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未来简史》是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后的第二部作品,本书主要围绕智人的未来展开猜想,从人类的旧议题到新议题,作者用独特的见解给我们带来不同维度的思考材料,让读者可以顺接作者的思维,对人类展开更多的想象。

人类世

科学家将地球所处的各个历史阶段,区分为不同的“世”。

而我们如今所处的“世”,是“人类世”。

那么“世”到底是怎样划分出来的呢?为什么现在是“人类世”?

所谓世,其实也可称之为时代,我们如今正处于人类的时代,因为人类在过去的几万年间,成为了全球生态发生变化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

以往能够导致全球生态发生变化的因素,通常都是自然力量,比如气候变化、板块运动或者小行星撞击等等。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小行星撞地球

而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种,却以一己之力让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人类打破了不同生态区之间的屏障,让不同地域的生物进行交流融合,将地球变成单一生态系统,甚至未来还可能使用智能设计取代自然选择,将生命带入无机领域。

这等改变世界的成就,甚至超越了6500万年前那颗毁灭恐龙的小行星,因为小行星只影响了生物进化的轨迹,并未改变基本的生物法则。

可见,如今被称为“人类世”,真的一点也不过分。

而且人类世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早在几万年前,智人祖先走出东非,走向各个大陆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称为人类世了。

因为人类每踏足一片大陆,都会令当地的生态发生变化,不仅食物链会重新改写,连动植物的种类也会大幅减少。

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罪魁祸首,还只是最原始的人类,那个还没学会种植小麦,甚至还没有金属工具的人类。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智人

虽然我们的智人祖先导致了很多大型动物的死亡甚至灭绝,但这绝不是处心积虑的结果。

因为当时人类的数量与动物相比非常少,所以人类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猎杀动物的行为有多么严重,更想不到它们会因此而绝迹。

而且动物的灭绝过程一般持续几个世纪,而人类的寿命只有区区几十年,所以在人类观感上,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时间就这样流过一代又一代人,最后还没等人类反应过来,动物就已经消失了。

以猛犸象为例,这类大型动物一般数量比较少,繁殖速度也很慢。一群猛犸象大概只有几十头,而每年也大概只有两头猛犸象出生。

所以人类即使每年只猎杀两三头猛犸象,也足以令猛犸象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几代人的时间就足以让猛犸象消失了。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猛犸象

如今仅存的大型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已经和以往很不一样了,现在超过90%的大型动物都是人类和家畜。

而家畜的大量爆发,又和农业社会以及宗教有着紧密的关系。

农业交易

自然界的关系,在有神论还没出来以前,还是处于一个众生平等的状态。

从目前的考古证据看,最早人类信奉的可能是泛灵论,即相信世间一切生命皆有灵,所以那时人类想要从自然界里获取资源,会先跟它们交流。

比如人类在树林里采集的时候遇到老虎,可能会跟老虎说:“我们同住在这片森林里,我采点东西回去,我不会伤害你的。”

在现代人眼中,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思议。

动物通常被我们认为是低一等的生物。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觉得,是因为我们现存最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在采集狩猎时代结束几千年后才出现的。

而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有神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地位。

有神论认为,世界是由一小群神或唯一的神所控制的神权政治,而并非万物皆灵。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耶稣及众神

有神论将世界进行了重新描绘,以往泛灵的世界,是一出精彩纷呈的大戏,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主角。而多神的世界,则把主角的聚光灯打在了神和人的身上,其他生灵只能沦为陪衬。

有神论不仅赋予了神的神格,还把人类的地位拔高,甚至也一同赋予了神格。

《圣经》中洪水故事里有这么一幕:

挪亚一出方舟,就“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诅咒地”。

这场洪水突出了人的优越性以及动物的毫无价值。

挪亚虽然奉命保护生态系统,但也只是为了保护人和神的共同利益,而其他非人类生物也只是作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

要突出人类的特别,并和其他生物区分开,这个责任落到了诸神和教会身上。

基督教认为,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上帝只给了人类永恒的灵魂。而他们可以自由支配其他生物,则因为这是造物主给他们的权力。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牧羊人与羊

神的角色不仅要突出人类的优越,还要调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以往人类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需要自己跟自然界中的生灵沟通,但自从有神论出现,人类则只需要跟神沟通就可以了。

诸神承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人类也需要作出回报,比如将收获的农产品贡献一部分给神。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祭祀

这就是农业交易的本质,也是人类可以心安理得剥削其他生物的原因。

虽然这种做法对动物似乎过于无情,但其实也有一些宗教对动物存在友善的想法。比如“佛教”和“印度教”。

虽然每个宗教关于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异,他们始终有一样相同之处就是,都认为有一种自然的阶层结构,赋予人类控制和使用其他动物的权力,但前提是人类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制。

在农业社会生活的人类,因为习惯了这种畜牧的日子,所以也顺其自然地觉得这是上天的安排。

农业交易虽然对人和神有好处,但是,动物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沉默,也没有人关心它们的意见。

到底它们是快乐还是痛苦?幸福还是悲哀?

无人可知。

动物的需求

人类开始农耕生活后,动物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出现了。

这种生命形式就是家畜。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家畜

对于整个物种来说,能够成为家畜的动物无疑是成功的。但从个体上看,成为家畜的动物其实日子过得并不比它们的祖先幸福,也许还要再痛苦一些。

可能你会有疑问,成为家畜,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物种也得以繁衍生息,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为什么还不幸福?

乍一看,家畜好像真的过得比较幸福,有人喂有人养,也不用害怕天敌的袭击,病了也有人医治,虽然最后还是要进屠宰场,但是跟祖先们在野外觅食的生活相比,真的好很多了,毕竟在野外也有被狮子吃掉的可能。

但其实,作为家畜,痛苦的地方并不是死的方式,而是活的方式。

动物跟人类一样,拥有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而进化论认为,这些需求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生存和繁衍。

即使我们人类能够满足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最终目的,但其为了适应生存而进化出来的本能、情感以及冲动是不会跟随生存压力而消失的。

即便生存压力消失,它们也依然拥有这些心理层面的需求。

就像我们人类喜欢甜食,是因为当年我们的祖先碰见甜食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吃得越多越好。

即使到了现代,我们人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上的一些情感需求其实依然和石器时代的人类没什么区别。

不仅是人,动物也一样。

以猪为例,工业化养猪场通常把猪关在一个狭小的猪栏里,空间之狭窄甚至连转身都无法做到。但很多猪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几乎所有从祖先身上遗传下来的本能,比如探索、交往以及玩乐等等,全部无法实现。

《未来简史》:人类的进步,动物的悲哀

养猪场

可想而知,这有多痛苦。

也许我们无法感知动物的真情实感,但哺乳动物有一种共有的情感,叫做母婴联结,即孩子天生依赖母亲,而母亲也天生疼爱孩子。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只刚生下来的幼猴跟母猴分离,然后放在一个小笼子里,笼子里有一只挂着奶瓶的金属母猴和一只绒布母猴,结果小猴子紧紧抱着绒布母猴不放,即便要喝奶,也不愿离开绒布母猴。

这是因为小猴子天生需要情感联结,而毛绒绒的布猴最能给到它所需要的情感,哪怕它只是一只假猴。

哺乳动物要活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还需要情感联结。

但在人类的历史上,似乎一直都不重视动物的情感需要,仅仅只是满足其物质需要。

所以,世界上有数不清的小猪、小牛和小羊终其一生也无法与母亲相聚,它们在生下来不久就被迫跟母亲分离,然后经历跟母亲同样的遭遇,进入一个又一个循环。

如果人类能早点意识到这点,也许现在会有更多动物觉得,当家畜还是挺幸福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