基本功,都是古典画画得很好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风格。但是作品比古典画更贵,已经是很多人搞不懂的逻辑了。

但是到了杜尚之后,大家更看不懂了,就像去逛蓬皮杜一样的懵逼,马桶翻个个儿为啥能成为艺术,这些艺术家需要什么基础能力吗?其实真的不需要。

归根结底的疑问是:那这些艺术家没有付出长时间的劳动,没有做出精美绝伦的作品,他们凭什么就能挣这么多钱

这个问题茉莉比我理解的要透彻。

我问她:“你觉得毕加索的画为什么能卖这么贵?”

“因为他画的跟其他人不一样。”

“这些画有些并不是很难学对吧?那如果有第二个人画同样的奇奇怪怪的画(我讲过立体派的原意是奇奇怪怪的小碎片),可能画得比毕加索还精致,那不是会卖的更贵?”

她回答:“那不会,因为奇奇怪怪画不是这个人发明的。如果这个人想把画卖的贵,就要画不一样的,比如去点小点点,不是画奇怪的形状。”

“那么你认为一幅画更好看像照片一样逼真,不是卖的贵的理由吗?”

“不是的,要有自己风格才能卖得贵。”

艺术是需要天分,这个天分并不是绘画天分,而是能发现世界的变幻、发现内心细微颤动的天分。

而这份天分,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家长用生活环境来赋能。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偏差2:艺术启蒙靠带孩子看作品激发就可以了。

当我们去看卢浮宫这样古典派更多的作品时,是不是每个家长自己都能读懂呢?

震撼是震撼,心动是心动,但那些年代的作品大多都需要历史、宗教等背景知识的,家长都不懂,孩子又凭啥懂呢?如果因此去鼓励孩子效仿卢浮宫的技艺,那艺术之灯也就随之被关上了。艺术的价值在于“用不一样的东西去带动观者新的共鸣”,而不是因循守旧。

我带孩子看美术馆的体会是,反而是现代主义的作品,孩子更容易看懂,不需要太多的历史知识,经常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就能懂了。现代主义是以人的内心为中心,不通过画面上的物体和事件来表意的,靠画面的形状色彩等等要素直接击中内心。

像印象派是用色彩击中内心、立体派是用奇怪角度的形状击中内心,观者更加需要向内观照,需要丰富的内心想象,需要越过物象干扰,寻找内心的真实。所以孩子更容易理解现代艺术,因为他们不管是3岁幼童还是13岁学童,都是关注内心大于关心外界的年龄,他们能懂这种审美。

如果只给孩子看作品,大多数孩子肯定就是看个热闹,分辨不出作品的特别之处。这时候,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特点,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就需要大人来提醒了。反过来说,日常没有经常体会审美的价值,缺乏审美之心的孩子,看了真迹也只是走马观花。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偏差3:“

传统美术是艺术大家公认,现代艺术卖很贵可能有我看不懂的但应该也是艺术,后现代艺术很多人都是不懂装懂的看懂,没价值,别让孩子看。”很多成年人会这样认为,但孩子不一定看不懂。

还是继续了前两条问题,不懂的画是否就要否定那些作品?大人觉得没价值,就无视作品的价值,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经历缺失。

这让我想起朱青生老师讲过的敦煌故事:我们的祖先的艺术理论里,从没有把敦煌的那些作品定义为艺术,因此被忽视了很多年。后来为什么成为了国宝呢?因为西方人发现了敦煌,那些作品符合他们定义里的艺术,并且非常好的将东西方文化交融,于是我们才重视起来。

这不免是一个遗憾,但并不能算我们祖先“无知”,只是定义不同导致了遗憾而已。相信西方世界也会有一些符合东方艺术的物件被忽视到现在都没被发现。

但我们家长,在如此信息发达的社会里,不应产生这样的定义偏差。特别在艺术领域,我们看不懂的作品并不代表无价值,不要把这个想法传达给孩子。

当我们想要否认一些美术馆里的作品时,想想梵高生前那些卖不出去的画。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写下这些可能有些家长会长长感叹一声“我太难了”,难道我还要自己学艺术知识吗?是的,要学,并且不难。以我听遍B站艺术史网课的经历,郑重跟大家推荐两位老师——北大的朱青生老师和华东师大的孙乃树老师。我听过一些高校讲艺术史的老师,都会对后现代之类看不懂的作品嗤之以鼻,我也曾跟着嗤之以鼻,但这两位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大学如何鉴赏艺术,如何树立更宽容的艺术观念。哎呀这个扯远了,回到我的正题。

本文并不是推网课的,

而是推一套小玩具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当我拿到这套算是桌游性质的小玩具时,曾经听过的关于艺术的网课给我的启悟、曾经看过的美术馆作品给我的触动,都跟着喷薄而出。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有这么夸张吗?

有。之前带茉莉看美术馆,现学现卖背景知识给她,她也不太懂,我能感受到她偶尔被一两副作品震撼,但感受不到想要参与的热情。

玩了这个玩具之后,我真正的体会到艺术确实是件“关乎其外,得乎其中”的事情,这个“其中”不需要很深奥,可能只是种进去一点点,却需要很走心。孩子参与进去,才是要义。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这套玩具的“得乎其中”就是把这几个艺术家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特质轻轻地点拨出来,做成简单易行的小游戏,让孩子去体会他们的作品跟“普通的画”的区别。

让我这个糊照天后用买家秀的图片质量来给大家聊聊我们玩的感受。

01 毕加索这一套是孩子挑中第一个玩的。通过“斗牛画士”这个小故事,我们母女才懂了毕加索所有的奇奇怪怪都是出于对角度的重新解构,也就是把上面看到的、下面看到的、左边看到的、右边看到的都画在同一个平面上(朱青生老师讲过:立体派的原意是小碎块,毕加索把塞尚提出概念却没有完成的对“透视”的解构进行了彻底发扬)。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茉莉恍然大悟。于是开始了创作,边画边因为有趣的组合咯咯大笑。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欢快地画完后,又开始做立体派眼镜和斗牛小剧场。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02 还没到第二天,在我睡午觉前,她就摆开架势开始玩“方块爷爷”。

蒙德里安是一位用格子讲故事的爷爷,他对形状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用红黄蓝黑白灰的方格来研究画面的和谐。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03 玩了两个之后,茉莉已经轻车熟路了。拆开利希滕斯坦,已经不需要我帮忙了。她主动跟我说,这个帅哥叔叔是玩点点的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拿到光线好的地方,糊照天后也能找出产品的真正色彩了)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手工材料包里的这个时钟被我评为本季最佳)

并且她跟我学会了这样摆开来拍个照,再开工做手工哈哈。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看着她认真的小背影,我真是感谢这套玩具给身处忙碌的暑假的我——一丝难得的空闲。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做好了跑来跟我招招手,还挺fashion的。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三个玩完之后,我自己的感受就是——为啥我旅游前没有发现这个玩具,旅途中作为随身玩具包该多好呀!

看完试玩之后,相信大家更好奇了,为了把我发现的宝藏玩具推荐给大家,我赶着推文来抢公众号首团的卡位,我是第一个团的耶。

你看不懂的艺术,在孩子眼里也许不是啥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