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開風氣之先的上海,早在150多年前就有了照相館。曾經慕名去照相館拍照的市民絡繹不絕,而市民的熱情也催生出了一代代照片整修技師,他們以底片整修和照片著色的高超技術享譽業界。


技師們能夠通過底片整修來美化照片,也將黑白照片通過著色變成一張張逼真細膩的彩照,技術之精妙堪稱大師。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和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修復底片可是一件精細活

150多年前的上海就有了照相館。曾經慕名去照相館拍照的市民絡繹不絕,而市民的熱情也催生出了一代代技師,他們以底片整修和照片著色的高超技術享譽業界,馬慶華和吳明珠就是上海老一代照相館技師的代表,用純手工的方式開啟了一個大師的時代。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忙碌的技師們

回憶起自己學手藝的經歷,上海王開照相館底片整修技師馬慶華介紹說:“那時候基本上是一個師傅帶教一兩名徒弟,師傅先是拿報廢的照片給徒弟練習修整,大照片和小照片的修復技術是不一樣的。小的照片修復起來要更加細緻和耐心,像證件照修復起來的要求更高,而大照片修復起來則要相對寬鬆一些,但是又不能太寬鬆,特別是修復結婚照,追求的是漂亮。”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技師在底片操作 修復人像被遮擋的眼睛

在工作中,馬慶華總結出了很多底片整修的經驗,光是要整修的眉毛就可以分為很多類型,婦女、兒童、年輕人、老年人的眉毛各有不同,馬慶華在整修底片時特別留心各個人群的眉毛特徵。通過在生活中的細緻觀察和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經馬慶華修復後的人像就特別傳神。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各種眉形


一根根畫出新娘子的眼睫毛

以前,到照相館拍照可謂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充滿了儀式感,所以人們都希望拍下自己最快樂、最好看的瞬間。王開照相館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照相行業的名牌。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上海“王開”照相館 圖源:文匯報

在王開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是不易褪色的。老員工張哲清說:“這裡的秘密就是漂水漂得特別乾淨。王開照相館專門有一個人負責漂水,照片洗好後把它放在清水裡反覆漂,就跟洗衣服一樣,肥皂水洗沒了,照片就能放很長時間,不會泛黃。”


沒有金剛鑽,不敢攬瓷器活,正是經過這樣嚴格的訓練,王開的技師們才能完成很多艱鉅的任務。照相館的老經理陳銘楷還記得,當年他們不僅能用簡陋的器材拍攝有上千人的團體照,還能把兩三米長的底片在一夜之間修好。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技師工作照

陳林興是上海人民照相館的整修底片的高級技師,經過他的手,修復了很多珍貴的照片,他至今仍然保留著修整底片的全套工具。如今,陳林興既是國家級高級整修師,又是首批“上海工匠”之一,在他手上修復了不少珍貴的老照片。


說起底片整修工作,陳林興的興致一下子提了上來。他說:“過去我們給新人拍好結婚照後,都會先給他們先看樣張,然後根據新人的要求,在底片上進行修改,這就是最早的p圖呀。”陳林興說:“不要小看老式的p圖方式,眼袋太深,我們可以淡化,單眼皮我們也能修成雙眼皮,很多新娘子的眼睫毛都是我一根一根畫出來的。”


照片呈現油畫的美感


至今,底片修復的技藝還擔負了整理珍貴歷史資料的重任,但照片著色這個行當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在彩色膠片興起之前,手工著色是攝影行業重要的技術,黑白照片出來後,經過著色師的二度創作,使得原來色彩單調的照片有了一種繪畫的美感。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照片著色師的細膩筆觸

吳明珠是有名的照片著色技師,從1960年代參加工作直到退休,她一直在從事著照片著色工作,屬於我國第二代著色技師。而她師承的第一代著色技師大多為畫家出身,他們有著紮實的繪畫功底。


據吳明珠介紹說,她的老師徐錦明本身是學油畫出身,對色彩有著十分獨到的理解力,因此做出來的照片往往像彩色照片一樣鮮豔。另一位一代技師陳秉勤畢業於蘇州美專,有著十分紮實的油畫基礎,做出來的照片是油畫風格的,特別的漂亮。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陳秉勤作品 “西班牙舞”

陳秉勤喜歡拍風景照,拍完後就讓徒弟著色,光是一朵白雲,裡面就有很多學問,照片上雪白的雲在著色時不僅要一點一點地把顏色漸變上去,還要拿棉花球把畫出來的雲朵擦白,於是照片上有層次感的雲朵就顯現出來了。陳秉勤經常帶著徒弟到公園裡觀察不同時刻的雲,他經常告誡徒弟說“要時時處處做有心人”。


從20世紀30年代起,油彩著色已經形成,即以透明度較高的油性顏料敷於黑白照片之上,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著色技術始終運用於照片上。吳明珠著色講究光影的自然銜接、和諧過渡,甚至可以添加彩霞、雲彩、柳樹等裝飾,經過她加工的照片,往往成為照相館櫥窗裡的時尚樣本。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照片著色前後對比

記憶裡的視覺大師


在名牌技師的引領下,上海的各大照相館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著色風格,顧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照相館加工照片。開設在黃浦區的王開照相館、中國照相館,追求清透的著色風格,靜安區的照相館著色時有點往油畫的方向發展,而徐彙區的美倫照相館著色則比較濃豔,類似胭脂紅,這主要看顧客的喜好了。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技師們所使用的工具

當時,各地手工上色也有很多不同的風格。上海的技師大多使用水粉、水彩等植物性的顏料,畫面非常細膩、透明,但是在很多內陸城市,大多使用一種油性的顏料,如果功夫不到家,畫面通常顯得呆板、匠氣,然而位於上海黃浦區的中國照相館的著色技師周靚新卻敢於挑戰油畫顏料。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使用不同顏料著色的照片呈現出不同的畫面風格

周靚新記得,當時她用“馬頭”牌油畫顏料給照片上色,上色後的照片不僅不滋潤,反而有點乾燥,因此,她在顏料裡放了一點調色油,塗上這一層後,照片的質感就出來了。上海這些照相館的著色技藝迅速得到了其他城市老百姓的青睞,不少上海人都有幫助外地的親友到照相館加工照片的經歷。


在彩色照片還遠遠沒有成為主流的年代,多少上海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幾張著色或黑白的全家福和藝術照。畫師們會用顏料給照片精心上色,讓每張照片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彩色效果,只要多加一些錢,當年的潮人一樣可以擁有彩色照片。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無論是單人照片還是結婚照、兒童照、全家福,畫師們都能通過人工處理讓它們鮮豔起來


那時,一張十二寸著色的照片要9元多,相對於每月才三四十元的工資來說,這價格是蠻昂貴的。改革開放初期,彩色膠捲雖然已經在上海出現,但是距離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是非常遙遠。由於時代風氣的鉅變,結婚照、藝術照出現了井噴式需求,這些照片往往需要著色。


1980年代中期,婚紗照的流行讓這些著色技師們忙得不可開交,往往是好不容易做好了上一批,緊接著就來了下一批,技師們只能沒日沒夜地加班。因為著色這技術偷不了懶,一筆下去,到不到位會立馬顯露出來,而完成每一張照片,其中也承載了顧客們的期待和囑託,著色技師們自然不會懈怠。


沒想到,100多年前p圖技術已經風靡上海灘

這樣的一張結婚照 著色需要9塊多

然而隨著彩色照相技術的普及,對大多數人而言,拍一張彩色照片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高消費,而依附於傳統拍攝工藝的照片著色技藝也漸漸沒有了用武之地。


就在彩色膠片獨領風騷數十年之後,數碼照相機以及自帶拍照功能的手機迅速普及,如大潮般捲走了膠片原先不可替代的優勢,隨之而來的電腦修圖軟件如同一陣旋風把傳統的技術請出了歷史舞臺。


無論怎樣,當我們回首那個時代,那些憑藉一雙巧手,創造視覺奇蹟的人們卻依然是一代人記憶深處的大師。




關注游上海VisitShanghai,收穫最實用上海遊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