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歷史背景

公元200年,在吳會之地深受人民擁戴的方士于吉被孫策斬殺。這個情節被《三國演義》引用,成為了孫策之死的間接原因。

在官方的《三國志》中,孫策是因為被許貢門客刺殺,最終不治而死,和于吉沒有什麼關係。而且,在《三國志》中,也沒有明確記載孫策曾經殺死於吉。不過,在《江表傳》中卻有著不同的記載。

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母謂策曰:“於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策不從,即催斬之,縣首於巿。

並且,在《三國志》中,《江表傳》中的這條記載也被引入書中,作為這一傳記的註釋。由此可見,《江表傳》中關於孫策殺死於吉的這條記載是真實的。

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那麼,孫策為什麼要殺死於吉這樣一位在吳會之地擁有廣泛信眾的方士呢?並且,通過孫策母親之口,我們還可以得知,于吉不僅沒有對孫策造成危害,甚至還大得其力。

母謂策曰:“於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


孫策殺死於吉,在歷史上甚至成為了孫策的汙點,據《江表傳》記載:

吉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又天子巡狩,問百年者,就而見之,敬齒以親愛,聖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謬誅,非所以為美也。

孫策雖然年輕,但在歷史上也是英雄般的人物,如果於吉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對孫策收服江東有利,那孫策巴結他還唯恐不及,又怎麼會不顧群臣反對和士民的失望,一定要殺死於吉呢?這其中肯定是有著不為人知的原因,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筆者在這裡倒是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願意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孫策殺死於吉的表面原因

從表面上看,孫策殺死於吉的原因是:

孫策嘗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

從這段記載來看,于吉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孫策的法度,甚至連手下群臣的家屬也已經全部淪陷,連自己的母親也不例外。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宗教最先蠱惑的往往是婦女,然後由婦女蠱惑自家男人。孫策從手下的“諸將賓客已經有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這一情況來分析,自己精心打造的隊伍已經淪陷了。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江東之地就非孫氏所有了。

這還不算,在孫策下令抓住于吉後,其手下的表現更令孫策害怕。

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孫策嚴令之下,眾將不僅不收斂,反而“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由此可見,江東孫氏的基業已經即將變成於氏的了。而且,在孫策下令捉住于吉之後,諸將不僅沒有反省,反而連連上書為于吉求情。見到此情此景,孫策能夠不殺于吉嗎?

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

這還僅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于吉的出身。

據《後漢書 襄楷傳》記載:

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幹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這一本《太平清領書》就是漢末黃巾起義首領張角所做《太平經》的原本。張角發起的“黃巾起義”正是因為有了《太平經》做他的理論指導,才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最終釀成了遺禍漢朝幾十年的危害。

張角雖然在公元184年就已經死去,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黃巾軍的遺禍卻遠未祛除乾淨。熟悉三國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三國時期的諸侯們或多或少都與黃巾軍有著關係,甚至本身就是黃巾軍出身。黃巾軍雖然在北方中原地區的影響力最大,但在南方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早在黃巾軍未起事時,張角曾經派出八位使者分別到各地傳教,劉表佔據的荊州和孫堅所在的吳會之地的揚州就曾經是黃巾軍的重災區。揚州,尤其是孫策佔據的會稽、吳郡一帶,黃巾軍的勢力依然存在。這股勢力一直到了孫權即位後的很長時間才被徹底消滅。

據《三國志 吳書 朱治傳》記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黃巾軍餘部陳敗、萬秉等才在朱治的圍剿下覆滅,這已經是孫策死後二年之後的事情了,另一位黃巾軍首領吳桓也應該是在202年左右被剿滅。由此可見,在孫策當政之時,雖然佔據了江東很大地盤,但是其統治力遠遠不足,先不要說那些藏在深山裡面的山越,就連身邊的會稽郡和吳郡也仍然有黃巾軍肆虐。

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就在這樣一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于吉出現了。《太平清領書》的作者,甚至可以說是張角老師般的人物出現在江東,自然迅速吸引了江東士民,甚至連孫策的母親和群臣也沉溺其中。如果於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與黃巾軍合流,在當時那種局面下,黃巾軍就會迅速擴大,席捲吳郡和會稽郡。到那時,自己手下那些臣子們還會有幾人仍然效忠於自己呢?可以預見的是,江東會迅速淪陷,自己乃至於家族都會死無葬身之地。而本來已經處於沒落的黃巾軍則會死灰復燃,在南方掀起又一輪腥風血雨,江東那來之不易的穩定就會付之東流,人民也會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結論

英雄人物之所以會超出常人,那就是可以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在常人眼中,孫策殺死於吉,主要是因為他在江東的權威受損,害怕長此以往,自己會喪失對江東地區的統治力。甚至還有人以于吉已經年過百歲(究竟是否過百歲,無法考證),殺死他就是違背了聖人之教,是孫策人生中的汙點云云來批評孫策。

可是,在孫策眼中,于吉的危害遠超過使自己威信受損這麼簡單的、明面上的事情,而是預見到了于吉和黃巾軍合流的危險。如果不及時遏制住于吉在江東地區傳教的勢頭,那麼,在不久的將來,這種局面很有可能會出現。因此,孫策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決然地殺死了于吉。在這個意義上說,孫策不僅是一位合格的統帥,還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至於那些江東群臣們,根本不具備孫策這般的遠見。孫策相對於他們,可謂是世人皆醉我獨醒啊!

世人皆醉我獨醒!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