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历史背景

公元200年,在吴会之地深受人民拥戴的方士于吉被孙策斩杀。这个情节被《三国演义》引用,成为了孙策之死的间接原因。

在官方的《三国志》中,孙策是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最终不治而死,和于吉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三国志》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孙策曾经杀死于吉。不过,在《江表传》中却有着不同的记载。

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不从,即催斩之,县首於巿。

并且,在《三国志》中,《江表传》中的这条记载也被引入书中,作为这一传记的注释。由此可见,《江表传》中关于孙策杀死于吉的这条记载是真实的。

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那么,孙策为什么要杀死于吉这样一位在吴会之地拥有广泛信众的方士呢?并且,通过孙策母亲之口,我们还可以得知,于吉不仅没有对孙策造成危害,甚至还大得其力。

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


孙策杀死于吉,在历史上甚至成为了孙策的污点,据《江表传》记载:

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

孙策虽然年轻,但在历史上也是英雄般的人物,如果于吉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对孙策收服江东有利,那孙策巴结他还唯恐不及,又怎么会不顾群臣反对和士民的失望,一定要杀死于吉呢?这其中肯定是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笔者在这里倒是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愿意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孙策杀死于吉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看,孙策杀死于吉的原因是:

孙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

从这段记载来看,于吉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孙策的法度,甚至连手下群臣的家属也已经全部沦陷,连自己的母亲也不例外。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宗教最先蛊惑的往往是妇女,然后由妇女蛊惑自家男人。孙策从手下的“诸将宾客已经有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这一情况来分析,自己精心打造的队伍已经沦陷了。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江东之地就非孙氏所有了。

这还不算,在孙策下令抓住于吉后,其手下的表现更令孙策害怕。

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孙策严令之下,众将不仅不收敛,反而“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由此可见,江东孙氏的基业已经即将变成于氏的了。而且,在孙策下令捉住于吉之后,诸将不仅没有反省,反而连连上书为于吉求情。见到此情此景,孙策能够不杀于吉吗?

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

这还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于吉的出身。

据《后汉书 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这一本《太平清领书》就是汉末黄巾起义首领张角所做《太平经》的原本。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正是因为有了《太平经》做他的理论指导,才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最终酿成了遗祸汉朝几十年的危害。

张角虽然在公元184年就已经死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黄巾军的遗祸却远未祛除干净。熟悉三国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三国时期的诸侯们或多或少都与黄巾军有着关系,甚至本身就是黄巾军出身。黄巾军虽然在北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最大,但在南方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早在黄巾军未起事时,张角曾经派出八位使者分别到各地传教,刘表占据的荆州和孙坚所在的吴会之地的扬州就曾经是黄巾军的重灾区。扬州,尤其是孙策占据的会稽、吴郡一带,黄巾军的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一直到了孙权即位后的很长时间才被彻底消灭。

据《三国志 吴书 朱治传》记载: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黄巾军余部陈败、万秉等才在朱治的围剿下覆灭,这已经是孙策死后二年之后的事情了,另一位黄巾军首领吴桓也应该是在202年左右被剿灭。由此可见,在孙策当政之时,虽然占据了江东很大地盘,但是其统治力远远不足,先不要说那些藏在深山里面的山越,就连身边的会稽郡和吴郡也仍然有黄巾军肆虐。

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就在这样一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于吉出现了。《太平清领书》的作者,甚至可以说是张角老师般的人物出现在江东,自然迅速吸引了江东士民,甚至连孙策的母亲和群臣也沉溺其中。如果于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黄巾军合流,在当时那种局面下,黄巾军就会迅速扩大,席卷吴郡和会稽郡。到那时,自己手下那些臣子们还会有几人仍然效忠于自己呢?可以预见的是,江东会迅速沦陷,自己乃至于家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而本来已经处于没落的黄巾军则会死灰复燃,在南方掀起又一轮腥风血雨,江东那来之不易的稳定就会付之东流,人民也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结论

英雄人物之所以会超出常人,那就是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常人眼中,孙策杀死于吉,主要是因为他在江东的权威受损,害怕长此以往,自己会丧失对江东地区的统治力。甚至还有人以于吉已经年过百岁(究竟是否过百岁,无法考证),杀死他就是违背了圣人之教,是孙策人生中的污点云云来批评孙策。

可是,在孙策眼中,于吉的危害远超过使自己威信受损这么简单的、明面上的事情,而是预见到了于吉和黄巾军合流的危险。如果不及时遏制住于吉在江东地区传教的势头,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很有可能会出现。因此,孙策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决然地杀死了于吉。在这个意义上说,孙策不仅是一位合格的统帅,还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至于那些江东群臣们,根本不具备孙策这般的远见。孙策相对于他们,可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世人皆醉我独醒!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