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你还记得那个在某一段时间里被自己视为目标,想要默默超过的人吗?

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想进步,可以先找一个班里比自己厉害一点的同学作为心里的目标对象,每次考试都进步一点点,直到超过这位同学。

交朋友的时候,不管是书里还是长辈们都告诉我们说,要诚以待人,不可有小人之心,在自己朋友们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要衷心为他感到高兴。

感情好的时候,要全心全意,珍惜当下,感情不在的时候,要学会果断放手,投入新的生活开启人生新的阶段。

可是人性总归是比较复杂,很多感情生出了就难以放下,心里有了计较就不能不去想它。

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学习找目标的时候,老师说要找比自己厉害一点点的同学,也就是要设置自己踮踮脚尖能够得到到的目标,然后再奔着下一个目标去努力,可是大部分人连盯着的第一个目标都没有超过。

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大多是真心,但是又做不到完全不计较,如果是和自己相差较大的朋友,还能坦然一点,但如果是起步和自己相同,优势和自己也相似的朋友,如果看到别人最后比自己好,难免会生出对自己的失落。

在感情里面,本应是最不该计较却也是计较最多的,在一起时,计较爱的多少,分开了还要计较他/她现在的另一半是不是比自己要好。

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刻,他们可能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身上承载了可能是崇拜,可能是憧憬,可能是羡慕,可能是嫉妒等等复杂的感情。

这种感情,曾在生活中有过许多的极端例子,比如20多年前铊中毒引发的“朱令案”,比如12年前疯狂追星,结果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的杨丽娟,还比如许多社会新闻中因爱生恨而报复的例子。

卢梭曾在《瓦尔登湖》里写道:“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

而在对待他人的感情上,一个人越是能把握好“度”,他就越能获得自由的人生。

说起来,他人的人生永远只是参考,只有弄明白了自己才是第一生产力。

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日本有部很励志的电影,叫《垫底辣妹》,虽然是个俗套的学渣逆袭学霸的故事,但却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让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性,因而感动了不少观众。

女主角沙耶加从不好好学习还抽烟打架年级垫底的辣妹变成最后考进了日本一等学府庆应大学的学生,期间的原因自然有很多,比如改变她一生的好老师,全力自己支持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为她加油打气的好朋友,当然更离不开的是她自己的努力。

但是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本来不爱学习也不想考大学的“辣妹”,产生要考名牌大学的想法呢?最开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偶像的力量。

女主喜欢的一个日本偶像团体的成员就是从日本庆应大学毕业,于是这成为女主踏出追逐梦想的第一步。

好的遇见应该是让你看到更广阔的风景,结识更多厉害的人,是让你能够向上的机遇,这才是能让你作为榜样的力量,你在看着他的同时,也不落下自己。

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总希望有人来牵引,希望有个可对比的参照物,但由始至终我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成为心目中最好的自己。

鸡汤虽然好喝,但是喝多了也会很腻,每每听完别人的故事,就会陷入更深的迷茫和自我怀疑的现状中去,从而产生逃避现状不想努力的想法,这是所谓“成功学”的消极方面。

也是许多人之所以纠结于过去,纠结于某些人和事的原因,那些努力过却没有获得好结果的事,那些亲密过却不得不分开的人,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要去承受这些?

所以我们执着于去追看,那个人过得怎么样了,那个人有没有变得比自己更好,那个人现在身边的人是谁……却就是不想承认错过就是错过了,不管那个人怎么样都不管自己的事了。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

你的视线,在紧紧盯着别人的同时,便遗漏了自己

不要逃避努力,视线也不要只盯着一个人,越往上走,人生只会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