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賞析20】菜花(孫犁)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至今沒見過油菜花,卻自己養出來幾株白菜花,還見到了學員媽媽發來的蘿蔔花,通通都是菜花。於是分享這篇。

孫犁(1913-2002):

河北省衡水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

菜花

孫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貯存下來的大白菜,都近於乾枯了,做飯時,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葉,根部一大塊就放置在那裡。一過清明節,有些菜頭就會鼓脹起來,俗話叫做菜懷胎。慢慢把菜幫剝掉,裡面就露出一株連在菜根上的嫩黃菜花,頂上已經佈滿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剷平,放在水盆裡,安置在書案上,是我書房中的一種開春景觀。

菜花,亭亭玉立,明麗自然,淡雅清淨。它沒有香味,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異味。色彩單調,因此也就沒有斑駁。平常得很,就是這種黃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見不到這種黃色了。

今年春天,因為忙於搬家,整理書籍,沒有閒情栽種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孫給我抱來了一個大旱蘿蔔,家鄉叫作燈籠紅。鮮紅可愛,本來想把它雕刻成花籃,撒上小麥種,貯水倒掛,像童年時常做的那樣。也因為雜事纏身,胡亂把它埋在一個花盆裡了。一開春,它竟一枝獨秀,拔出很高的莖子,開了很多的花,還招來不少蜜蜂兒。

這也是一種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帶一點紫色,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它的根莖俱在,營養不缺,適於放在院中。正當花開得繁盛之時,被鄰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韻,人的欣賞之情,差不多完全喪失了。

今年春天風大,清明前後,接連幾天,颳得天昏地暗,廚房裡的光線,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發現桌案下面,堆放著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從菜心那裡長出,而是從橫放的菜根部長出,像一根老木頭長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經開放,耀眼的光明。我高興極了,把菜幫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裡。

我的案頭,又有一株菜花了。這是天賜之物。

家鄉有句歌謠: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見到的菜花,不是一株兩株,也不是一畝二畝,是一望無邊的。春陽照拂,春風吹動,蜂群轟鳴,一片金黃。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樣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從延安回到家鄉。經過八年抗日戰爭,父親已經很見衰老。見我回來了,他當然很高興,但也很少和我交談。有一天,他從地裡回來,忽然給我說了一句待對的聯語: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他說完了,也沒有叫我去對,只是笑了笑。

父親做了一輩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戰事期間,照顧一家大小,艱險備嘗。對於自己一生掙來的家產,愛護備至,一點也不願意耗損。那天,是看見地裡的油菜長得好,心裡高興,才對我講起對聯的。我沒有想到這些,對這幅對聯,如何對法,也沒有興趣,就只是聽著,沒有說什麼。當時是應該趁老人高興,和他多談幾句的。

沒等油菜結籽,父親就因為勞動後受寒,得病逝世了。臨終,告訴我,把一處閒宅院賣給叔父家,好辦理喪事。

現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

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頭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

【名家名作賞析20】菜花(孫犁)


海棠老師解讀

三月中旬,我泡了一個月的娃娃菜終於開花了,學員家長昶文媽媽也發來了蘿蔔花的圖片,並附上文字:薄如蟬翼的花瓣,上黃下綠的花蕊,盛開的,含苞的,簇在一起,努力地向上生長......美圖美文與這篇《菜花》完美契合。

那時就想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不過還是忍住了,刻意放在今天。《菜花》不止在講白菜花、蘿蔔花、油菜花這些在清明時節盛開的普通的花,更是在懷念艱險備嘗的普通農人,自己的父親。

孫犁所代表的“荷花澱派”,行文充滿樂觀精神,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以後有機會慢慢分享)。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

案頭菜花,一篇小文章,平淡過一生。孫犁在病榻上纏綿了將近4年,2002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0歲。

本文正是在如拉家常的娓娓道來中,從菜花寫到了父親,不仔細讀,甚至錯過了這層意思。其實作者在開頭就提到了清明,埋下了伏筆。

【名家名作賞析20】菜花(孫犁)

想要學習更多名家名著經典解讀,請微關注"三支鉛筆讀寫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